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六叔事業的崛起與落寞
說起來,在張俊義看來,香江的黃梅調電影的興起與華夏的3部電影有關:越劇電影《梁祝》、民歌電影《劉三姐》、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當年這幾部片在香江上映時都非常轟動。
1958年,李汗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影片市場反映良好,還在亞洲影展上斬獲5項大獎。於是邵六叔撥了巨資50萬港元給他拍攝《江山美人》,在當時一般時裝片票房以幾萬元計的電影界,邵六叔在當時幾乎被看做是瘋子,即便是張俊義也不得不佩服當時六叔的魄力。
但上映后第一周《江山美人》的票房就衝破了40萬港元,成為香江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還在亞洲影展上拿下10項大獎,當年34歲的李汗祥成為華人第一大導演。而邵氏電影公司也徹底站穩了腳跟,「電懋」的「時裝戲」在華麗的古裝服飾面前相形見絀,從此被戲謔為「爛衫戲」。
對於邵氏的崛起,說實話,即便是張俊義有著前世記憶的金手指,如果換做是當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也不可能做的比六叔更加的出色的了,畢竟但是六叔旗下邵氏的崛起,天時、地利、人和著三點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說實施「大片策略」,邵氏靠「黃梅調」取勝算作是六叔的人和的話,那麼「時勢造英雄」,「功夫片」興起就是必不可少的天時和地利了。
《江山美人》里有一個配角叫做「大牛」,他就是胡金權。
通過這幾年,張俊義對於香江電影圈歷史的了解,1964年,香江影壇發生了一件大事,邵六叔多年的對手陸雲濤突然飛機失事死了,「電懋」從此不振。也在這一年,《江山美人》的女主演、邵六叔旗下最紅的黃梅調女星林岱忽然自殺,邵六叔痛失搖錢樹。
很多人認為林岱的死意味著邵氏黃梅調電影時代的終結,認為她直接推動了邵氏電影轉向男性為主的功夫片。但是張俊義確實知道,事實並不是如此,但其實林黛雖死,邵氏旗下還有樂笛、凌波;而即使林岱仍在,也無法扭轉黃梅調電影在觀眾失去新鮮感後日漸衰落的趨勢。
1965年10月,邵氏官方電影雜誌《南國電影》以《彩色武俠新攻勢》為標題,介紹了邵氏已製成和投產的7部新派武俠片。文章這樣寫:「這些影片以真實的動作,立判生死的打鬥,代替過去虛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謂『特技』……請大家共同來進入、享受,充滿了『動作』的——武俠世紀。」
為什麼邵氏會從細膩柔媚的黃梅調轉投陽剛的武俠片?張冊在前世的回憶錄由香江影評人石其作序,他在序言中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的「新武俠世紀」是一場「武革」。他說:「時勢很重要,張冊片的陽剛暴力作風,以及他愛拍的青春反叛,契合當時香江社會的轉型期。」
張俊義清楚地知道,張冊和胡金權的興起,是「時勢造英雄」。張冊系列武俠影片與他之前流行的黃飛鴻系列的不同,張冊充滿了強烈的個人反叛和「以弱勝強」的主題。
張冊當年經常說:「女星比男星吃香,男角常常比女角軟弱,很不正常。應該像西片、小島國片那樣,復興尚武精神,重振男性英雄主義。」張冊之前,女明星片酬比男明星高;張冊之後,這一趨勢徹底被扭轉過來。
張冊選男星,重的是「血氣方剛」四字。他的男星個個古銅膚色,一身肌肉。但他當年選角,卻喜歡「桀驁不馴」的男演員。
狄隆和姜大偉,是張冊當年最愛的兩名男星。狄隆1969年入行,自小學習詠春拳。狄隆不諱言說自己入行就是為了「出人頭地」,他把這稱為「博偏門」。
狄隆還記得,拍完《刺馬》那年,他成為當年最紅的男星,公司分花紅,分給他的錢竟然已經夠買一幢樓房。他又興奮又對公司感激涕零,拍戲更加博命。
而且,張俊義覺得十分搞笑的是張冊總是喜歡把狄隆和姜大偉放在一部電影里,害得兩個人之間,不免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嫌隙來。狄隆形象英俊陽光,是白馬王子,姜大偉則戲里戲外都呈現出一副「渾不吝」的樣子,嘴角總掛一絲嘲諷的微笑。
《刺馬》拍攝於1973年,狄隆飾演馬新貽,姜大偉演張汶祥。戲里,兩個人第一次在銀幕上反目成仇,打得你死我活;戲外,兩人被傳誰也不理誰。戲里戲外,真假難辨,讓傳媒做足了文章。在當年,兩人對打是這部戲的最大賣點,「當時年紀輕吧。」如今提起這段故事,狄隆已經成為了香江娛樂圈中的老人的他以長輩風範一笑帶過。
張冊拍電影,價值觀是老派的:女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男性之間的情誼仇恨。張俊義清晰的記得在前世他2002年以80歲高齡壽終,一生卻如同他電影中的男主角,永遠做硬漢,永遠停留在青春期。做人拍片,他都與胡金權迥然不同。
說實話,因為這些年自己剽竊多本熱門劇本的關係,張俊義對於香江的導演可是做了一番細緻的研究,不同於張冊,胡金權留給邵氏的,就是一部1966年的《大醉俠》,《大醉俠》拍完他便離開邵氏,去了台島。
胡金權離開邵氏,主要是理念不同,他的電影亦有男性英雄,但都不必慘死。岳華在《大醉俠》里形象是扛著竹竿浪蕩瀟洒的浪子。
這與胡金權少時的武俠啟蒙有關。他1931年生於北平,小時候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是家中的常客,常講故事給他們這些孩子聽。
通過對邵氏的研究,張俊義知道胡金權的武俠世界完全是文人式的,他曾說:「許多人以為我拍了很多『武俠片』,其實不然,我對武術一點都不懂。
我拍的動作完全是從京劇中借來的,我的武打動作是將舞蹈、音樂、戲劇合而為一,我把京劇動作分解,並且想盡辦法讓它在電影中達到最驚人、最突出的效果。」
曾經的六叔因為他的大魄力,從而使得邵氏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了,這個大魄力就是仿照好萊塢建立的大製片廠的制度,但是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公司保持著持續的輝煌嗎,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如果不及時的尋求著突破與改變,那麼落寞的結果絕對是必然的,這一點張俊義是深信不疑的,否則他也不會在現在就開始尋求智囊團建立的心思了。
在狄隆的表演生涯中,最讓張俊義吃驚的,是他在《傾國傾城》中演出了「光緒」一角,這標誌著他真正從一個功夫男星,變成了一名演技派的男演員。
1975年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巨作,集合了當時所有邵氏能請得動的最好的明星:盧艷的慈禧,狄隆的光緒。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內景拍出了京都紫禁城的威嚴與肅穆。但現在,邵氏已經在慢慢減少電影業務,轉投電視。
李汗祥拍《傾國傾城》,某種程度上是集中了畢生功力。他1960年代成名后棄邵氏出走台灣台島,希望成就電影大亨的夢想,卻在邵氏勢力籠罩下屢戰屢敗。
1971年他不得已回到邵氏,拍風月片和騙術片以娛己娛人。1975年正是風月片當道,拍《傾國傾城》這樣的歷史正劇,邵六叔當時原本並不看好,但《傾國傾城》的成功卻把邵氏的輝煌推向了頂峰。
這一年,新加入的劉家梁也以《神打》一片給邵氏的功夫片帶來了南拳風格的新鮮血液,連張冊也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用鏡頭的分解和組合逐漸豐富原來的「一招一式」的動作。
1978年的《少林36房》,成為邵氏功夫片後期的代表作。1974年,邵氏出品的影片達到了49部之多,成為行業老大。
然而當時,邵氏出現了新的對手:嘉禾。1970年,邵大亨的重要合作夥伴鄒大亨離開了邵氏,以40萬元港幣起家,成立新的「嘉禾」公司。邵六叔當時並未意識到,鄒大亨的離去,意味著一種新的製片制度的興起。
邵六叔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萊塢八大公司的「大製片廠制度」,邵六叔的夢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東方好萊塢」。他的管理方式是東方式的家族管理,家族獨自經營,盈虧自負。
而六叔並沒有意識到在當時好萊塢的「八大」已經在逐漸朝獨立製片體制轉軌:大公司選擇合適的製片人予以財務和發行支持,最終進行利潤分紅。鄒大亨走前曾建議邵六叔順應潮流實行「分紅制」,但邵六叔已經習慣了親自掌控一切,不適應獨立製片體制下的「權力下放」。
正是這樣,他錯過了李曉龍和許貫文、許貫傑兄弟。許貫文、許貫傑兄弟曾經攜帶《鬼馬雙星》劇本找到邵六叔,要求五五分成,遭到拒絕後轉投鄒大亨的嘉禾,這個事情在現在的想江娛樂圈當中已經算是公開的秘密了,只不過攝於六叔的威嚴,大家誰也不會自找沒趣的在六叔的面前提起罷了;而嘉禾同樣用更人性化的分紅制從邵氏手中贏得了李曉龍。
1970年代後期,「嘉禾」逐漸取代了邵氏在電影業的地位。回顧這段歷史,即便是張俊義也不得不唏噓一二,基本上,『邵氏』的興衰,是美利堅影都好萊塢興衰的縮影。
然而邵氏雖然在電影業方面衰落,卻為華語電影留下了1000多部作品。雖然很多電影當年為了趕工不乏粗糙和可笑之處,但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物風貌永遠都是無法複製的了。
現在的六叔雖然以及年過古稀,但是香江的娛樂圈子當中的任何人提起來都會恭敬地稱呼一聲「六叔」,即便是比六叔收穫更大成就的張俊義也是如此。
哪怕是想在已經取得了不小成績的吳思源,當年也曾是邵氏一員,他說:「六叔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了很多人才。邵氏興盛的時候,它代表的就是香江電影,香江電影就是邵氏。」吳思源的這句話在十年前絕對說的一點也不誇張。
邵氏一生拍了千餘部電影,六叔究竟是為了賺錢還是真的喜愛藝術?對電影成本的控制近乎苛刻,但為慈善卻能一擲千金,他是摳門還是慷慨?說實話這些問題,即便是身處這個時代的張俊義也是弄不清楚的,畢竟即便是和邵六叔身處一個時代,但是一個人的真是的內心的想法那是那麼容易猜測的,更何況這個人是邵大亨了。
不過要說是壓倒邵氏影視衰落的最後一根稻草就不得不提《銀翼殺手》這部六叔大手筆拍攝的奇葩的電影了。
對於六叔來講,人生就是這樣,為了拍一部理想中的電影,他可能要拍1000部現實中賺錢的電影。
《銀翼殺手》是邵氏今年拍攝的一部科幻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哈里森-福特出演,它是以2019年的洛杉磯為故事背景,描寫關於一群與人類具有完全相同智能和感覺的複製人,從太空到地球尋求長存方法的故事,是帶有很強的倫理色彩的科幻影片。這部電影在前世的世界電影史上是非常傑出的。
人們也許看過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其中很多未來城市的造型就是對《銀翼殺手》的一種複製或者說是一種致敬。在前世的二十一世紀英倫評選的百部世紀電影排名中,《銀翼殺手》僅排在《公民凱恩》之後,位居第二名。六叔參與投拍這部電影並耿耿於懷,張俊義可以肯定是他在這部電影里寄託了他的藝術理想,也說明了他具有敏銳的藝術眼光。
但就像六叔在前世說的,為了投拍這樣一部在當時是前沿的、藝術的電影,可能要拍1000部在現實中賺錢的電影。
反正不管《銀翼殺手》在電影史上起到什麼樣的積極的作用,但是事實就是,《銀翼殺手》撲街了,而且是撲街的不要不要的,最終的結果就是使得六叔傷心了,從這以後,邵氏變慢慢的退出了香江的電影圈。
這裡面其實因為張俊義的關係,這一世的《銀翼殺手》比之前一世撲街的更為的厲害,畢竟在前世,不管怎麼說,沒有張俊義的介入,當時的邵氏還有用著邵氏院線,而這一世,呵呵,院線早就被張俊義收之囊中,所以沒有了院線的邵氏,基本上這部六叔這一生當中最為龐大的製作,直接坑的六叔那是一個血本無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