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江山戰圖> 第十八章 見證

第十八章 見證

  漢,建安三年,五月十七日,韓當、凌操大軍抵達吳縣。【零↑九△小↓說△網】


  一同抵達的還有孫策的棺槨。


  吳縣西城門口,孫權率吳郡吳縣文武官員在城門口迎接孫策靈柩,張昭、孫靜,程普,韓當、凌操、呂范,朱治、張紘、孫瑜、朱桓,除周瑜和太史慈未到外,江東主要文武齊聚門口。


  東風瀰漫著絲絲悲傷,帶動著滿城儘是白衣素縞的可憐人兒。


  沒有猛烈的哀嚎聲,只有低沉的牛角聲奏響的號鳴……

  孫權一身白衣站在隊伍的前面,後面緊跟的是孫策遺孀,大喬。也許是淚水已經化作陣陣清風,盡散吹向了天邊。大喬往日活潑精神的雙眼,現在顯得有些獃滯,目無表情的看著遠方漸漸而來的孫策棺槨。


  自此以後對鏡妝台誰人言?


  孫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一滴淚珠輕輕滑落大喬眼匡.……

  一應禮節自有張昭等人張羅,應孫權自己所要求,孫權自當日起,為孫策守靈三日。【零↑九△小↓說△網】


  深夜,周瑜率軍2萬抵達吳郡吳縣。


  孫策的靈堂設在府中,孫策家人及其吳國太都是在一起居住,孫權以前獨自別居,自回來后,為安慰其母親,居住在吳國太旁邊的廂房。


  孫權和大喬都在靈堂。


  孫權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的這個大嫂。大喬,年芳二十二,自幼生的國色天香,其妹小喬,亦是周瑜之妻,亦是沉魚落雁之容。二女被其父喬國丈,待價而估。在這個年代,是屬於男人的年代,女人只是資產。


  門口孫韶親自值守,一身白衣值守,是孫河自己要求的。


  孫策和大喬育有一子二女,其子孫紹年幼,有奶娘照顧。


  寂靜的靈堂,只有孫權和大喬。孫權在前,大喬在後,都是席地而坐。雖然前世野史多有記載,孫權在孫策身亡后垂涎大喬美色,但就孫權分析來看,不大可能,不管是道義上還是私理上都不會被江東文武所接受,孫權不是昏君,但不會這樣,多數是一些文人騷客的杜撰罷了。


  大喬一身孝裝。


  女要俏,一身孝。


  大喬心中的凄涼,無人得知,想數年前,自己和妹妹小喬嫁給江東兩位最有權勢的男人,孫策和周瑜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懷春少女的夢中的情郎,出嫁時候何等風光!成親后,夫妻恩愛,羨慕死旁人,如今卻留下孤兒寡母,自此天各一方,陰陽兩隔!大喬知書達理,她到是沒有去在意這個江東之位,她有自知之明,這不是她能參與的事情。


  她不知道,以後該如何好。


  孫權背對大喬,說道:「大嫂節哀,為弟知曉大嫂心中之苦。兄長乃是一代英雄,定會名留史冊!」


  大喬抬頭看著孫權的背影,心中愈發難過,蒼白的臉上,又多了一行淚珠,看上去也愈加凄涼。


  大喬哽咽輕聲到:「妾身以夫君為自豪,但想到紹兒和蓮兒他們自此後就再也見不到他們的爹爹,心中就忍不住.……「


  孫權安慰道:「嫂嫂無需為紹兒以後擔憂,紹兒為兄長唯一血脈,權定不會讓他受委屈的。」


  大喬哭咽到:「謝,叔叔.……「.

  這時候,孫韶走到孫權身前說道:「主公,周瑜已經回來了,大軍在外駐紮,正在往靈堂這邊過來。」


  孫權目無表情道:「知道了。」


  戰甲伴隨著腳步咚咚的聲音,由遠而近。


  當門被推開的時候,風夾隨著一股傷懷氣息,吹的靈堂上潘布吱吱響。


  燈燭閃爍,映襯著周瑜並不高大的身軀。一身銀白色鎧甲,髮髻被一支普通玉釵盤起。典型漢軍裝飾,白皙的臉龐,不愧江東美周郎的稱號。


  「撲通」。


  周瑜單膝跪下,面朝靈堂,一言不發。


  寂靜的靈堂只有大喬輕輕的哭泣聲。


  半天無語的靈堂透露著壓抑的氣氛。


  小半會兒過去,周瑜突然言道:「瑜在此發誓,定要剿滅江東山越,誓為伯符雪恨,以繼在天之靈。」


  周瑜起身迴轉,面朝孫權道:「末將周瑜,拜見主公!」


  孫權能夠理解周瑜此時此刻的心情,一個頂天立地男子漢的傷心,一位智者的傷懷。


  歷史上的周瑜,不管是正史或是野史,都能給予極高的評價。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節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宋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節錄:「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明代才子高啟的《過二喬宅》節錄:「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


  清代鄭板橋的《念奴嬌·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雲崩,旌旗電掃,熛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在周瑜下拜的那一刻,孫權心中的壓抑的石頭終於放下,一股笑看江東,掃平天下的豪邁感,自有心生。孫權自來到這個歷史當中后的一種惶恐感,瞬間消失。


  孫權起身,扶起周瑜,言道:「公瑾兄長,請起。」


  孫權臉色平靜,慢慢道:「受家兄委託,執掌江東,一日不見公瑾,心中一日不安,不是為各種流言,亦不是局勢的不安。權只是怕得不到公瑾的認同而不安。」


  周瑜正色到:「主公無需多慮,瑜雖不才,亦曉君臣大義,瑜當為主公征戰天下,以全伯符情義。」


  孫權苦笑道:「這正是我要說的,權雖無兄長之勇武,不能與公瑾共戰沙場,但亦想與公瑾共同完成我們各自心中的夙願。家兄心中常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公瑾。得之公瑾,我之幸哉!」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公瑾。周瑜被孫權的話語激動滿臉通紅。


  再次向孫權拜倒:「瑜終生,定當與主公共進退,誓不悔!」


  孫權扶起周瑜,兩個年輕男人的手緊緊連在一起。自此以後開創了君臣之千古典範,為後世文人騷客所推崇。


  一個女人,大喬,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