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憫忠寺中話胡漢
「徐檀越,前方便是本寺的憫忠閣。」
身著黃袍的知客僧潛如領著徐澤等人,行走在古木參天、梵音回唱的大憫忠寺內,迎面遇到兩個結伴而來灰袍僧人,與二僧見禮后,潛如接著解說。
「閣高三十九丈六尺,俗語云『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登上塔頂,便可飽覽燕京全景。」
徐澤平日用錢比較節儉,但進燕京后,但凡得閑,便領著史進、孫石、吳用到各寺廟「進香」,廢鈔不少。
今日,是最後一天,徐澤特意帶上了聞煥章,史進、孫石二人盲信徐澤,無有疑問,吳用、聞煥章兩個讀書人卻是心思多,一路都在猜測徐澤的用意。
徐澤問:「大和尚,我等近日先後觀禮大昊天寺、歸義寺、奉福寺,發現各寺佛法、服飾似乎略有不同?」
和尚本是梵音直譯,意為近誦、依學、大眾之師,原是佛教弟子對師父的尊稱,又用以指稱德高望重之僧人,或稱呼寺院住持方丈,後世這個詞的詞義範圍擴大,地位下降,此時卻是實打實的敬稱。
潛如答道:「徐檀越慧心,大昊天寺本是泰越長大公主私宅所建,近年雖對民開放,但只習華嚴宗佛法;圓福寺覺苑長老專攻密宗,聞名朝野;奉福寺流派最多,先後出了律宗澄淵法師和凈土宗純慧大師等大德,是以佛法寬泛;而若論唯識宗佛法,放眼天下,卻只有我大憫忠寺最為精純。」
吳用對佛法沒有多少研究,根本分不清這些那些的宗派,卻也知道宋朝境內的佛門乃是禪宗一家獨大,對於習慣大一統的士子來說,遼國佛門這種宗派林立的局面簡直無法理解,精神信仰層面信仰的混亂,不會誘發俗世百姓生活的無序么?
吳用忍不住問:「法師,我大宋境內佛門唯有禪宗一家獨大,為何遼地竟會有如此多的宗門雜處一城,朝廷不設僧官么?」
「阿彌陀佛,大道三千,皆有佛緣。」
潛如雙手合十,寶相莊嚴。
「大遼當然也有僧官,五京各有僧錄司,燕京便有左、右街僧錄司,有都僧錄、僧正、僧判等職,州郡也有僧正、都綱、都維那,我寺七代主持無礙大師便任過僧正。」
「但北朝不比南朝,域內百族各有傳承,朝廷都採用南北面官因俗而治,我佛門雖分宗派,也是因俗而設,此為有教無類,便是南朝,名義上只有禪宗一脈,其下不也分溈仰、法眼、雲門、曹洞、臨濟等小宗么?」
吳用沉吟片刻,想通了其中的關節,恭敬答道:「小生受教了!」
潛如的話也引起了徐澤的反思。
正如乞丐是城市的膿瘡,若要治理,卻不在乞丐本身。
宗教歸根結底是世俗社會的折射,只要不能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宗教就會大行其道。統治者若沒有資源和能力做到「兩個文明」一起抓,也起碼不能放棄「精神文明建設」,不然就得出亂子。
遼國人口不如大宋,國土卻要大很多,且國內民族複雜,西北的游牧民、東北的漁獵部落,南方的農耕種族,無論生存狀態,還是文化傳統皆想去甚遠,極難尿到一個壺裡去。
偏偏統治種族契丹只佔人口少數,文化傳承也遠不如漢、奚、渤海等族,南邊還有個同等體量且始終不忘北伐的惡鄰,就是想靠犬儒思想愚民也不可得。
這種國度,很難做到大一統,管理難度極大,在國勢上升期,能不斷對外開拓,收取戰爭紅利,尚可掩蓋很多矛盾。
可只要一旦停止擴張,各種矛盾就會逐漸爆發,若無意外,這樣的國家,將會混亂和動蕩常伴,只能是驟興驟亡,歷史上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盛極一時的胡族政權無不如此,正所謂「胡虜無百年國運」。
遼國這個異類卻打破了這一「定律」,不僅政局穩定,立國兩百餘年而未倒,這已經是不是簡單的奇迹了,須知,歷史上的秦、隋、三國、新朝、兩晉加強起來、甚至西漢和東漢單獨算,都沒有遼國的國祚綿長。
而且這個胡人統治的國家,實際在軍事上,還一直穩壓南邊的大宋一頭。
即便是徐澤,也不得不承認其國亦有英豪,正是這些人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國家特色的路,才保證了其國祚綿延。
這是個真實的世界,原劇情中斗將破陣打敗遼國的兒戲就不要想了,若打算日後兵指北疆,就不能掩耳盜鈴糊弄自己,正視對手、尊重對手、研究對手,掌握實情是最基本的要求。
徐澤來自後世,聽多了「遼以釋廢」的論斷,進入遼地后,確實探聽到了不少遼國高層的崇佛事迹。
如遼聖宗多次巡幸五台山及京城諸大寺,大興廟宇,皇太后肖燕燕「每歲正月輒不食葷茹,大修齋會及造寺」。
遼興宗任僧人為高官,時任三公、三師,併兼政事僧人達二十餘人。
遼道宗佛法造詣極深,精通梵文,對深有研究,不僅能夠講經,而且留下了大量註疏的著作,還創造了一月內諸路「飯僧尼三十六萬人」的記錄。
須知人口過億,經濟規模是遼國N倍的大宋,都為百餘萬人的冗兵和冗官頭疼不已,而人口僅約千萬的遼國,卻能「飯僧尼三十六萬人」,這是何等的恐怖?
僅燕京城內,不算富貴人家自己供奉的家寺,便有大憫忠寺、大昊天寺、天王寺、法華寺、崇聖院、圓福寺、歸義寺、奉福寺、報恩寺、華嚴寺、仙露寺等大小寺院一百三十餘座,僧尼不下萬人!
這些僧尼不耕不種,不稅不賦,還藏匿大量隱田隱戶,對經濟和社會穩定的破壞極大。
近日所聞皆是以上種種,所見僧尼也多是肥頭大耳,佛經教義半生不熟,迎來送往倒是格外精通。
徐澤原本多了幾分輕視之心,此時聽了潛如之言,心下檢討,不該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不然的話,得到的,只能是自己想得到的答案,靠這些主觀性很強的結論指導實踐,關鍵時刻肯定會出大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