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帶著現代去大唐> 繼續給你們科普知識,嘿嘿

繼續給你們科普知識,嘿嘿

  ,為了回應某些讀者對我的攻擊,說我不懂大唐的稱呼,於是我絞盡腦汁,用著一章節回應你們…上一節我們說了穿越回唐朝以後的語言問題,有客人就說了:我們學個英語,從小學到大,學了十幾年都沒折騰會,這唐朝漢語一年半載的也不可能學全吧?救急不救窮,你這導遊先教我們一些最急用、最有用的唐朝話,怎麼樣?

  說的倒也有道理。這樣吧,今天先把人們開口最先用到的「稱呼」講一講。


  根據我的有限了解,穿越回古代的一眾男女,除投胎成皇帝以外,投胎成后妃、皇子、公主、貴族子弟的概率最大。那麼您投胎成王子、公主、貴族男女以後,睜開眼看到面前的人,都應該叫啥呢?


  「叮咚」一聲,您跟原宿主的靈魂鬥爭勝利,佔據了他/她的身體,醒來時感覺到自己躺在一張被褥柔軟華麗的大床上,鼻子里聞到濃烈的熏香味和煎藥味。床前屏風外面有人喊:「皇后,郎君/公主終於醒轉啦!」隨後床帷掀起來,一位穿戴華貴的婦女俯身來看您—


  這時候,您親熱地喊「阿娘」也行,嚴肅地喊「皇后」也行,最好不要喊「母后」—這個詞在唐代不用作當面稱呼,她老人家沒準兒會以為您燒糊塗了。


  唐代兒女當面呼喚母親的用詞,現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稱呼「阿娘」「娘娘」(不是用來專門稱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兒女叫自己的母親)等為主。如果您覺得自己是個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親面前需要規矩嚴肅,那麼就叫「母親」。


  如果被您穿越上身的那位皇子或公主,跟皇后感情很親密,那在非正式場合可以像普通平民人家一樣直接叫「阿娘」,唐代宮廷里的禮法規矩並不像後世那麼冰冷嚴格。如果是正式場合,或者您惹皇後生氣了需要小心賠罪,那麼就得跟著外人一起,當面稱她為「皇後殿下」—不是「皇后陛下」,只有皇帝可以稱「陛下」。


  您叫了「阿娘」,皇后答應一聲,叫您的小名,或者「兒啊」之類,娘倆兒正談心,外面奴婢通報:「聖人至。」


  來的不是孔夫子,也不是關二爺,是您的親爹當朝皇帝。


  唐代一般人等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較流行的有「聖人」「主上」「大家」(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當然也可以使用。至於「皇上」這個穿越流行詞,在唐代似乎是一個書面用語,沒看到活人這樣當面稱呼皇帝的例子。「萬歲」則是群眾情緒激動時給皇帝拍馬屁用的,日常並不把這個詞當作一種稱謂。


  至於您這個剛穿越上身的王子公主嘛,不建議叫「父皇」,這個詞在唐代也未見作為稱呼語出現。同樣,如果感情親密,您就像平民家庭一樣直接叫喚「父親」或者「阿耶」就行了。


  跟叫母親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我們看上去會覺得比較陌生、比較亂,也比較坑爹。最流行的稱呼是「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很常見,如老杜《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但是還有一種對父親的稱呼,是「哥哥」。《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這裡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親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舊唐書·棣王琰傳》:「惟三哥辯其罪人。」這裡的「三哥」也是指他父親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寫給兒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稱為「哥哥」。


  「哥哥」這稱呼,在唐代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如唐玄宗還曾經在公開場合稱他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10]。據說這稱呼是從草原民族傳過來的,在唐代還沒有定型。所以我鄭重建議各位穿越者,不要隨便管路人,甚至自己親兄長叫「大哥」「哥哥」,這稱呼很容易讓人家在輩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對兄長的安全稱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議使用。


  我們回來還說對父親的稱呼,口語上可以親熱地叫「耶耶」「哥哥」,書面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


  「大人」作為一個當面的口頭稱呼語,在唐代,只用來呼父母,個別情況下可用來呼直系血親尊長,絕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來稱呼各種官員。比如李世民在太原勸他爹李淵起兵反隋時說:「大人受詔討賊……」敦煌變文[11]《舜子變》里也有:「舜子叉手啟大人:若殺卻阿娘者,舜元無孝道,大人思之。」


  其實用「大人」來稱呼父親,直到近代,還一直保存在書信習慣當中。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從《紅樓夢》里看到清代人在口語上已經不叫父親為「大人」了,賈寶玉叫他爹「老爺」,賈環和賈蓉是叫「父親」,但是一寫書信,比如認了寶玉當乾爹的賈芸,就寫「不肖男芸恭請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大人」是什麼時候變成對官員的稱呼語呢?具體的時間,我也說不清,但是「大人」和「爺」的稱呼演變過程一樣,都是從「稱父親」逐漸擴大、外延,一種叫作「親屬稱謂語外化」的現象與諂媚風氣相結合,最後「大人」的語義變化為稱呼官員,「爺」(老爺)變化為稱呼主人、貴人。


  好吧,您這就問了: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來叫官員,那我面前站著姓張姓王這兩位大官,我該怎麼叫他們?總不能直接叫名字吧?這也太不禮貌了。


  嗯嗯,懂禮貌的是好孩子……唐代稱呼官員呢,大致上有以下這麼幾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裡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呼為「劉常侍」。基本上各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勛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貞觀年間,見了房玄齡說「房公安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福」,人家會覺得你這孩子挺有教養的。此外稱字型大小、稱地望[12]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東何時動身南行?」這樣。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麼的。


  總之,您要想見了什麼官員都叫「大人」混過去的話,這種偷懶方法是行不通的。被叫「大人」者會輕撫你頭,笑而不語,您的真正大人尊公在旁邊聽見了,大概會氣得拿棍子抽您一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