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縱橫之涼州辭> 6、為政伊始業之基(終)

6、為政伊始業之基(終)

  官鹽鐵的阻力之大,居於這幾項政令之首,又或者說,最後推行的官鹽鐵政令,恰恰好,就承接了前面勒令河東流民還鄉、發動民役修繕河渠水利所醞釀著的怨氣。


  一開始,連衛覬、裴潛都不贊同官鹽鐵的郡府政令。


  兩人都是有才識之人,自然也能夠看到這官鹽鐵的重利,只是認為閻行為政伊始,正是行善政,安撫民心之時,如果操之過急,難免會激起河東一郡的反彈。


  畢竟西涼軍入河東,實際上靠的,還是手中的刀兵,殺傷的,也是河東的士民。


  無奈,雖然聽了兩人的勸諫,但閻行已經下定決心,就算阻力再大,也要推行。


  哪怕如今在郡府外面,已經有太守苛政、殘民斂財的流言在傳播。


  官營鹽鐵,依舊會是閻行郡府政事中的重中之重。


  冶鐵,不僅牽涉到了一郡農具的打造,攸關百姓的農業生產,而且還關係到了軍隊的戰具、兵甲、器械。


  西涼兵號稱天下勁旅,靠的除了邊地漢人、羌胡義從的驍勇悍戰外,還有輕剽奔擊的戰馬。


  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徵收郡中私人的冶鐵作坊,合併到郡府設置的鐵官中來,從而擴大郡府冶鐵的規模,打造出更精良的兵器來,也是閻行要求今後要做到的。


  而解池的鹽,乃是上佳的產地,質量和產量都是有保障的,朝廷原先就已經設置了鹽監,實行官營,閻行只需要讓郡府依葫蘆畫瓢,再革除弊政,就能夠將鹽業牢牢掌握在郡府手中了。


  至於所謂的軍功授田和求賢令。閻行則發現在眼下是行不通的。


  秦漢之初的軍功授田,這套制度,是依照「依軍功授爵」、「依爵位授田」的形式進行的,如今軍功爵這套制度已經完全崩壞,除了列侯、關內侯兩級還算是正常外,其他的爵位已經泛濫混亂、不可甄別證明了。


  所以推行軍功授田的制度,至少要具備兩個必須的基本條件,一來就是要重建一套能夠與軍功、田畝掛鉤的爵位制度,二來就是為政者手中要有大量的無主田地。


  而這兩個基本條件,閻行、河東郡都不具備。


  重建爵位制度,是關係到全天下的事情,又豈是一個小小的河東郡能夠擅自逾越,更改朝廷的名器的。哪怕到了曹魏當權的鼎盛時期,曹操依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徑直接受五等爵位制度。


  而大量的無主田地,河東郡原本就是歷朝歷代開發已久的大郡,在鐵犁牛耕的技術下,郡中可以開墾的田地,已經基本開墾完畢。閻行能夠用來安置流民,推行民屯、軍屯,還是因為河東近年來戰亂頻發,導致出現了眾多拋荒的無主田地。


  在推行了前面的政令之後,郡府管轄的公田已經寥寥無幾,只能夠用來作為安置傷殘老兵、營建大規模工程、後備土地之用。


  而求賢令的推行奏效,依舊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個就是禮崩樂壞、革舊鼎新的大背景,第二個就是游士遍野、晉陞無門的人才環境。


  這兩個條件,時下同樣不能夠滿足。本朝推崇儒學,光武皇帝息馬文治、明章二帝尊師重道,再經過歷代漢天子對儒學的尊崇,如今是漢室雖衰,但官方的儒學卻還沒到了禮崩樂壞、革舊鼎新的程度。


  而游士遍野、晉陞無門,這種人才環境,是戰國時候的,不是眼下的漢末的。入仕州郡、朝廷徵辟、任子姻親,是時下公認的入仕途徑,而建千金台、設招賢館,堂而皇之地將公器私用,效用如何暫且不論,但絕對是類似袁術稱帝一般,將野心昭告天下的妄行。


  至於曹操的求才三令,發佈於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曹魏集團中的人才以兗州、豫州、冀州、荊州的人才為主,早在求才三令發布之前已經成型,沒有聽說曹魏的後續人才是用求才三令招來的,「治平尚德性,有事賞功能」是求才三令的核心,但實際上恰恰曹魏頒布求才令之前是「有事」階段,而之後轉入「治平」階段。


  從第一道求才令中的」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來看,受命及中興之君、周文王與姜尚、劉邦與陳平、《尚書·堯典》「明揚仄陋」的典故,用意何在,目的是否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言而喻。


  故而,閻行並沒有不切實際,一味效仿前人、後人的成功經驗,而是踏踏實實地採用了足兵足食、礪練軍士、辟除境內人才、鹽鐵官營等穩妥且切中實效的政令。


  當然,這些政令頒行的效果如何,還要在郡中推行一些時日之後,才能夠見效。至於郡府之外的那些流言,閻行聽過之後,一笑了之,他雖不才,還不至於畏民如虎,愚妄到想去堵民眾之口。


  在隨後的兩個月里,閻興、楊豐、魏鉉等人的兵馬,很快就收復了河東郡西北的蒲子、北屈二城,而賈逵也督察各縣,檢舉治罪了一些不法的豪強,黜免了一些貪墨瀆職的官吏。


  而在郡府的人事調動中,閻行也趁機將自己原本帳下的文吏鄭多任命為解縣令,將黃頗任命為臨汾令。


  郡府安置流民、屯田修渠的事情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而隨著一年冬天的到來,初平三年終於進入了尾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