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林羽之穿越日常> 第一百九十四章 鄉試七

第一百九十四章 鄉試七

  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會承受天命。


  這可就是赤裸裸的歌功頌德了。皇上首當其衝的承天命之第一人,自然是大德之人,福祿壽享。


  而自下之人自是應該從效之。


  儒學強調的,從內而起,修養本身,提高本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瓜熟蒂落地取得自己應當取得的一切。


  林羽之只能「呵呵」了,接著乖乖做題吧!不能馬虎呀,這道題比剛才那個一道題更要慎重為之。


  這不會歌功頌德的人當不了官啊!


  須知,這可是順天府鄉試,可不是別的省府鄉試。皇上說聖意閱卷,那就是要提取調閱的。考官既然出了這樣的題目,那自然用意十分明顯,不僅僅是考題,更是做給皇上看的,也是對天下學子的一個變相的昭示。


  稱頌皇上聖德賢明,這是為官者、學子們應該做的。


  皇上英明神武,自然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要文武百官、莘莘學子代為稱頌、傳揚。


  皇上如果調閱,此題做得不好的,豈不是觸犯聖上?


  哎,這科舉考的不僅僅是文章,更有人心啊!


  林羽之的這些念頭也不過須睨之間,少頃間已進入沉思。這怎樣捧贊也是有學問的,過一分則嫌繁,少一分則嫌簡。不可白不宜直,要不著痕迹,更不流於俗。這話怎樣說,文怎樣做?也是很考驗功力的。


  「聖人有譽於天下,理可必也。」開始破題。先哲們的美好聲譽布滿天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文題中的「必」在前,破題時將「必」字放到後面,表述的順序是由果推因的順序,指出其為然性。


  「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承題。


  美好的名望,是因為其道德品行美好而出名的。有偉大品德的人,好的名望怎麼會離開呢?


  「且夫聖人不貴名,亦不逃名。.……」起講。此有四句,各具職責,完成了起承轉合的全過程。


  「.……名也,非所以名也。
……

  德也,乃所以名也。」起二股。


  「故人之得名也,得之於外;而聖人之得名也,得之於內。.……人知聖人之得名也,在有名之後,而不知聖人之得名也,在無能名之中。……」此中二股也。


  「德在一人,則名高一世。.……德高一世,則名集一人。.……」后二股。


  「雖有其位,苟無其名,不稱榮焉。而聖之為天子也,又能有聖天子之頌,而初非有要於天下。


  雖有其祿,苟無其名,不稱顯焉。而聖人之有四海也,又能亨四海之名,而卒亦有所揚於吾親。」束二股做結。


  此處一股講聖明的人做了天子,為人所稱頌,這不是他一開始就有這樣的成就的。也就是說,是有了聖天子在天下人民心中長期形成的印象,長期樹立的美好聲望,這才有了「聖天子之頌」的。


  「寧非聖人之福耶,豈亦有天焉存乎其間耶?而況猶不止此也,君子可以得舜孝矣。」結束語畢,文章收尾結止。


  這難道不是聖人的福份嗎?難道這不是天理存在於其中嗎?何況還遠不止這些,君子還可以受天命而似舜這樣的大孝之人了。


  進一步講的話,就是有舜這樣的大孝之人繼承王位,也是天下萬人的福氣。


  此結束語,自然回歸到題目中對「舜其大孝也與」的頌讚上。
……

  林羽之依舊是先打好草稿,仔細檢查沒有遺漏,才開始在答卷上—撤一捺地認真謄抄。應有的謹慎不能少。


  此一篇寫完時,天氣已逐漸暗下來了,林羽之點起紅燭。


  此兩篇八股文耗費了林羽之很大的腦力和精神,此兩篇寫完,林羽停下來平復心緒。高強度並不是理想的創作狀態。


  林羽之整理好自己的考卷,粘污、破損都是會被判考卷無效。自然這些小細節,方講師考前已仔細交待過,馬失前蹄的事警醒戒之。


  林羽之開始做一些散事調節自己的心情。


  有的監考人員反背著手慢悠悠地踱著方步巡視考場,悄悄地站在林羽之的考棚外。林羽之一點也沒有覺察。考官伸著脖子低頭斂氣看了一會,才又悄悄地走了。


  天色漸漸更暗了下來,林羽之依稀能聽到別的考棚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更是不知哪個考棚竟然還有香味飄出,讓食之寡淡無味的林羽之露出艷羨之色。點亮廚藝技能的都是牛人,大寫的「服」!

  趁著現在精神頭還很足,林羽之卻只吃了兩塊點心墊巴墊巴,就開始再看另一道《四書》題。


  時間晩些,精力要不濟了,再吃飯不遲。


  林羽之未看題前,忽然聽到外面有監考官員並甲衛,嚷著「拖出去,罷免考試資格!」,並伴著「大人,饒命!大人.……」,聲音漸漸遠了。


  林羽之搖頭嘆息,卡著監考的飯點做弊,也架不住監考人多,火眼金睛,無所遁形。


  晚上說不得監考之人會增加,想鑽空子?怕是難啊!大家都這樣想,考官會是傻的?安有不做安排的?


  被查抄出來的學子,前途盡斷了。這樣的事避免不了,也勿須關注。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選擇,並為之負責。


  林羽之的注意力重新放在試題上。


  只見此第三題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題看著倒也平常了,耳熟能詳。但這裡面還是會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林羽之看著此題,自己曾琢磨過,此句為什麼會被歸入「為政」篇,即然在「為政」篇,而非「學而」篇,這是應該深思的,並不是隨意為之。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