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江山戰圖> 第一章 陽光正好

第一章 陽光正好

  二月是萬物爭輝的季節,不說柳芽妖嬈,就說滿山血一樣的映山紅,就讓人無限嚮往,更別說三月的俏江南了。有詩曰: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建安三年,揚州吳郡陽羨塔子湖息亭邊,一位十五歲左右的青年,正在垂釣。只見這位少年額寬耳垂,唇厚眉細,外身著一件稠袍及腿,髮髻用一根銀釵撰起。少年後邊三十米左右有一伍士兵持戈警戒。外人看來少年正在專心垂釣,但只有到近處才可以從少年眼神中發現少年似乎若有所思。這少年正是江東討逆將軍孫策之弟孫權。建安二年東,討逆將軍孫策,江東人稱小霸王,基本已經平定江東六郡都城治所。在去年冬平定會稽郡眼白虎后出於各種考慮,一是大量新得郡縣需要可靠人鎮守,二是想歷練一下孫氏的子弟,隨著江東的戰局趨向穩定,是時候把孫氏子弟外放戍守地方了,恰好此時討逆將軍二弟仲謀請求幫助兄長討伐叛逆,孫策擔心二弟的安危,就外放比較平穩的吳郡陽羨縣讓孫權歷練。孫策有三個一母胞弟,分別是孫權,字仲謀,孫翔,孫匡。


  此時孫權的心裡,可不是別人外表看上去雲淡風輕的。因為此時的孫權已經不是從前的孫權了,原來在上個月的的一次打獵當中,孫權意外墜馬,21世紀的的三十多歲的東南大學的歷史教授靈魂穿越到了現在的孫權身上。一個月了,從惶惶不安到現在的心如止水。這也許是歷史宿命的安排吧。前世也是江南人的劉傑對三國的吳國還是很有感情的。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精彩紛紜最悲慘的歷史時期,也是漢族自由華夏以來的第一次名族危機,三國之後漢族實力削弱,民族動蕩,五胡亂華,以漢人為食!前世作為歷史教授,每當讀到此處,向學生講解的時候,劉傑心情都很沉重。恰好此時劉傑穿越到孫權身上,那就擔當起歷史的使命吧。


  中午時分,孫權準備回縣府,一行二十幾人。


  「幼平將軍,你說古家他們還在縣府嗎?」


  「回稟二公子,末將以為他們應該還在縣府等待公子回府。」


  「哦?」


  原來一直隨行孫權的以為護衛統領,姓周,名泰,字,幼平。兩年前跟隨孫策出征吳郡,勇猛幹練。和孫權多有交集,故去年年末,孫權來陽羨上任時候,向兄長討要了周泰,當時周泰還多有不願,還說:「大丈夫當征戰沙場,焉能去隨溫室焉。」最後在孫權的好言相勸才過來的,周泰年二十八左右,身高九尺,身材魁梧,孔武有力。早年短暫混過黃巾,當年黃巾起義的時候,可以說只要不是大富大貴的家庭,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和黃巾有過關係,畢竟當時候黃巾起義規模巨大,影響深遠,也動搖了大漢的根基,也才有了現在各路諸侯割據的情形。此次孫權之所以來垂釣,是有原因的。原來自上個月附身孫權后,就開始理政了,孫權作為一縣之長,政務自然就少不了,雖然陽羨不是戰略要地,但陽羨處在吳郡中央,富裕之地,加上吳郡13縣到目前為止,實際歸順兄長的也只有七縣:吳縣、無錫、曲阿、丹徒、陽羨、烏程、、餘杭。其他的縣實在是兄長孫策進展太快,很多地方只是送信給孫策表示願意聽從討逆將軍之令,但到目前為止孫策還沒有見過人家縣令,也沒有派駐軍隊。歷史上孫策也是到三年後,建安五年的時候才完全掌控江東六郡大部分縣。陽羨縣東鄰太湖,北接長江也只有百里,漁業豐富,土地肥沃,同時竹林發達。孫權前幾天找縣城的三個大戶人家,就整合竹林產業,用於製造兵器,竹林可以用來製造箭枝,竹矛,鎧甲等軍事裝備。後世,陽羨更名為宜興,由於氣候環境適宜,為全國竹林產業基地。陽羨縣北坡前百里長竹林,孫權作為未來江東執掌人,必須要整合一切力量,加強東吳軍事實力。但陽羨的古家不怎麼配合,雖然縣府用免除其田地部分稅負作為交換,但古家家主讓竹林編製工人不出工。縣府也沒有辦法,畢竟古家世代居住陽羨縣,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孫氏初掌江東,人心不穩,雖然陽羨縣有500帶甲士兵,而且還是跟隨孫策征戰多年的精銳,孫策也是為了保護孫權的原因才讓孫權帶了200精銳過來,再加上吳郡太守呂范派了300兵士過來保護孫權。但孫權也不好直接用武力威壓古家,所謂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所以孫權就只好從其他方面想辦法。


  「幼平兄,回府途中前面是不是要經過馬邑?」孫權和周泰由於關係很好,所以彼此稱呼上到是沒有拘謹的。只不過周泰對孫權一直用的是尊稱。周泰也不全是莽夫一個,知道這個二公子自被討逆將軍獨自外放后對上對下一直很平易近人。他卻不知道21世紀的大學教授平易近人是為人處世的根本,何況前世他還是大學教授,這個禮貌到不是孫權裝出來的。


  「二公子,前面快到馬邑了,公子要在馬邑休息嗎?」


  「去年冬收附稅,馬邑的上繳縣府的糧秣比春收要高,我順路過去看一下,你安排一個人去通知當地薔夫。」


  「是,公子,我馬上安排。」說完,周泰打馬到後面去了。


  日照三分,陽光明媚,孫權一行人半個時辰不到就來到了亭所駐地,東漢末期雖然亭里制度崩潰,但是在戰亂比較少的地方,亭里制度都還健在。孫權就打算恢復這種亭里制度,加強基層管理,因為只有基層管理到位了,整個國家的運轉才能更加暢通,中國歷代王朝秦漢的強大跟他嚴密的鄉村管理制度也是分不開的,後世的明清王朝,民國期間,鄉村完全是被地主階級把持。此次孫權在回府途中,順路調研馬邑的春播冬收情況外,還想實地調查一下陽羨的亭里制度情況。


  土牆擂的亭所,已經開裂,茅草屋子裡面可以看到太陽,亭院早已經雜草叢生。幾個年紀大一點的農夫俯首跪在門口。戰戰兢兢,看來是士兵沒有把情況說明。孫權快步走過去把他們扶起來,「老農家,快起來。」,估計幾個老農家是受寵若驚,在東漢時期特別是現在亂世,當權者和普通老百姓還是階級分明的。幾個老農家眼神當中滿是震驚,他們不明白這個年輕的人要幹什麼,老農人雖無知,但閱歷豐富,從衣著上看就知道這個年輕人不簡單。年輕人衣著華貴,還有士兵護衛,一看就知道來頭不小。


  「老農家,不要害怕,鄙人陽羨縣令,此次來只是想了解一下去年冬收和今年春播的情況。」幾個老農家一聽是縣令大人到了,不聽還好,一聽,趕緊又跪下了。孫權只好又把他們扶起來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官本位的歷史。讓兩個老農人座到台階對面的石頭上,孫權也一屁股坐到台階上。周泰和周圍的士兵完全習慣了這一個月來孫權的平易近人,不過作為屬下,也都喜歡上官的這種作風。


  「兩位老人家,你們是這馬邑的薔夫嗎?馬邑現在有幾位薔夫啊」。東漢實行郡縣管理制度,縣以下是邑,邑下設亭里。東漢鼎盛時期,人口繁榮,黃巾戰亂之後,人口銳減,亭里制度形同虛設,有的地方一個縣都只有上萬人而已。


  「回府尊大人,有四個,有一個病了來不了,剩下我們三個在附近,其他地方的就不知道了」。之後孫權詳細詢問了春播情況,和去年冬收增長原因,原來是水庫夏天發大水,沖開一個口子,冬天剛好就這個口子放水澆灌下游農田,因禍得福。陽羨實行的是十稅五的稅負制度,這也是吳郡太守呂范根據孫策的要求而制定的,畢竟是戰亂年亂,打仗就需要糧食,老百姓的死活,和那些英雄來說,不值一提。可就是這些樸素的莊稼漢延續譜寫了漢族的文明。孫權之後又到了其中一個薔夫的家中查探,紙上得來終覺淺,當草根拌糠麥就是一頓中餐映入眼前的時候,孫權的心被深深的震動了。一家五口,菜色皮膚,男的瘦腳伶仃,女的平胸骨瘦如柴,都是一副營養不良的顏色。不忍直視,沒多久,留下士兵們身上的乾糧和一匹布帛,就離開了,孫權不敢留下銀餅,怕給這一家帶來殺身之禍。


  離開的心情是沉重的,也堅定了孫權加快整治陽羨的決心。因為晚一個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一行人不一會就到了府衙,其實也就是的孫權的住所,前堂辦公,後堂休息。一所典型江南小院,門口雖不是高門大院,但也乾淨整潔,門口有兩個侍衛值守。孫權下馬進府,馬匹自有侍衛牽走。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