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司馬徽和胡昭】
魏延見自己一席話讓在座的大臣們陷入沉思,便繼續把自己燒起來的火升騰的更旺一些:「自古以來,得民心得天下!
大禹得民心,才能把基業傳給兒子夏啟,建立夏朝。
商湯得民心,伐暴虐夏桀,遂立商朝。
周文周武得我祖呂尚輔佐,又得民心,以仁義伐無道之商紂,遂建立大周八百年基業。
秦國對其他六國子民雖然暴虐,但商鞅變法順應了秦民之心,耕戰得法,才吞併六國,實現大一統。
我大漢高祖在咸陽約法三章,取信於民眾,關中根據才能穩固,才以此打敗殘暴不仁的西楚霸王項羽。
還有更多的例子,就不用再舉了吧!」
徐庶撫掌大笑:「好一個『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到了東漢時期,劉秀在開國之時倚重地方豪強,所以縱容地方豪強做大,漸漸成了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拒不向朝廷交稅,反而強取豪奪平民的田地商鋪。朝廷又正遇到西羌鮮卑頻頻寇邊,向世家大族那裡征不到稅,只好向平民百姓徵稅,所以貧民的負擔日益加重,既受世家大族的盤剝,又受朝廷的橫徵暴斂,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還則罷了,實在難以忍受的便加入張角逆賊的太平道揭竿造反。魏延暫時還要利用這些世家大臣來對付其他敵對勢力,不願開罪他們,所以沒有把東漢的情況說出來,轉而笑道:「說是自古得民心得天下,似乎這民心很難得,其實不然,這民心最容易得到!」
眾人拱手道:「主公,我等願聞其詳。」
「與周邊撮爾小國的國民相比,我們的大漢子民最是溫順,甚至可以說是奴順,他們最容易滿足,只要讓他們有口飽飯,他們就絕對不會造反。」魏延說著指了指西邊:「在遙遠的西方,有個小國名為高盧,又名法蘭西,這個國家的百姓最是懶惰,又很刁鑽,只要他們的國王或領主讓他們稍微不滿,他們就全體罷工不做事,逼得國王領主向他們屈服,你們可以想象,若是我們的大漢子民像高盧國的刁民們一樣,你們還能如此飽食終日坐而論道嗎?」
說到這裡,魏延大聲說道:「簡而言之,想要得到民心,就要讓他們有活干,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關鍵是讓他們要有飯吃,可是他們如此簡單的要求卻不能得到滿足,一旦遇到飢荒,朝廷補給不及時,地方世家一毛不拔,貧民們只能淪為流民,餓死路邊。在座的各位,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路邊的死屍和白骨,有沒有捫心自問一下,有沒有做到亞聖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
看著有些世家人物有些慚愧地低下頭,魏延覺得,不要再深入說下去了,否則這些傢伙回去一琢磨總能看出自己對世家的根深蒂固的仇恨,那就得不償失了。
「我不管其他地方如何,在我治下的地區,我不希望再有大批餓死路邊的流民。諸位,你們只需要從牙縫裡擠出一點點糧食,就可以救活數以萬計的難民,希望你們抱著仁義之心,多行善舉吧。」魏延當然把自己這場詩詞發布會變成慈善晚會,便又把話題轉到詩詞上面了。
蔡琰嫣然一笑道:「將軍,大家餘興未消,不如你再賦詩一首,或作詞一首?」
就在這時,門外有人通報:「司馬徽、胡昭到了!」
魏延大喜,諸葛亮、司馬懿的師父來了!
……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鑒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敬重。
南郡人龐統聽說司馬德操住在穎川,所以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到了穎川,正遇上司馬徽正在採桑葉,龐統便在車裡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地位非常顯赫,哪有壓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絲婦女的事!」德操說:「您暫且下車。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耕作,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以桑木為門軸的簡陋屋舍里,也不願住官邸。哪有住在豪華的房屋裡,外出騎肥壯的馬,左右要有十幾個侍女侍候,才算是與眾不同的道理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嘆的來由。即使有呂不韋的爵位,齊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龐統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聲音洪亮的鐘鼓,那就不知道它的聲音之響。」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不分晝夜。談論后,司馬徽對龐統十分驚異,並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使龐統漸漸為他人所知。
那一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荊州牧劉表設立學校、學官,廣泛尋求天下名士。司馬徽客居襄陽,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關係甚密,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被龐德公稱為「水鏡」。
司馬徽博學多識,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在荊州時與漢末名士宋忠齊名。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就曾經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只流行今文經學,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
有人對劉表說:「司馬德操是奇士,但沒有遇上知己。」劉表親自去拜訪司馬徽,司馬徽知道劉表心胸狹隘,一定會謀害善者,所以緘口不言,不談論時勢,劉表回來之後跟眾人說:「人們所說的都是虛妄不實的話,這人只是一個小書生而已,他的見識和普通人一樣。」
漢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諸葛亮、龐統卻隱居在襄、漢之間,淡泊名利,不輕易投靠他人,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
後來,依附劉表、屯駐新野的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並和司馬徽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龐統」。同時,徐庶也曾經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劉備便以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司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
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鄉中曾有人向他問好,他回答說:「好」。有一次,有人告訴司馬徽自己兒子的死訊,司馬徽便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責備他:「人們認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訴您。您為什麼忽然聽說他人的兒子死了,而對他人說好呢!」司馬徽回答說:「您的話也很好。」因此在明代時,司馬徽被人們稱為「好好先生」,成語「好好先生」由來於此。後世「好好先生」多指不堅持原則的人與對誰也不敢或不願得罪的人。
曾有人丟失了一頭豬,並說司馬徽家的豬正是他丟失的那一頭。司馬徽便把那豬讓給了這人。過了幾天,那人又得到了先前丟失的那頭豬,急忙將司馬徽的豬送還,並磕頭自責。司馬徽不但沒有責罵他,反而感謝他把豬送了回來。
有一次,劉表的兒子劉琮去見司馬徽,劉琮讓隨從問司馬徽是否在家。司馬徽正在家中耕作,並回答說:「我就是」。但是從人不相信,並對他大罵:「你個種地的奴僕也敢自稱是司馬徽。」於是,司馬徽只好回到家,梳好頭,帶好頭巾,穿好上衣后再來見劉琮。隨從看見司馬徽還是原來的老翁,驚恐地告訴劉琮。劉琮起身向司馬徽叩頭,並向司馬徽道歉。司馬徽對劉琮說:「您不必這樣,我為此感到十分羞愧。我自己耕作,唯有您了解我。」
有一次,有人養的蠶該結繭了,無處上簇,就來向司馬徽家借簇箔。司馬徽就把自己家用的簇箔借給了他。有人對他說:「凡借給他人東西時,都是別人急需而自己閑置的情況;而如今他和你都迫切需要簇箔,為何給予別人呢?」司馬徽回答說:「有別人不求自己,我如果不給借給他的話他將會感到很羞愧。哪裡有因為財物而讓人羞愧的道理呢?」
此時是197年,司馬徽還在潁川,還去荊州,魏延便命人徵辟他,司馬徽不願來,魏延便命徐庶親自前往說服。
……
胡昭,潁川人,他幼讀經史,學識淵博,尤其精通典史,工於書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絕世才華而為世人稱道。他因厭惡仕途生涯,為避免無休止的郡縣察舉、公府辟召,就客居冀州,醉心於經史書法。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滿天下」之稱的袁紹,聞知胡昭乃潁川名流,才華蓋世,韜略過人,不惜降尊紆貴,多次登門拜訪,請胡昭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但由於他厭惡仕途險惡,因而對袁紹之邀「堅辭不就」。通過與袁紹的幾次接觸,胡昭看出袁紹嫉賢妒能。他為防不測,就悄悄地逃離冀州。果不其然,未過幾日,袁紹命人緝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閑雲野鶴一般,躲進了深山老林。
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發布「唯才是舉令」后,潁川大批人才紛紛投靠曹操。求賢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后,連續多次派人請胡昭出山入仕。但胡昭不願做官,「信然不起」。後來曹操仍不厭其煩,再次相邀,事出無奈,胡昭只好去面見曹操,自陳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無軍國之用,早已習慣於躬耕樵讀的田園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輩所為,斷不從命,還望丞相見諒,讓他息隱山林。曹操見胡昭態度堅決,難以挽留,只得慨嘆「人各有志,出處異趣」,聽任胡昭回歸故里。後來胡昭為了躲避各路群雄無休止的辟召,索性遷居到陸渾山中。當時胡昭所居住的陸渾山,綿延三百里,散居著許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窮苦百姓。由於散居,他們的子弟都無緣讀書。這些居民之間,常常由於一些瑣屑小事而發生爭鬥。胡昭看到這種情況,就開館辦學,教他們識字、讀書,使他們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同時,對山中居民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勸說、化解,很快使這些居民之間平息了爭鬥。因為胡昭得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逐漸消除了諸如侵害鬥毆等不良現象。胡昭在陸渾山開館辦學,聲名遠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來求學。
值得一提的是,胡昭與司馬懿有舊,司馬懿曾經求學於他,同郡的周生等人慾圖謀害司馬懿,胡昭得知,便邀周生於崤山澠池之間,阻止周生,周生不肯,胡昭泣與結誠,其義感動周生,由此司馬懿幸免於難。胡昭有陰德於司馬懿,但口終不言,沒有人知道。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縣長張固被命令調集壯丁,派往漢中服役。百姓厭惡且害怕遠道服役,都懷著不安心情。平民孫狼等人趁這個機會起兵殺了縣主簿,形成叛亂,縣鎮因此而被摧殘破壞。張固率領十幾個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圍,招呼聚集留下的百姓,恢復了政權。孫狼等人於是向南歸附了關羽。關羽授給他們官印,撥給士兵,回去成了草寇賊兵。到了陸渾以南的長樂亭,他們自動互相發誓約定,說:「胡居士是個賢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整個地方依靠胡昭的關係,都用不著擔心害怕了。國內安定后,胡昭遷居到了宜陽縣。
胡昭善長隸書,與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齊名,他的書信墨跡,往往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衛恆評價:「昭與鍾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並稱「鍾胡」。張華評價:「胡昭善隸書。」
言而總之,司馬徽算是諸葛亮、龐統、徐庶的師父,胡昭算是司馬懿的師父,如果魏延能收司馬徽、胡昭為自己所用,讓他們為自己普及教育,該有多好。
胡昭不投靠袁紹、曹操,當然也不願意投靠魏延,魏延便命人把他搶掠過來,然後再讓空空幫助自己,用盡各種辦法,將胡昭對他的忠誠度提升到150以上,然後死心塌地歸順自己,為自己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