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再回大宋> 第二十二章 新的開始

第二十二章 新的開始

  「宣新科狀元文天祥上殿覲見。「


  再次經歷這一幕時,文天祥心中萬分感慨。歷史經過昨天一番折騰,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自已還是中了狀元,還是這般來覲見宋理宗。


  當然,也有些不同,榜眼何宜被剝奪了榜眼身份,原本的探花沈時寒成了榜眼。


  何宜則成了大宋歷史上最「短命「的榜眼。哦,不對,實際上他還不是榜眼。因為嚴格來說,只有今天入宮面過聖,接了聖旨,才能算是榜眼。昨日的放榜,只是一份通告,卻不是正式的身份文書,只有今天上殿,行了正式的禮儀,才能真正算做榜眼,然後御街誇官,再昭告天下。


  也是昨日查出何宜下毒的時間還不算太晚,臨安府會同禮部連夜上奏,官家當晚便下了旨。


  能這麼順利的查出何宜,完全是得益於前世的經歷。知道父親在自已中狀元之後第四日便去世了,因此,下毒害父親的人,必然在這一兩日內動手。


  那張大排風散雖然有問題,但要毒死自已的父親,恐怕份量還不夠,還要添加更多份量的藥材,因此才猜得出對方還會加東西進去。


  不過,讓文天祥想不通的是,為什麼何宜要做這樣的事情?

  畢竟他們兩人無冤無仇。何宜省試中了第八名,比自已低一名;殿試又得了榜眼,還是比自已低一名。


  難道是因為嫉妒,不滿意文天祥始終壓自已一頭?所以,尋得機會,就給文天祥之父下毒,好使得文天祥回家為父守孝,斷了他的前程。


  若果真如此,那他真比那個因詩殺人的宋之問還要可惡幾分了。


  但是,這真是他的殺人動機嗎?文天祥不敢肯定,不過,現在鐵證如山,文天祥也不願再去思考這些事情了,他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思考。


  這世間有些事,原本就沒有答案,或者說,你永遠也找不出答案。


  榜眼剛剛放榜,就被剝奪身份,這等亘古未有之事,自然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傳遍臨安城。


  此外,還有三元樓的何掌柜敲鑼打鼓,滿臨安城說自已有眼無珠,不識狀元郎的事情,也在頃刻間便成了全城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一切風暴的核心人物,自然便是文天祥這個狀元郎。


  街頭巷尾以及各個茶樓的說書人,以閃電般的速度,在一夜之間,就編出各種不同版本的故事。


  「狀元郎智斗何榜眼「,」狀元郎夜審奇案「,」狀元郎賭鬥何掌柜「,」狀元郎游湖救人「……甚至連」文曲星奉旨下凡救大宋「的版本都編出來了。


  一眾說書人,使出渾身解數,將文天祥說成了天上地下,獨一無二的人物。至於外貌長相,那自然也是身高九尺,長手過膝,大耳垂肩,天生異象,惹得臨安城老百姓都跑出來看文天祥是不是長了三頭六臂再加九隻眼睛。


  這也難怪啊,古代既沒電視也沒網路,不編排一些曲折離奇的故事出來給生活增添一點情趣,還讓人怎麼活呢?


  更何況,本來就發生了這麼多事情,再由說書人這一宣傳,一日之間就轟動臨安城。


  「臣文天祥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卿平身」


  這是很正式的朝拜。


  宋理宗高高端坐在上,望著文天祥說道:「文卿果然神采英拔,英姿颯爽,才貌雙全,好,好得很,從今往後,我大宋又多得一棟樑之才了。「


  古人很多時候會很看重一個人的外貌,所以,古書中記載的名人特別是皇帝,相貌都是比較奇特的。


  天降偉人,自然是要長得與眾不同的。


  文天祥此時剛剛二十歲,正是青春年少之時。而且,他也確實是相貌堂堂,身材魁偉,膚白如玉,眉清目秀,雙眼炯炯有神,放在今天,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帥氣小鮮肉。


  宋理宗看了文天祥殿試對策時寫的《御試策》,喜歡他的文章,再之後看了名字,名字也討喜——天之祥也,如今再看了文天祥的外貌長相也很合自已的意,又想起文天祥還救了唐安安,便越發喜歡了。


  「文卿的文章,朕看了甚是喜歡,而今欽點卿為新科狀元,還望文卿今後不負朕意,實心辦事,一展胸中所學,為朝廷效力,造福天下蒼生。「


  「臣謹遵陛下聖訓,今後自當竭盡所能,為陛下效忠。上報效朝廷,下不負百姓。「


  宋理宗又笑眯眯的問道:」朕聽人說,文卿在放榜之前,便與三元樓的何掌柜打賭,賭自已必中狀元?「


  這事兒居然也這麼快就傳到官家耳中了,文天祥有些驚訝,連忙說道:「此事是微臣輕狂了。只是那三元樓的何掌柜欺微臣太甚,見微臣父親生病,便欲將家父趕出酒樓,微臣實在氣不過,這才與他立下賭約的,還望陛下恕微臣狂妄之罪。「


  「為人子,盡孝道,何罪之有啊?「宋理宗說道:」既是你父親病了,朕這便命御醫過去瞧瞧吧。「


  「臣叩謝陛下隆恩。「


  一番應對之後,便按例開始進行御街誇官,又鬧騰了一日。


  再過一日,便正式授了文天祥的官職,卻又一番鬧騰。隨後,宋理宗又額外賞錢二十萬,賜宅一座。


  依宋制,狀元郎授官是有定製的,宋朝專門為狀元設了一個散官——承事郎。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狀元怎麼也得授一個六品官或者五品官吧?畢竟一般的進士經吏部選官,都可能授七品縣令之類的官啊。


  這卻是想錯了。專為狀元設的承事郎是一個八品官,沒錯,就是八品官。


  但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八品官。


  而且,在宋朝,縣令也不是七品官,也是八品官,而且還是從八品。


  因此,正八品的承事郎實際上相當於明清時的六品官。


  不過,官階這都是浮雲,重要的是這個位置。承事郎專授新科狀元,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宰相之子。


  宋制,官員三年進行一次磨勘,但狀元呆在承事郎的位置上一般也就一年左右,便會提升了。因為除了狀元,還有宰相之子要坐這個位置,若是等你狀元郎坐滿三年,下一科的狀元又上來了,那宰相之子往哪裡放呢?


  朝中可還有右丞相,左丞相,參知政事等等權貴高官都在盯著這個位置,要讓自已的兒子在這個位置上坐一坐呢。


  這可是未來宰相培養人的專職官位,擔任了這個官職,你就是朝廷重點關注的宰相培養人,是「儲相「。


  這是一個散官兒,不任事,每月只有初一、十五兩日需要上朝。卻又可以隨時覲見官家,奉旨辦差。可以說,朝中不知道有多少五品,甚至四品官都眼紅這個官位,恨不得讓自已的五品,四品官服換這個正八品的官服。


  坐在這個位置上,只要不出重大差錯,不是特別愚笨,對官場總是不開竅。將來即便當不了宰相,大抵也能混一個尚書做做,至少也是一個侍郎。


  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內閣「,清朝有」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而在更重視科舉的宋朝,狀元宰相出得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多。


  而且,宋代科舉考試的排名對今後仕途的影響,也比明清時的影響要大得多。


  科舉考試排名靠前的人,在官場上的升遷要順利得多。明清雖然也有這種情況,但遠遠沒有宋朝這麼嚴重。


  前一世,因為父親病逝,文天祥剛得了承事郎的官職,還沒有來得及領正式的文書,走馬上任,就回家為父守孝了。


  這一世,再來一次,從當這個承事郎開始,來重新書寫大宋的歷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