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秉燭夜談
高靜恩不屑地一笑,說:「道長,我冒著要在中國坐牢的風險來做這些事情,不是就為了聽你在這兒講這些狗屁不通的大道理。我知道該怎樣活出自己的價值,不用你來提醒我該怎麼做。聽著,老傢伙,如果你不想看到我用槍打爆他的頭,你最好馬上去辦好兩件事。第一,快點打開乾坤印,第二,快把你當年偷走的那半本風水殘卷交出來。」
「好,高施主,貧道答應你。不過,貧道要單獨跟童狡呆一會兒,這孩子跟他爺爺一樣是個犟種,你想讓他為你效力,還非得讓我這個老傢伙來開導他一番不可。」
「這……」
「屋裡有這麼多人質,你還怕我倆跑了不成?如果你信不過貧道,那就請自便。貧道還有事,恕不奉陪。」說著,雲門老道轉身就要走。
「好!我答應你的條件,如果你們敢耍花招的話,別怪我大開殺戒。」
雲門老道把我扶進裡屋,我看見裡屋炕上放著一盞煤油燈。雲門老道讓我坐在床邊,並挽起褲腿,他從袍袖中取出一把鋒利的短刀,一看就知道是個古董。他抽出刀在火上烤烤,又解下酒葫蘆喝了一口酒,噴在我傷口處。
我強忍劇痛,咬緊牙關,他用刀摳出彈頭,撒上一些他帶來的神秘藥粉,結果很快就不疼了,還真挺管用。他替我包紮好后,就盤膝坐在炕上與我商量正事。
「師父,您幹嘛要向那個臭婊砸服軟,我還就不信她真的敢殺我!」
「貧道還沒答應收你為徒,你不要隨便叫我師父!」雲門老道說,「貧道今天來也是受人所託,事到如今,多少年積攢下來的恩恩怨怨也該找個機會了結了。狡童啊,能打開乾坤印的那個有緣人其實就是你,今天躲是躲不過去了。貧道相信你有這個能力打開寶印。不過,在你開印之前,貧道要把一位故交想講給你的那些故事轉述給你,但願你聽了那些故事會茅塞頓開,開印時也好做到心中有數。」
「你那位故交我認識嗎?他幹嘛要給我講故事,既然想講故事,為什麼不當面講給我聽。」
雲門老道呵呵笑著說:「天機不可泄露,你該知道的時候,自然會知道。」
「唉……真搞不懂你們這些老傢伙,怎麼個個都喜歡賣關子。」
雲門老道娓娓道來,給我講了一些遠古時期的歷史故事,其實那些故事我也大體了解,這次就當重溫一遍吧。
早在遠古時期,Q州一帶便生活著一支能征慣戰的部族——東夷部落。東夷人最先發明了弓箭,以神鳥鳳凰為圖騰,兼有太陽崇拜,他們不但擅長捕魚狩獵,而且箭術高超(夷者,一人負弓也。東夷即指東方的神箭手,沒有任何種族歧視的意思),還善於製造各種精巧的機關、兵器、古玩和奇珍異寶。
東夷人將風姓(風者,鳳也)伏羲氏太昊尊奉為始祖,中華人文始祖伏羲(配女媧)位列三皇之首,創先天八卦,從此宇宙間便誕生了一種可以窮極乾坤、包羅萬象的智慧。東夷人憑藉負海之饒以及沉迷於搞各種發明創造,部落的實力日趨強盛,其文明發達程度曾一度超越以華夏正統自居的炎黃集團。
姬姓軒轅氏黃帝經阪泉之戰擊敗姜姓神農氏末代炎帝(炎帝並不單指一個人,它既是部落首領的名字,又是整個部落的代稱,神農氏先後出了許多個炎帝,每一代首領都可稱為炎帝。其他部落亦同),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逐漸融合在一起,於是造就了以龍為圖騰的華夏集團的興盛。之後華夏集團不斷東進南下,不可避免地與強大的東夷集團兵戎相見,征戰不休,由此拉開了兩大集團之間兩千多年的嗜血戰爭的序幕……這同時也是一場龍鳳之戰……
以新霸主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和以九黎部族大酋長蚩尤(九黎又名九夷,源出東夷,分為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九個氏族,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一個氏族,他們個個威武雄壯,勇猛無敵。傳說蚩尤是世界上第一個用青銅製造出五種金屬兵器的人,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東夷人活動的核心地帶——古齊國疆域內盛行祭祀「八主之神」,其中第三位便是兵主戰神蚩尤,齊國人尚武,尤其崇拜戰神蚩尤,就廣建廟祠以示紀念)為首的東夷集團在涿鹿展開大戰,一決雌雄,經過一番激烈廝殺,最後蚩尤戰敗,被殺於青丘。為了防止九黎部族東山再起,黃帝下令將蚩尤的屍身和首級分葬兩處,又把蚩尤生前戴過的沾滿鮮血的枷鎖拋入荒山之中,那副枷鎖就變成了一片血紅的紅葉林。
一部分九黎部族的子民被迫臣服於華夏集團,他們得到了一個蔑視性稱號「黎民」,從此這個稱號便用來專指生活在社會底層,時刻忍受奴役剝削的廣大老百姓。這部分子民漸漸融入華夏,而剩下的那部分子民則聯合東夷集團的其他部落繼續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
涿鹿之戰後,華夏集團吞併了東夷集團的大部分疆土和人民,黃帝乘勢定鼎中原,居天下之中,睥睨四夷,因而被推舉為整個大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但是仍有許多部落朝秦暮楚,經常反叛,姬軒轅深知自己初登寶座,地位不穩,也許自己的威望還比不上已經死去的蚩尤。所以,當四方的諸侯方伯來朝進貢時,姬軒轅就命畫師提前在軍旗上畫上戰神蚩尤,併當眾宣布要大力推行蚩尤的嚴刑峻法,各部落的首領見到畫像中的蚩尤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面目猙獰而又威風凜凜,有些心懷二心的部落首領便嚇破了膽,跪在地上叩頭如搗蒜,表示會永遠服從中央的調遣。坊間更是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姬軒轅從俘虜的東夷人里挑選了一批能工巧匠,為他精心鑄造了一個與蚩尤的相貌簡直一模一樣的青銅面具。姬軒轅在接見各部落首領的時候,就戴上這個面具,一方面可以營造神秘氣氛,以便更好地偽裝自己,另一方面也是想好好震懾一下他們。
姬軒轅將長子少昊(玄囂,西方白帝,金天氏)分封到新征服的東夷部落的土地上當酋長。爽鳩氏(爽鳩是一種類似老鷹的猛禽,爽鳩國也是以鳥為圖騰)是少昊的股肱之臣,執掌刑獄(司寇),居住在古Q州境內的營丘(在今山東昌樂東南,西周初年,姜太公呂望奉周王之命征討東夷,略地千里,被封於齊,最初定都在昌樂營丘,傳五世六侯,前後歷時一百八十多年。至第五代齊侯哀公呂不辰時,紀國國君紀侯向周王進讒言,於是哀公被烹殺,遂又扶立哀公之弟呂靜,是為胡公。胡公繼位后,唯恐難以服眾,便將都城遷至山東博興縣柳橋鎮的薄姑,而後薄姑又被作為營丘。哀公少弟呂山怨恨胡公,糾集餘黨襲殺胡公,取而代之,這就是歷史上的姜齊獻公。獻公將胡公的兒子們盡數驅逐出境,然後還都舊土,不久之後又遷都臨淄,至此臨淄才被正式冠以「營丘」之名,延續至今)。少昊及其後裔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逐漸取代東夷土著豪強,成為新的統治者。但是在民族融合的滾滾大潮里,黃帝家族的這一支血脈也被東夷族漸漸同化,炎帝姜姓部落的某些氏族也隨之向東遷徙,在富饒舒適的自然環境中過上了安逸的定居生活。他們互相碰撞、互相通婚、互相交融,共同繼承並傳播輝煌燦爛的東夷文化,東夷中有華夏,華夏中有東夷,最後他們已經變得跟東夷人沒什麼區別了。以炎黃夷三族為主體的部落聯盟在很多年以後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中華民族」。由此,古Q州(其核心地帶即今Q市)作為東夷文化的發源地,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正上演著更多更加離奇的故事。
到了堯帝時期,唐堯通過禪讓的方式將首領的位子傳給東夷人虞舜。虞舜忠勇孝悌,躬耕隴畝,勤政愛民,進一步推動了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大融合。舜帝到了晚年,通過多方考察,最終決定將首領的位子傳給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大禹划天下為九州,並鑄九鼎,繪製禹貢九州圖,暗合河圖之象、八卦之理、九宮之數,建極中央,統御八方,大華夏集團開始由部落聯盟向國家雛形過渡。按照一般的說法,好像冀州應為九州之首,實則謬矣!
Q州雄踞東方,居震宮,為少陽,五行屬木,木色為青,青龍嘯天,春雷滾滾。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主萬物生髮,循環罔替,乃是一切蒼生眾靈的總源頭。由此看來,Q州實為九州之首,其威震中華的「天下第一州」的名號也算實至名歸。
姒姓夏后氏大禹在年老退位之際,想傳位於刑祖獄神皋陶(嬴姓,東夷族首領少昊後裔,秦、趙二國的祖先),可是皋陶積勞成疾,沒過幾個月便駕鶴西去,大禹又準備傳位於協助自己治水的大功臣益(皋陶之子,此益與東夷部族首領伯益是否為同一人,由於各種史籍的記載有出入,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竟遭到大禹之子夏后啟的嫉恨、迫害、攻伐,夏后啟很快篡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的奴隸制世襲王朝——夏朝(也有的歷史學者認為夏朝仍然是一個部落聯盟性質的政權,殷商才是中華民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益在中原受挫困窘,無處容身,只得星夜逃回本部族的領地,躲進Q州箕山(此古地名歷來眾說紛紜,實乃「史學界口水仗」的資深受害者,亦難考證詳實,官方史書所言未必全真,民間傳說也未必就是空穴來風,筆者謹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之教誨,此處斗膽採用《Y縣圖志》的說法,箕山即原鄭母鎮(現有行政區域均已划入譚坊鎮)的香山)隱居,潛心創作《山海經》。
東夷人感到憤憤不平,許多部落陸續從大華夏集團中分裂出去,東夷與夏王朝又陷入無休止的拉鋸戰之中,哀鴻遍野,生靈塗炭。
再後來,益及其傳人便在Q州的核心區域(現Q市)營建了一座固若金湯、氣勢恢宏的城池——「益都之城」,並很快發展成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東夷各個氏族虔心朝拜的神聖殿堂。由此這座神秘的都城就順理成章的擔綱起東夷對抗夏王朝的大本營的重任……直至兩千六百多年後的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高齊皇帝為了紀念益,便以益的名字在東陽城(因位於南陽河(彌河支流,《水經注》載為「陽水」)以北,北陽河以東而得名)設立一個新縣,即今Y縣。
靖康之變時(1127年),金兵大舉南下,將東陽城焚掠一空,州治縣治移往南陽城(因位於南陽河以南而得名,站在縣城周圍的高山上俯瞰城池,其形如一頭卧牛,故又名卧牛城),並先後置於金、元的統治之下,期間屢遭戰火荼毒,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明洪武初年,省會正式由Y縣遷至濟南,此後歷經明、清、民國,一直到建國以後的1986年撤縣設市,南陽古城作為縣治首選的地位從未被撼動。
話休絮繁,東夷部落繼益之後又一位大英雄橫空出世,他就是有窮氏首領后羿(此君與神話傳說中射下九個太陽的大羿並非同一個人)。有窮國的士兵個個箭術一流,勇猛善戰,國君后羿更是一名神箭手,勇冠三軍。而此時正值夏后啟的兒子姒太康在位,他沉湎酒色,荒廢政事,生活極度腐化奢靡,鬧得民怨沸騰,國家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后羿趁著太康外出打獵數月不歸的機會,率領東夷雄師一舉攻破了夏都斟鄩(在今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太康被迫流亡到陽夏(在今河南太康縣),不久便鬱鬱而終,史稱「太康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