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一國兩製
小巧玲瓏道:“父王,我願獻出五裏壩的封地,充為王室所有,但我一請求。”宋景公道:“講!”她道:“那就是日後,無論何人用何種方式從宋國以外獲得土地,均需歸王室所有,永不可分封給個人所有。雖不可分封,卻可轉由有功之臣代為管理,管理者每年向國庫繳納稅賦,且不得蓄養家甲。”
上卿累門道:“一國之中存要兩種規紀,自古無先例。”小巧玲瓏道:“這叫一國兩製,有何不可。若諸位以為會引起宋國法度不一,我唯有依天子所言,將五裏壩作為私人屬地。”她的話剛說完,那些眼紅的人一齊遣責累門的杞人憂天。
這個奇怪的提議,小巧玲瓏是經深思熟慮想出的,為的是日後對外征戰獲得土地時,防止朝中大臣以各種借口為由進行瓜分。百官中大多是鼠目寸光的人,洞察不出她的提議背後包藏的動機。雖然也有三四人隱約知道,提議似乎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是由於他們人數上的劣勢,未能阻止大多數人通過這一提議。
口說無憑,小巧玲瓏又想了一個辦法:“父王,為使後世子孫能銘記,請把我剛才所說的提議作為宋國新律鑄於銅鼎上。”景公道:“有道理,上卿明日即取鐵一鼓(鼓,古代的重量單位,合四百八十斤),鑄造大鼎。五裏壩尚缺官吏,由玖鳳凰選撥,次卿北宮金輔之。”
看看景公喜上眉梢,小巧玲瓏趁水和泥,將扣倉從軍的事說出,還不忘給景公戴上“以德服人”的高帽,朝中大臣因她的“忍痛割愛”而產生同情心,事情順利地通過。
五裏壩一戰後,小巧玲瓏的勢力明顯地擴大,這使右軍司馬堵點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於是,他處心積慮地想牽製甚至除掉她。
小巧玲瓏大老遠地去征戰五裏壩,就短期而言,是賠本生意,因為她不但未能從那裏一帶回一糧一金,還得自掏腰包,拿出百鎰黃金,用來答謝終無期、在修的相助。
與蠻兵交戰中,宋兵追趕蠻兵時,因對方的陷坑極其隱蔽,宋兵有十多人不慎落坑身亡。此事給小巧玲瓏留下深刻的印象。
“陷坑在以後的戰事中肯定還會麵臨,如何才能既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又能發現敵方布置的陷坑呢?”她絞盡腦汁地想。突然,府第外的犬叫給了她啟迪:訓練“警犬”。對狗加以訓練,可讓它辨別出何處有陷坑,也可讓它深入草地、樹林、沮澤等地檢查是否有伏兵。
此時的宋軍兵營中,還沒未開設“訓狗”的課程,問問水立言等人,也從未聽說過用狗作“偵察員”。小巧玲瓏的理由相信,這是她的獨家思維。既是獨門秘訣,自然不能讓他人效仿應秘密進行。雖是她的獨家秘訣,她本人也沒有訓狗的經驗,而且有更多更重要的事等她去做,時間花在這方麵,顯得有些浪費。
她決定找一人來完成,這人就是園料,老者可是一本活字典,有關宋國的事無論大小,他知道的超過一半。
聽小巧玲瓏說完,園料道:“我曾聽說過黃地(宋城,在今河南省杞縣北)有一名為艾犬的村民,他終日與犬為伴,視犬為兒女,更有傳言,其犬可為主人洗衣、做飯。”小巧玲瓏道:“請先生代我走一趟黃地,聘請艾犬。此事隻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勿讓他人得知。”園料領命攜了重禮徑往黃地。
四日後,園料帶回艾犬。小巧玲瓏馬上差人購良犬,交艾犬訓練。
水立方相對於小巧玲瓏而言不算外人,所以在艾犬入了她的府第的第三日便得知此事。他怒從心生,次日直達解鄉來見小巧玲瓏,直諫道:“重金養犬實為玩物喪誌,玖鳳凰已忘圖霸中原的大誌乎?”
她一頭霧水:“玩物喪誌?從何談起?”水立方道:“晉國先君靈公,寵愛靈獒,以至荒廢國事,最終為晉臣趙穿弑於桃園,前車之鑒不可不記。”
小巧玲瓏道:“先生誤會了。”她先入訓犬場地,叫艾犬準備妥當,再喚水立方及五名家甲入內。她問道:“前方有陷坑數十個,若蒙上眼睛,你可知如何躲避?”水立方道:“蒙了眼睛,眼前一片黑暗,如何能辨別?”她得意地道:“我有妙計,可躲避得過。”
話畢,小巧玲瓏讓五名家甲分別蒙上眼睛,再讓艾犬蒙上狗的雙目,狗與人一同向前走去。不一會兒,狗安全地度過了陷坑地帶,而五名家甲全落入了坑中。
水立方忽然醒悟躬身道:“老夫愚味,錯怪玖鳳凰,請降罪。”小巧玲瓏道:“先生此舉是擔心我誤入歧途,用心良苦,何罪之有。”水立方拜謝退出。
解決了如何躲避陷坑的難題,小巧玲瓏的精力全集中在兵器上。在冷兵器時代,弓相當於槍,箭相當於子彈,而鎧甲、盾牌、兜鍪、胄等物則是遠古時代的防彈衣。有了“衝鋒槍”和比敵方更尖利的“子彈”,遠距離的射殺可使自家士兵處於優勢;而擁有硬如金鋼石的“防彈衣”,近距離搏鬥時則可最大限度地保護我方的士兵,減少人員的傷亡;如果手持鋒利無比的戟、矛、劍,可加快敵兵喪命,這一切都將間接的影響整個戰事的結果。至於彈石車一類的“重型武器”,也需改進,讓它更靈活,殺傷力更驚人。
“事事親生去做是不可能的,得發動群眾的力量。”
小巧玲瓏托園料尋回一批出色的木匠、鐵匠及有製作弓弩經曆的人,將他們集中起來,成為專業的合作團體,共同研究,力爭造出春秋時期一流的兵器。這些兵器中,都需要質量上乘的鐵,所以她本人的主要精力,是致力於如何提高鐵的硬度、韌性,及鋼的生產上。老鐵匠營患是她的得力助手。
小巧玲瓏的記憶中留有印象,春秋時期銅還是主要的金屬,當時各國出現的鐵也僅是生鐵而已。營患告訴她,多年來,鐵匠們也嚐試用炭來煉鐵,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能成效,所以未尾不了了之。
她十分好奇:“煉鐵加入木炭,可煉出更耐用的镔鐵,這方法是對的,怎麽會無果而終呢?”營患道:“煉鐵時,溫熱對能否出镔鐵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何時該加柴火;何時該減少柴火,需掌握得當。若能控製好的煉鐵過程中鐵的溫熱,煉出镔鐵甚至玖鳳凰所說的鋼應該不是難事。”
小巧玲瓏道:“鐵的溫熱,指的是鐵的高溫、低溫?這真的十分重要。”營患道:“十分重要,差之毫裏,謬以千裏。”
“如果有一支溫度計的話,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小巧玲瓏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