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仙魔大秦> 第二百五十三章 縱橫之術(加更)

第二百五十三章 縱橫之術(加更)

  冒頓最近憂心忡忡。


  他發現剛剛離開月氏,又被華夏人給控制住了!


  這倒也不算什麼,真正讓其不安的,確實另有其事!


  華夏妖修貂蟬效命的必是華夏大人物,她似乎已經掌控萬魔窟,幾個月氏部族也被耍團團轉。讓人更加難以置信的是,華夏人已經滲透進西羌地區,並且取得不弱的地位和聲望,更打通扁都峽以連接西羌與月氏。


  愚蠢月氏蠻牛還急於內鬥?


  他們完全沒有發現,大網已在數個方向拉開!

  這不能怪月氏太蠢,部落的社會形態,註定難以真正的凝聚,也難以產生大格局。


  正因缺乏足夠的大局觀,所以反應就比較遲鈍,眼界也比較狹窄,更何況……華夏不也在內鬥么,誰會想到這種情況之下,會鋪開這麼大的局呢?!


  華夏、月氏、匈奴,三族鼎立,雖然彼此各有強弱,但是井水不犯河水。


  其中月氏草原是打破平衡的關鍵。


  如果匈奴吞掉月氏的話,可打通西域和西羌資源,從而大範圍封堵包圍華夏,就算不能吞併華夏,也能從戰略高度,死死壓住華夏,讓其不能翻身。


  華夏要是打通河西走廊,匈奴的壯大空間就被封死,華夏更可以因此得到一大片養馬場地,他們將可以組織騎兵直接威脅到匈奴,從而改變與匈奴作戰時的被動局面。


  這樣的事情要是真的發生了。


  那麼匈奴就難以再撼動南方版圖。


  「攣鞮冒頓!我們陛下要見你!」


  冒頓的被打斷,貂蟬不由分說,立刻半強制帶著他,從夸父山空間門走進去。


  冒頓來到秦城以後,他來不及震驚此地恢弘壯闊,又被從秦城直接傳送到邽縣,從邽縣再次傳送至關中雍城附近,他幾分鐘前還在西羌高地……這就算來到華夏秦關地區?


  如此傳送的能力實在太可怕了!


  這原本往返至少半月的路程,他們瞬息間就可以趕到!

  月氏草原發生什麼事,非但情報能及時抵達,更能及時而迅速應對,難怪能奠定現在的局面,難怪月氏一點感覺都沒有。


  雍城軍營。


  大秦帝國文武高層都在場。


  秦歌打扮隨便而低調,默默地站在一邊。


  章邯、董翳、司馬欣,反倒是站在前面,如果不知情,多半以為是諸侯閱兵。


  秦歌發現帶著冒頓的貂蟬:「你們現在來得時候,新軍檢閱將要開始,一起來看看吧!」


  四周戰鼓,驟然加速,激烈沉悶,振奮人心,前方視野出現一條黑色金屬洪流。


  冒頓見到這支隊伍時,哪怕喜怒不形於色的他,此時此刻都差點驚叫起來。


  這是什麼部隊?簡直是金屬狂潮!

  大秦新軍受限時間,規模不可能很大,特別是精兵路線。不過即使是如此,這支部隊數量依然達到六萬,步騎兵種都有,騎兵目前兩萬,步兵達到四萬。


  攣鞮冒頓具備超強的洞察能力。


  一支部隊時強時弱,幾乎一眼能識破。


  這支部隊的平均實力,全都在三重水平以上,其中精英能達四重的實力,這已經可以算得上精兵,最叫人感到震撼的,卻是這些隊伍的裝備。


  四萬步兵都是重甲兵!

  特別是最前排的部隊,都被厚實的鐵鱗甲片包裹,有整套護肩護膝護腕手套,甚至連脖子都被鐵片護領給裹起來了,如此嚴密的防禦,卻偏偏不累贅,他們看起來活動自如。


  秦兵們穿著的是大秦版拜占庭式的複式鐵鱗甲,他們背後系著黑色的披風,頭上戴著黑纓覆面頭盔,最前排精英腰間配備橫刀,雙手握著一把兩米左右的陌刀

  漆黑的金屬質感,沉默的虎狼之師!

  整個華夏,整個時代,整個世界,都找不出這樣一支部隊了!


  特別是一排排兩米長的陌刀,寒鐵鍛造的刀鋒,閃爍著冷冽鋒芒,猶如死亡的叢林,讓人產生一種窒息般的壓迫感!


  這時兩側走出大秦正規騎兵部隊,雖然只有區區兩萬而已,但是當看到這些騎兵的裝備時,攣鞮冒頓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


  他可是匈奴族啊!

  而匈奴號稱擁有這個世界最兇猛的騎兵!

  匈奴最精銳的騎兵,擺在這支隊伍前的話,與難民與流寇沒區別,恐怕一個照面就會從氣勢被壓倒,因為從裝備來說,這支部隊比步兵還要誇張。


  從騎士到戰馬,全部都被鐵甲覆蓋,雖然大部分騎兵所穿的,都是精銳步兵的鐵鱗甲,可是走在最前面的幾千精銳,如今卻已經換上大秦版的哥特板甲,從頭到尾就沒有一寸皮膚暴露在空氣之中。


  板甲與鱗甲不同。


  更完美,更細緻,更精良!

  簡直就像是一套套藝術品!

  大多數騎兵都以大秦橫刀作為佩刀,至於主要兵器各有不同,其中寒鐵長槍配備最多。


  冒頓是馬背長大的勇士,所以對戰馬特別的敏感,這些戰馬明顯是優質的河西月氏馬,月氏馬爆發力比不過匈奴馬,耐力卻比匈奴馬更加優秀,有更強的負重能力,適合成為較重的騎兵種。


  他特別注意到了一些細節性的地方!


  大秦騎兵的戰馬身披鐵鱗馬鎧就算了,更裝備馬鞍馬鐙這樣十分方便的乘騎工具,其次在每一匹戰馬的馬蹄,全都被工匠打上馬蹄鐵。


  這些防具能大幅度增加戰馬的防護能力,一般銅矛流矢以及低級法術打在戰馬背上,恐怕難以對戰馬造成嚴重傷害!


  其次,這樣的細節,讓騎兵戰力最大限度被釋放出來。


  戰馬被打上馬蹄鐵以後,不會再懼地面尖刺或障礙,這些小細節都能在戰場發揮大用!

  華夏人什麼時候擁有這麼可怕的騎兵了?

  這還讓不讓匈奴騎兵混了!

  吳起騎馬走來喊道:「請允許演示大秦縱橫軍的訓練成果!」


  章邯目光看向一側的秦歌,秦歌點頭表示同意,縱橫表面聽來是縱橫天下的意思,可這個名字的意義可不止這麼膚淺,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在裡面。


  數個士兵推著十輛弩車緩緩而來。


  兩米的寒鐵箭頭巨箭,一根根開始安置進弩車。


  士兵十分吃力的攪動著絞盤,讓弦緩緩上滿,森冷箭頭,瞄準前方,隔著四五十丈距離,鎖定縱橫軍的士兵們。


  吳起連想都不想就命令道:「放!」


  十台弩車同時觸發,一支支巨型弩箭,全閃著寒鐵之光,猶如流行般射出去!

  這種弩車在百丈之內具備超強的破甲能力!


  現在不到五十丈的距離射擊部隊,其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哪怕是六七重的武道高手,猝不及防的情況之下,恐怕也會被重弩所傷的,更何況這些新兵不可能擁有這麼強的實力,哪怕他們穿著堅固的鎧甲,也不可能抵擋這種攻擊吧!

  砰砰砰砰!


  一連串沉悶巨響!


  弩箭命中前排士兵,所有人都可以感覺到,以這個士兵為中心,周圍百餘士兵身體都震動了一下,弩箭卻被隨之而來的巨大能量給反彈出去。


  「怎麼回事?」


  冒頓從來沒有見過這麼詭異的現象!

  幾乎同時騎兵部隊開始前進奔跑,每一個前排騎兵身體周圍,都籠罩若有若無的能量,其戰鬥力幾乎飆升一倍。


  吳起大聲喊:「斬!」


  騎兵拔出腰間橫刀向前虛空一劈,千道刀芒就像江河倒灌般灑出,又猶如海納百川般彙集成一股,足足劈出長達五六十米的長度!

  深深鴻溝出現在地面!

  這一擊威力要在戰場突然爆發,哪怕擋在前面的是武道八九重的武將,正面擊中也是非死即傷的結果!

  貂蟬揉了揉眼睛。


  她完全無法理解自己所看到的。


  「這些步兵怎麼刀槍不入?這些騎兵爆發力怎麼這麼強?」


  這是兵術的效果?恐怕也不是吧!沒有看見施展兵術的跡象啊!


  秦歌對吳起訓練結果表示滿意:「縱橫軍的玄機就在『縱橫』這二字!」


  貂蟬立刻就想起什麼,「莫非是來自縱橫家的功法?」


  這丫頭反應還是蠻快的嘛。


  「正是如此啊!」


  華夏諸子百家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流派:縱橫家!


  縱橫家功法非常特別,合縱連橫從而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


  縱橫軍若要說代表人物,自然就是人們熟知的蘇秦張儀,兩人都是鬼谷子的高徒。


  不過自從這兩位天驕之後,縱橫一脈就在華夏漸漸銷聲匿跡了。


  吳起閱讀大量藏書,熟讀縱橫捭闔的精要,最終結合魏武卒特訓方法,他發明出一套士兵專用的功法,其中融合了簡單的縱橫術,最終就打造出了大秦縱橫軍。


  縱橫到底是什麼?

  縱為守,橫為攻!

  連弱為縱以御強敵,連強為橫以破強敵。


  這裡不妨舉一個例子,有十個人修為平平的人,他們想要與一個高手決鬥。


  雙方實力非常懸殊。


  高手能秒殺他們中任何一個!

  他們的攻擊卻難以破掉對方防禦。


  哪怕十個人一起上,多半也是排隊去送死!


  可是,如果有縱橫家,使用縱橫術輔助,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縱橫家又分兩派,合縱派與連橫派,縱為守,橫為攻,各有不同。


  若是類似蘇秦這樣的合縱派,縱橫術能將十人連接,其中一個人受到傷害,迅速轉移到其他九個人身上,合縱術達到的效果,是所謂的傷害共享。


  這個高手本能一擊秒殺。


  可現在他的每一次攻擊,都相當被十人合力來抵擋。


  一個人擋不住的攻擊,十人功力來合縱抵擋,難道會擋不住嗎?


  這位高手力氣早晚有用完的時候,最後就可以一擁而上亂拳打死老師傅,所以合縱術歸根到底就是連弱來御強,越高明的合縱術,其效果就越強烈。


  若是張儀這樣的連橫派,縱橫術同樣連接十人,使功力產生集中與疊加效果,也就是說連橫術是連諸以攻強,從而爆發出更強大的傷害能力。


  單獨攻擊都無法對這個高手造成威脅。


  十人功力融合到一起,或許就可以秒殺這個高手。


  合縱是防,連橫是攻,縱橫軍身上具備簡單的縱橫術。


  吳起為大秦士兵特別研發這一門軍用功法,讓所有士兵統一修鍊,最終達成這樣的效果。


  雖然這些士兵縱橫效果並不多麼高明,但是這樣一支軍隊出現在戰場,哪怕沒有將軍的兵術幫忙也非常可怕,未必不能秒殺敵方大將,若是再由一位強大名將率領,那是錦上添花所向披靡!

  (PS:本章為加更章節,感謝揮刀斬馬劍長空的打賞,並且成為本書的盟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