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進軍河套】
魏延鄭重地點點頭:「我以前四處遊歷時曾見過草原上牧民養殖的雞鴨吃過蝗蟲。」
實際上這個見聞是魏延在後世去過蒙古草原見識過。
那個時候,每年草原蝗蟲爆發,當地民眾就噴洒農藥來消滅蝗蟲,一開始的時候取得了顯著的滅蝗效果。但由於連年使用農藥,也出現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蝗蟲開始產生耐藥性,使農藥效力降低,為了保證滅蝗效果,只能加大農藥的使用量,這不僅增加農藥殘留,污染草場,還使蝗蟲的天敵被殺,破壞草原生態平衡。為減輕藥物滅蝗帶來的弊病,草原牧民引進了牧雞、牧鴨、火雞、珍珠雞等家禽。
那些牧雞、牧鴨具有捕食蝗蟲的能力,一隻牧雞能防治五到十畝草場的蝗蟲,養雞滅蝗蟲,在保護生態、降低滅蝗成本上已經明顯超過飛機和拖拉機噴霧滅蝗。
牧雞滅蝗,不污染草場,沒有農藥殘留,還給草場帶來了有機肥料,培育了草原的生產力。蝗蟲富含優質蛋白、多種微量元素、豐富的維生素,是雞、鴨等家禽的優質飼料,牧雞捕食蝗蟲,日增重顯著,經濟效益可觀,生產出的肉、蛋是高品質的綠色有機食品,這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魏延頓時想起了他之前曾跟韓浩說起過的「牧區養禽、農區養畜」的計劃,便跟韓浩算了一筆賬:「養一頭牛出欄周期需要四年,一隻羊一年產羔一隻,收入大概千餘錢。牛羊飼養周期長,草場壓力大,而且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若是養一隻雞呢,一隻雞從孵化到出欄僅需三四個月時間,一隻雞整個夏季可圍剿五到十畝草場的蝗蟲,由於蝗蟲很肥,吃蝗蟲長大的雞售價比普通雞高得多,初步估計每隻五十錢。一個人大概可以看管一千隻雞,而且不破壞草原,出欄后的總收入不下五萬錢。這不只是對草原上的牧民,對農民亦是如此,養雞既可以滅蝗,更可以致富,我們漢民又可以多吃雞肉,增強體質,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元嗣,我希望你來主持這個事宜,讓治下的民眾多多養雞鴨鵝來防治蝗蟲。」
韓浩聽魏延這樣說來,笑逐顏開:「主公,屬下這就擬定公文,鼓勵各地民眾養雞。」
魏延點點頭:「對,就是鼓勵,將養雞鴨鵝的好處充分說明出來,不要強制,只是鼓勵。」
現在的魏延名義上只是武侯、平南將軍,似乎除了帶兵打仗之外,別的事情不該由他來管,實際上治下的所有大事情都要由魏延來定奪,他才放心。
魏延對於未來有很多擔憂,瘟疫是其一,魏延已經頒布了衛生法令,強制治下民眾遵循衛生條例,讓華佗、張仲景醫學院的學生到各地宣講衛生條例,督促各地民眾做好防治瘟疫的措施,短短几個月內,各地都改頭換面,跟大漢其他地方相比,簡直是乾淨整潔的天堂,相信魏延的地盤裡,瘟疫的突發性幾乎為零。
魏延對未來的擔心,還有糧食減產,糧食減產原因不外乎大旱大澇和蝗災、兵災,對於大旱大澇這樣無法抵禦的自然災害,魏延只有嚴格要求各地官府、民眾和軍隊興修水利,應對隨時而來的大旱大澇。
對於蝗災,魏延從心理建設、預防、根治、消除諸多方面都做了周密安排,相信今年蝗災雖然無法剋制,也不會導致非常慘烈的結果,糧食的減產應該能控制在一成之內。
對於兵災,魏延作為最高指揮官,嚴厲要求各個邊境的守軍扼守關隘,提防外敵入侵,提防其他地方勢力、世家作亂。
……
現在,他重點抓兩點,一點是水軍的訓練、水軍戰船的打造,目的是為了明年奪取荊州乃至揚州;第二點,騎兵的訓練,目的是為了佔領河套平原和涼州,讓自己有個穩定的後方!
水軍方面,魏延全權交給甘寧、馬忠、劉曄,他自己不太懂水軍,比較少過問;騎兵方面,他交給徐晃、太史慈、趙雲,因他自己擅長,所以補充很多時間。
他非常清楚,像以前那樣圈在多山的義陽一代是練不出像蒙古騎兵那樣強悍的騎兵戰術的,必須要到塞外大草原才行,所以他決定要頻繁出兵,襲擾塞外鮮卑人,這跟他原來息兵休戰並不矛盾,只要把戰場放在敵人的地盤上,對自己地盤的糧食生產不造成破壞就行。
魏延留五萬步兵和兩萬騎兵分別扼守重要城池關隘,剩下的八萬騎兵,八成都是新編的騎兵,先在并州草原訓練,一邊訓練,一邊實戰,掃蕩那些桀驁不馴的羌胡部落。
可掃蕩著掃蕩著,就出了并州地界,來到河套地區。
河套,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黃河在這裡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后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河套西、北、東三面環以黃河,陰山橫亘黃河之北,其溝谷多為古代大漠南北之重要通道,賀蘭山聳峙於黃河之西,蘆芽山屏障於黃河之東,南鄰陝北高原,依山阻河,形勢險要,套里為鄂爾多斯高原,地表呈波狀起伏,中部高,四周低。境內之黃河,水流平穩,兩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故有「黃河百害,惟富一套」之說。
周朝之前,這是被屬於狄人的匈奴人佔據。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戶到那裡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漢時,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和五原郡,後來又置西河郡,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怎奈好景不長,東漢時歸附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在此放牧,然後便無漢人立足之地。
現在的河套東南有許多匈奴部落佔領,西北邊由許多羌胡部落佔據,最北邊由幾個鮮卑部落佔據,他們都在這裡放牧,大好的良田都長了荒草,大好的黃河水白白地流過。
魏延想到後世的塞上江南,禁不住扼腕嘆息,自己再也不能放著這麼好的沃土而不開墾。
河套周邊地區,除了到此緩緩流淌的母親河黃河之外,還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它們環繞著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一樣,這一帶在兩漢時期剛剛開發,完全沒有後世的鹽鹼化、荒漠化,只要多多修築溝渠,河套地區應該能開墾出三四千萬畝良田,到時候容納三四百萬人都不成問題。
魏延注意到的問題,之前的漢武帝注意到了,他在奪回河套地區以後設置郡縣,建築城池,遷民屯墾,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屯田,妥善安置歸附匈奴,興修水利,到了西漢末年,河套地區已經有了將近一百萬人口,也開發出五十多萬畝良田,怎奈王莽篡國時期,中原內戰,匈奴人重新佔領河套,漢民逃亡回到內陸東漢初年劉秀採取收縮政策,西、北邊郡多被放棄。
劉秀末年,匈奴發生內訌,南單于歸附,東漢重新開始對河套的經營。於是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谷、代八郡民歸於本土。東漢對河套開始的治理到了東漢末年又因為內亂而終止,那些被安置在河套地區的匈奴人重新作亂,漢人又再次紛紛逃亡。
魏延不由得想起,唐朝時對游牧民族的內附政策和明朝時對蒙古的內附政策,盡皆失敗,這些游牧民族都是一個德行,在大漢民族興旺時,他們搖尾乞憐,大漢民族內訌衰落時,他們亮起犬牙開始噬主。
魏延之前讓風影衛探查過了,整個河套地區生活著九十多萬牧民,他們來自三大種族匈奴、羌胡、鮮卑的數十個不同的部落,也正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種族、不同部落經常發動摩擦戰爭,不能團結在一起,不然整個河套地區的游牧民族一起發動侵漢戰爭,九十多萬牧民一下子能武裝起三十萬騎兵,三十萬騎兵肯定能橫掃現在各自為戰內訌不止的內陸諸侯們。
雖然大河套地區的游牧民族如一盤散沙,魏延也有自知之明,不會來把盤子整個掀過來。
魏延縱然兵力強大,但所有的騎兵戰兵加在一起還不到十萬人,根本不能對河套地區所有種族進行打擊。魏延是想過把河套地區全部奪過來,但他十分清楚,在大漢內訌不止的情況,這樣的打算只能是往後面放一放。
魏延現在的目標是把并州轄內的五原郡、雁門郡鞏固住,將朔方郡、雲中郡、上郡拿下,至於河套地區的其他郡縣等日後再來拿取吧。
經過三四個月的休整,魏軍將士不論之前傷的多重、累得多慘,都恢復過來了,一個個龍精虎猛,等著樹立更大的戰功,贏得更多的軍功田。
橫掃河套地區,對於魏軍來說並非難事,難題在於,如何守得住。
最壞的結果就是,魏延統領大軍把河套地區的胡人趕到陰山以北,等大軍一撤,胡人再度南下,河套地區又重新淪為胡人的牧場,這不白來一趟白流血了嗎?
所以魏延考慮在黃河兩岸築起十座棱堡,以擋胡人南下之鋒,築一座城,用那二十萬佃農即可,築十座城,而且要趕在冬天到來之前,恐怕要傾發并州大半的農夫了,這便牽涉到徭役的徵發問題。
徭役又跟賦稅有些牽連,因為魏延一心想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魏延卻忘了輕徭薄賦應該適用於天下平定之後的恢複發展期,而不是現在的戰亂時期,戰亂時期就要瘋狂地積蓄起戰爭資源,先把天下迅速平定了,再去考慮休養生息的問題。
幸虧魏延有好幾個有戰略眼光的謀士,賈詡、徐庶、魯肅都跟魏延提起這個問題,連在大學堂教書育人的司馬徽、胡昭也來拜訪魏延,說輕徭薄賦的政策並不適用於現在,不能一下子減免所有的人頭稅,要逐步地減免。
賈詡說得最為坦白:「主公,您一下子減免這麼多,再大的恩情一下子落在下面的民眾頭上,他們也只是感恩您一次,您若隔上幾年減免一點,隔上幾年減免一點,到平定天下之時完成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目的,那樣豈不更好,民眾對您的感恩持續不斷的,那樣的民心才穩固。」
魏延深表同意,他了解人性,就是掏心掏肺為某個人犧牲掉自己全部,他也只能感恩你一次,甚至會過後就忘,若是細水長流一點點地對他好,而且保持著若是你們不聽話我就不對你們好的態勢,人心才會懂得感恩,才會時時感恩。
但問題是魏延之前已經在一次萬民大會上宣布免去一切算賦人頭稅了,對魏延來說,朝令夕改,必定損傷他好不容易才積累起來的威嚴。
魏延稍微想了一下,便想出一個很巧妙的方法,那就是攤丁入畝,把之前的一切徭役、兵役、其他雜稅都折算到田賦裡面,摺合成一畝二斗,此後每年少征一升,災荒年減半或免征,豐年若有民眾蓄意不交,次年加倍徵收。
這樣算起來,自耕農、世家大族所有的田地上繳納的賦稅都是一畝五斗。
東漢時期,正常年景,一般田地一畝地種粟或小麥都在一百二十多多斤以上,按照一石小麥約等於三十市斤,這一百二十多斤大概相當於四石,按照一石等於十斗等於一百升的度量衡,此時的一畝收成大概有四十斗,四百升。
如此算來,魏延對自耕農和地主一共徵收一畝地四斗糧食,按照稅率折算是百分之十,看起來不輕,因為東漢的田稅不過三十稅一,可以說是史上最低的土地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