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縱橫之涼州辭> 34、虎嘯返山雍涼驚(7)

34、虎嘯返山雍涼驚(7)

  方略已定,兵分三部。


  一部主力由甘陵統帥,繼續圍困冀縣、防備漢陽、南安各城援軍;一部分卒由張遼統領,負責守住攻取的城邑和隴坻的山道隘口;最後一部,則是楊豐引軍六千,向西北方的大河上游趕去,攔截可能已經在回援路上的韋康州兵。


  從冀縣越祖厲,抵達大河,與從姑臧返回鸇陰,前往大河,這兩條道路的距離相差不遠,楊豐軍提前出兵,花了七天的時間,搶先一步趕到了大河渡口。


  駐守渡口的州兵不堪一擊,紛紛投降了洶洶來襲的楊豐軍,只是河津附近的船隻都被徵集到了對岸渡口,楊豐軍無法趁機摧毀州兵的過河船隻,將州兵阻隔在大河彼岸。


  一旦韋康的州兵返回,擁有舟楫之便的他們就擁有更大的主動權,他們可以沿河搜尋其他渡口擺渡過河,而統兵攔截冀縣援軍的楊豐,如果採取沿河布防、攔截的保守方略,則需要修建烽燧、營壘等大量工事,並且在攔截過程中也難免會陷入耗費時日僵持不下、被動防守捉襟見肘等困境。


  主動截擊韋康的州兵,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困境。


  但楊豐軍卻要承擔更多的風險,畢竟兵法有雲,「窮寇莫追但、歸師勿遏」,面對人數眾多、歸家心切的涼州州兵,以劣勢兵力悍然截擊,難以避免會陷入一番苦戰,而這種苦戰不下的巨大風險,也是楊豐諸將不願意貿然嘗試的。


  眼下唯一值得一試的,就是楊豐佯裝放棄佔據的河津渡口,實則暗中埋伏兵馬在渡口附近。待到韋康率領的回援州兵半渡之際,再一聲令下,鼓噪殺出,將首尾不能相顧的涼州州兵殺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


  這既契合「半渡而擊」的兵法之道,又符合大軍圍城打援、速戰速決的用兵思想,作為主將的楊豐思索過後,當即決定採取此計,併火速派出騎兵在東岸搜尋適合兵馬埋伏的隱秘之處。


  馬超、麹英、麹義,這一批涼人出身的少壯派軍將,儼然也在其中。


  ···

  大河東岸,帶著一隊騎兵搜尋地點的馬超與返回的麹家兄弟碰頭了。


  當得知馬超同樣一無所獲的時候,麴光不禁揶揄一笑,自顧自地說道:


  「我們找遍了這一段大河,找到了好幾處適合斥候埋伏眺望的地方,但適合用來隱蔽大軍的地方卻寥寥無幾,要麼就是距離太遠,要麼就是太容易被敵軍的斥候發現。」


  說到這裡,麴光就忍住不看了馬超一眼,繼續說道:


  「我等兄弟是長處河北,對於涼地的地理知之甚少。可馬君不是久居涼地、熟知邊情么,怎麼也會找不到合適大軍埋伏的隱秘之地呢?」


  「光弟。」經歷起事諸仗劇烈變故之後,整個人發生蛻變的麹英察覺到了麴光話里的異樣,他狠狠瞪了惹是生非的麴光一眼,制止他再去挑釁馬超這匹桀驁不馴的野馬。


  馬超是不受其他將領的待見,但是他們麹家子弟初來乍到,又豈是能夠處處惹事的主。


  馬超倒是沒有立即動怒,他瞥了一眼麹英,冷峻的臉上突然浮現一絲笑意。


  「地方我是找到了,就怕你們不敢去罷了!」


  「呵,我等有何不敢去的?」麴光見到馬超面露不屑,他哼一聲,也不甘示弱地回應道。


  馬超見狀,冷然一笑,當著麹家兄弟的面,他手舉馬鞭,指著一水相隔的對岸說道:


  「在那裡有一段廢棄的河堤,堤下適合埋伏大股人馬,而且地勢較低,剛好被山丘擋住,不僅在這裡看不到一絲痕迹,站在對岸河津的敵將,也一樣看不到伏兵的動靜。對岸那裡的堤下,才是最好的大軍藏伏之地。」


  「荒唐,我等只聽過、在河津附近埋伏、等到敵軍半渡再出兵襲擊之,還沒聽說自己是先跑去對岸伏擊敵軍的,一旦大軍暴露了行蹤,那不是自尋死路。」


  麴光聽到馬超的話,不以為然,當即反駁說道。


  馬超卻懶得理會他,繼續說道:

  「在東岸設伏,就算恰好有合適的地方又能如何?敵軍渡河的斥候又不是瞎子,指望敵軍倉促回援、不探明前路來取得『半渡而擊』的勝利,還不如自己悄悄渡河,迂迴繞后,跑到渡河敵軍的背後發起突襲!」


  「那這麼多兵馬,缺少船隻,如何暗中渡河過去對岸?」


  麹英倒是眼前一亮,沒有像麴光那樣不屑一顧,而是緊接著追問馬超渡河的細節。


  馬超也不藏私,又說道:


  「對岸的少量敵軍能夠守住渡口、船隻,就自認是萬幸了,只要大軍佯裝撤離,哪裡還會留意大軍的其他動向。而羌人擅長搭建一種羊皮大筏,它們比漢人的竹木筏具相比,使用起來要更加輕便和快捷,只要尋找幾處大河水流平緩的河段,再將全軍兵馬分散成幾批,暗中使用皮筏渡河,一天的時間就足夠渡完大軍人馬了。」


  聽完馬超的話,麹英默然。


  他想了想,心裡也覺得,馬超的計劃比起因循守舊的「半渡而擊」要更具成功的優勢,雖然一開始大軍分批使用羊皮筏子暗中渡河,實在有些冒險,可是楊將軍想要以寡擊眾、速戰速決,這種以小搏大的戰事又怎麼可能會沒有風險呢?


  麹英相信,馬超不會無緣無故地跟他們說這些話,或許地位尷尬的他是想要先私下說服他們,然後再和他們聯合諸將一同向楊豐建策,建議楊豐改變作戰方略,遣兵暗中渡河,將伏擊地改在大河的對岸。


  無論如何,這其實也是自家的一個機會。


  只是,若是他們聯合建策,身為主將的楊豐是否會起疑心,又是否會接受,並且臨時改變方略呢?


  ···

  一日後,從鸇陰口通往大河西岸河津的官道上。


  「楊從事,你是不是過於謹慎了,進入鸇陰境內后就刻意壓慢行軍速度,還在鸇陰城中休息了一夜。你可知道,東岸的河津渡口,已經被關中兵馬攻佔了!」


  在行軍途中,得知了東岸河津渡口淪陷后,急於回師救援冀縣的韋康終於和謹慎起見的楊阜生出了間隙,他召來了州從事楊阜,埋怨著向他說道前方的軍情。


  楊阜聽完韋康的話,沉默了一會,才接著開口說道:

  「將軍,我等回師救援確實是當務之急,可關中兵馬孤軍深入,一樣是急於求勝。眼下雙方就如同以角相抵、急於求勝的氂牛,那一方越急,就越容易出現差錯,一旦出現差錯,就會給對手有可趁之機、難逃喪師殺將之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等謹慎行軍,才不會給敵軍有可趁之機,接下來我等只需一路安全撤往冀縣,會合各城援軍,進迫孤軍深入的關中兵馬,冀縣之圍就可以不戰自解。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此乃穩中求勝之法也!」


  「而且渡河的船隻已經被集結到了西岸渡口,就算敵軍佔了西岸渡口,只要船隻還在我軍的控制之下,我等依舊可以另尋河津,渡河迎敵。」


  「若是敵將分兵布防大河,那才是置身於『孤軍深入、分兵力弱』的危境,我軍大可先佯渡擾之,再出其不意,一舉渡河擊破敵軍!」


  楊阜的話說得完整透徹,就算韋康心中再急,也無法再埋怨他什麼,他也只能夠繼續埋頭行軍,趕往河津渡口。


  只是眼看著大軍已經抵達西岸的渡口,在前面領軍的趙昂卻又突然派人傳令,想讓全軍都停下來,抓緊時間休整人馬。


  韋康以為對岸的敵軍有什麼新動靜,連忙催馬趕往前軍,尋找領軍的趙昂詢問對岸的情況。


  「趙從事,可是對岸佔據渡口的敵軍有了新動靜?」


  拍馬趕至前軍的韋康一眼就看到了低頭沉思的趙昂,他趕忙上前,向趙昂了解最新的對岸敵軍情況。


  趙昂見到韋康趕到,連忙行了軍禮,然後稟報說道:

  「將軍,根據渡口的守卒稟報,對岸的敵軍已經棄了渡口,率軍撤走了!」


  「啊?」韋康吃了一驚,他又急忙問道:


  「那這支搶佔渡口的敵軍,不攔截我軍,又跑去哪裡了?」


  「這暫時還未獲取相關的軍報。」


  「那,那可以先派兵將對岸的渡口先拿下來啊!」


  「已經派兵坐船渡河佔據了。」


  「好,渡口附近可有伏兵?」


  「渡河的斥候已經搜索過了,暫時沒有發現可疑的敵軍藏匿之地。」


  「那太好了!此處是趕回冀縣最近的渡口,一定要保障它的穩妥通船。奪取渡口的敵軍想必是無法摧毀渡船,麾下兵力又不足,不敢分兵布防大河,索性回師合圍冀縣。此乃天授我也,趙從事,你可儘快安排大軍渡河!」


  經過楊阜之前的分析,韋康對當下的敵我形勢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得知了敵軍棄守東岸渡口后,他也迅速做出了「敵軍孤軍深入,分兵力弱,回師合圍冀縣」的判斷,當即也催促趙昂儘快渡河,回師救援被圍困的冀縣。


  只是見到韋康臉上的喜色,趙昂卻面露沉思,看著韋康謹慎地表達了相反的意見。


  「將軍,這支敵軍與往日涼地之地殊為不同。軍中獲報,當下進軍雍涼的這支關中兵馬,乃是閻行麾下的勁旅,跟隨其東西征戰,所向披靡,敵將甘陵、楊豐、張遼等,又非無謀之輩,去歲韓遂大軍尚且敗於他們之手,萬萬心存輕敵之意。」


  「如今敵軍來而復去,棄守渡口而走,為防有詐,大軍還需謹慎渡河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