第二百三十五章 家宴歡
眾小姐們此刻也大都散了,現在鄉試結果已出,老太太、太太、少奶奶們有的忙亂,她們幫不上什麼,不如各自回院了。
黃雪柔回了自己居住的廂房,也不理會小丫鬟的左右絮叨,只自己獨坐發愣。
外面林母院子里人來人往,支應差事,忙亂不已。
不多時就有專門的報喜官到了。只見有一群人,頭上戴著紅纓帽子,身著衙役官服,一應的招呼道喜。
林大老爺並大少爺等府里爺們在外面正廳應酬,報喜官一頭念道:「喜報貴府老爺林羽之,應本科順天府鄉試,高中第五名舉人。報喜人王元。」
並將朝廷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賜下。匾額懸挂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新科舉人第二年即可於京中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經過吏部的「揀選」或「大挑」就任低級官員。
報喜官一經說完,眾人雖已知道結果,但還是心頭一震,三少爺真的是舉人老爺了!
「恭喜恭喜,貴府少爺高中,前途無量!」
「多謝差官,請入內廳稍坐歇息。」
林大老爺的震驚只是一瞬,即恢復談笑風聲,招呼差官入內喝茶,安排吃酒用飯。又親自安排將朝廷頒給的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拿下去呈給林母查看后安置。
又忙著把一向來往的姻親、世家、族親,開了橫單交給報房裡人,叫他填寫報條,一家家去送。又忙著檢日子請喜酒。又忙著看日子祭宗祠,商議祠堂里怎樣上祭。又忙著與老太太合計著唱戲、擺酒、請客。只指使的三老爺、大少爺團團轉,還尤忙不完。
話分兩頭,再說王氏回到東院自己院中,直接發落院里的丫鬟仆奴,氣的心口疼,倒在了床上,嚷著讓周姨娘、趙姨娘進來伺侯、侍疾。
在東小院的周姨娘也得了丫鬟的報喜,知道兒子中了舉人,淚就像決了堤一般,一發而不可收拾。被叫到王氏的房裡時,仍是淚流不止,王氏看見他就如同看見那庶子,只氣的自己腦仁疼,又不能平白在此時發落她,只氣的又打發了她出去。
卻說李氏自王氏處過東角門,回到自己所住的院子,進入三間抱廈內,卻見林慶之不在房裡,問了菱香,卻是一直在內書房裡呆著,期間有小廝來報稟過一次。
此時早過了飯點,李氏讓丫鬟取了飯菜,親自去叫林慶之回房用飯。
李氏叫門無人應,直接進了內書房。「已是這個時辰了,您也回來房裡用飯吧!」
「時也,命也,時不待我!我明日即回書院,你去幫我整理行裝吧!」林慶之打發了李氏,只覺得一口痰堵在喉嚨間,吐不出又咽不下,心中的惱恨無法詳述。
……
林二老爺在工部衙門裡可謂是春風得意,諸同僚們道喜祝賀不斷,林二老爺被捧的很高,被誇讚教子有方,這讓林二老爺面上很有光彩。
工部侍郎王炳強近前道賀「林兄公子才學出眾,果不其然,今科中了五經魁,來年春試應也不難,可喜可賀呀!林兄理當設宴,我們大家一起吃酒慶賀。」
前言已述,王炳強與譚宗兄長譚耀交好,今科譚宗取中亞元,闔府上下俱已驚動,親朋故舊,族人門生,哪有不知的,自然喜報一一通知各家。闔府歡喜,大宴賓客。
林二老爺與眾人談笑風生,就有府里派來了小廝前來請,叫回府應酬賓客。林二老爺只得與同僚另外約定時間再行宴請,這才急匆匆地回府了。
林府家丁多方打聽,才在貢院附近的「登科酒樓」,找到與眾人一些吃酒的林羽之。家丁、小廝們好言相勸,大家方才散了,各自回府。
明日還有「鹿鳴宴」,乃是由主考、監臨等內外簾官和新科舉人參加。乃為新科舉人謁見主考、監臨、學政、房官,然後還有宴飲。
眾人也不便今日過於飲醉,明日鹿鳴宴失態可就不美了。
為了籠絡士人通過科舉考試,踏上仕途,通過科舉考試的士子可以參加由朝廷主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以示朝廷恩典,這就有了著名的科舉四宴。分別為: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
鹿鳴宴即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於豐豫樓開鹿鳴晏,同年人俱赴團拜於樓下。
林羽之自然讓十三回制井市街給桃紅、柳綠傳消息,套馬車回府。近幾日府里少不得應酬,不可能每日兩處來回的跑,是要在驚羽院安置幾日的。
林羽之被帶回府,已是吃醉了酒的,被打發回院里休息去,萬事待清醒了再敘不遲。府里一應對外的應酬,具有林大老爺主導安排。
二老爺回府後欲教子,聽說與幾個同年,鄉試亞元公譚宗,第四名的左都御史府蔡公子,及另一中舉同年一同飲酒,吃醉了在院里休息,喘了幾息便作罷了。自去了林母房裡議事。
晚間自是府里的家宴,男女分席而置。林母帶著闔府的女眷,在後院林母五間抱廈正廳內布宴,府里的小姐、太太、奶奶及眾媳婦子,齊聚內堂,歡聲笑語,端是一派富貴榮華、家族和樂景象。
林大老爺並二老爺帶著林羽之,與府里的爺們在外院正廳設下酒宴,府里少爺公子哥們被老爺們一派勉力,以林羽之為榜樣,須更加刻苦攻讀,早日登科中舉。他人還則罷了,只林慶之觀庶弟意氣風發,被眾人抬舉吹捧,心中越加不是滋味,酒非好酒,宴如嚼蠟。
林羽之午間樂極,飲酒上便失了些度量,回府後一覺睡去,還是未全消了酒氣。是以晚間家宴上倒是少了些平時的沉著穩重,多了些春風得意的青年書生之氣,被族內子弟輪番勸酒道賀,倒令人更感親切近人了。
……
榮景帝御覽順天府鄉試試卷的小道消息還是傳了出來,今科的正副主考外還有同考官,那裡能瞞的了人。
名次有調整這樣的大事,諸人眼界閱歷體悟不同,對事件的解讀也是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