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林羽之穿越日常> 第一百七十九章 吏部尚書

第一百七十九章 吏部尚書

  帝王心術,著實厲害,只用了兩個人,就慢慢的開始引導朝中文臣清流之風向了。


  看來榮景帝在肅清先朝皇子黨爭遺留下來的後患,穩定帝位之後,眼睛開始轉向了廟堂之上,江湖之遠。


  榮景帝自登基后的表現也愈發成熟幹練,執政風格也隱隱成形,自己要順勢而為,方可立於不敗之地啊!


  「是,老爺,小人謹記,這就去辦!」福順道安後退了出去。


  書房內復又恢復安靜,陳啟正閉著眼睛,對各方形勢細細推演。
……

  三司查辦的進展情況,每日都會書文詳報到榮景帝的玉案上。


  關於涉案其中的齊妃之兄宋源,三司並未有所隱瞞顧忌,據實上報,呈請聖上裁奪。


  另一值得一提的是,太常寺卿袁士功在這多方嚴查之下,還是露了馬腳。


  被查證指使手下寺丞周榮華具體操縱此事,所屬門生更是結交外任州縣的官紳,操辦此事,不法牟利銀百萬之巨,膽大妄為,更是於事后欲將責任推卸給周榮華。


  此事更是被三司重點徹查,上奏朝廷,榮景帝親批:袁士功革職,依律從重處罰,流放三千里,所有家財全部抄沒,妻兒有罪責者從嚴處罰。其朋黨相關人等亦下獄查辦,量刑裁奪。


  對於禮部郎中宋源,榮景帝到底是給了三皇子一分面子,未曾從重處罰,只革了其職,永不錄用。但處罰旨意卻留中未發。


  榮景帝極知道事情緩急,查銅錢事只是查銅錢事,明旨御史言官於此事上上奏彈劾要據實有據,不可只是風聞言事,隨意攀咬朝廷諸臣,更不可結成朋黨,互相攻訐。


  有言而不實者,亦依法論處,絕不姑息。


  朝中風氣也慢慢由浮燥而沉澱下來,正氣之風日穩漸盛。
……

  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楊銘時,康乾三十年進士,深得考官李光前器重,從之受經學,造詣益深。后授直隸(河北)巡道,革除宿弊,政績斐然。后遷任貴州布政使,又擢升為雲南巡撫,成為朝廷封疆大吏。榮景元年任雲貴總督,榮景帝親書「清操夙著」匾額送給楊銘時,以表彰他幾十年清正廉潔、躬身勤政的卓著功績。榮景二年升任吏部尚書,其誠樸端方,一著兼值保和殿大學士,位極人臣。


  吏部掌文職官吏之政令,以贊上治萬民。凡品秩銓敘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百司以達於部,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布邦職。當然這是以前的律例,只宣之於書冊典籍之上。


  實際用人之權,均操之於皇帝,吏部只司簽掣之事,並無銓衡之權。特別是榮景帝繼位后,重要職官的任免,都是秉承榮景帝的意旨,直接發表。吏部的事務,只限於稽考中級以下官員的資歷,根據例察,予以准駁,只是辦理任免手續備案而已。


  雖是如此,但是皇上哪裡能記得住上下這麼多官員及考評,對於官員的任命,吏部尚書還是可以給予重要的參考意見的。


  自己更是兼值保和殿大學士,是內閣要員。


  對於這次的事件,自己沒有發表主張,是有自己的考量。


  此次事件之後,朝中風聞奏事,參與彈劾的官員已經很多了,官員們紛紛發聲,對涉及的官員商賈與追討彈劾,更有藉機謀划官職升遷、補缺之人,這於自己看來都是小道,成不了什麼大氣侯。


  此次事件最根本的問題,乃是怎樣解決、完善銅錢鑄造之事,真正做到「一銀兌千錢」的定製,是利百姓民生,朝政穩定之根本!這才是榮景帝這一系列安排的最終目的,看不清這一點的人,是很難得的榮景帝看重的。


  說到此事,自己就有些暗恨,這樣的好差事被高季文那廝搶了先,棋差一招呀。


  但自己宦海沉浮多年,自然還是有辦法扭轉局面,謀得榮景帝的重視。


  朝廷重臣體察上意,揣測帝王行事作風、處事目的,順勢而為,幾乎能成為一種本能。


  是以歷史上真正的直臣為公之人很少,被載入史冊的更是寥寥無幾。


  回到銅錢之事,為解決鑄錢用銅鉛問題,朝廷特別准許官商、民商攜帶貨物,遠涉重洋,到東洋諸番邦售貨易銅,帶回本朝以供鼓鑄。此後,本朝鑄錢主要以洋銅為原料。但洋銅價格也不斷上漲,官商所購洋銅最高銷售價銀每百斤十四兩五錢,民商所購洋銅的最高銷售價銀每百斤十七兩五錢。鑄錢用銅價格的不斷上漲,造成鑄錢成本的不斷增加。


  鑄錢成本增加,致使市面上銅錢價格因鑄本增加而昂貴。


  此即為自己主要上書之其一:鼓勵官商、民商以本朝特產換取東洋番邦銅源料,以本朝即有產量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外番貿易,增加本朝銅的儲備量,降低東洋番銅的售價。


  自己曾任雲貴總督,而雲貴乃是產銅之地,雲銅貴鉛,雲貴銅礦自增開湯丹等廠以來,采銅有效,礦產增盛,除供本省鼓鑄所需外,尚有盈餘二百數十萬斤,但銅多本少,不敷官買,可請動支鹽務贏餘銀兩,收銅轉運至江南等省府。雲南銅礦開採興旺,可使礦銅數量大增。此其二。


  此兩點得施,長期以來困擾清朝廷的鑄錢用銅問題可得到解決。


  至於下面各種拉關係,謀補缺,以及提前預計打點外省府會出現的遺缺,鑽營者,皆打發給了自己的心腹下屬侍郎酌情處理。


  三司清查漸穩,京師及周邊府縣已法辦肅清,朝廷氣象清明。


  七月二十朝會,發生了幾件事。


  齊妃之兄齊源禮部郎中之職被革,明旨下昭。


  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楊銘時上奏,增加銅源之策二,切實可行,眾臣附議,榮景帝當堂允准所奏,由楊銘時會同高季文共同推動此事,並責成相關諸部全力配合。


  楊銘時、高季文簡在帝心。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