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向外探索
p
「天師可知孤為何支持法顯西行?」
聞言,寇謙之不由凝眉陷入沉思。
是呀!雍王為何支持法顯西行?難得真是為了求取真經?
不,這不可能!雍王絕不可能自毀根基。
以寇謙之對雍王了解,雍王壓根兒不看好佛教,不然當初也不會扶持新天師道。
可到底有什麼東西吸引了雍王,竟會對一個和尚西行抱有如此大興趣?
「貧道不知,懇請殿下明言。」
「法顯西行真正吸引寡人之處,在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對未知世家的探索?」寇謙之滿頭霧水道。
「然也!法顯能不能取來真經,孤並不關心。」
「但他沿途所記錄下來的海外地理風俗,對中土來說卻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中土看起來很大,因為她容納了數千萬華夏百姓在此生存、繁衍、發展。」
「但其實又很小,因為華夏人口會越來越多,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將越來越嚴重。」
「總有一天,華夏將再也無法承擔華夏民族發展。」
「也許你會說,寡人在杞人憂天。」
「然亞聖孟子云:『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憂患意識,這是激勵一個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
「為了預防這一天到來,華夏需要提前布局,需要向外探索,去發現、去征服更多土地。」
「而眼下法顯記錄下的文字、地圖,將是未來華夏對外擴張的指路明燈。」
儘管衛朔道理講得很清楚,但顯然寇謙之並不十分理解,對海外探索頗不以為然。
不過,寇謙之有此想法也不算意外。
畢竟在古代華夏人眼中,海外均是蠻荒之地,如何能比得上中土繁華?
另外,華夏人有很重的鄉土情結,並不十分情願離開故土遠行。
歷史上發生的每一次民族大遷徙,似乎都是在戰亂影響下被迫進行。
想按部就班推動華夏人自主去探索海外世界太難,衛朔只好將目光放在天師道身上。
既然佛教徒都能為了求取真經遠行域外,新天師道為何不能去海外探索仙家洞天福地?
「寇天師,孤是不是對你們天師道太寬容了?」
「以至於讓你們過得太安逸,內心深處缺乏憂患意識與上進心?」
「殿下何出此言?新天師道怎會沒有上進心?」寇謙之額頭滿是汗水地否認道。
「孤看未必。」
「看看法顯,為重振佛門,甘願以六十高齡孤身前往天竺求取真經。」
「再看看你們天師道,教中有誰堪與相提並論?」
「或許你們成功來得太容易,缺少佛教所經歷的磨難,以至於你們開始滿足於現狀。」
「同時,因為缺少憂患競爭意識,你們開始變得故步自封,不敢甚至不願向外發展。」
「殿下,這可真是冤枉我教啦。」
「那佛教產自域外,傳到中土時紕漏眾多,自然需要法顯親到其發源地以辨真偽。」
「但……但我天師道脫胎於傳統道教,各種典籍十分齊全,哪需要向外求取真經?」
「嘿嘿,孤不否認你講得很有道理。」
「但孤來問你,難得你教中就沒有需要向外驗證東西?」
「比如典籍中記載的各種洞天福地、海外仙山,難到你們就不去探索一下?」
「這……這玩意兒不都是胡謅的嗎?」寇謙之苦著臉道。
衛朔故意憋著不笑道:「你怎麼知道那是胡謅?萬一是真的呢?」
「你沒有親身去驗證,怎麼敢出言否定?!」
「所謂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島究竟在哪兒?九州之外是否還有九州?」
「這些不都該你們道教徒去探索、去發現嗎?」
「除此之外,難道寇天師只滿足於在中土傳道,就沒有想過將新天師道傳遍天下?」
「你看看人家佛教,原本只是域外蠻夷天竺所有,如今卻都在中土生根發芽。」
「當初若不是孤幫了你們一把,還不知眼下道教會是什麼光景!」
「想想孤都替你們感到羞愧,在自家大本營被佛教打得一敗塗地!」
原本他與師父成公興一直未重振了道教榮光而沾沾自喜,如今聽了雍王一番論述,頓讓寇謙之無地自容。
不過,想想也是,他有什麼資格沾沾自喜,眼下道教大興確實與他關係不大。
即便沒有他寇謙之,哪怕再換個人,只要有雍王一力支持,道教照樣會興盛起來。
沒錯!雍王說得沒錯,天師道不該滿足於只在中土傳教,應該勇於向外開拓。
「總體來說,你們新天師道或者說傳統道教缺乏向外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
「向外探索?」
「是的!」
「猶如漢博望侯張騫通西域那樣,向著未知世界大膽探索。」
「如此不僅對傳播新天師道大有裨益,對華夏來說也大有益處。」
在西方殖民時代,宗教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作用,甚至充當著先行者身份。
基督傳教是列強殖民時代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傳教士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殖民者,他們用比較平和的手段,支持著殖民、從事著殖民。
甚至為了傳教殖民,基督教還羅織出一整套的話語體系,將基督教等同於文明,反之則是野蠻、未開化。
歐洲列強對外殖民擴張如火如荼的時候,也是基督傳教的鼎盛時期。
而基督傳教和殖民擴張更是驚人地暗合,傳教唯一目的就是拓展基督帝國的疆土。
再翻開明末那段歷史,你會發現早在數百年前,西方教士就已來到了華夏。
他們既把基督教帶到了華夏,也把華夏介紹給了西方。
衛朔希望傳統道教也能扮演這種角色,既把華夏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也把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帶回中土,以開闊華夏民族眼界。
而這也是衛朔不得已而為之,既然大部分國人眷戀鄉土不願遠行,那不如讓新天師道作為華夏探索世界的先鋒。
「寇天師,孤讓你們去探索海外,除了宗教上需求外,更多是華夏未來考慮。」
「等日後戰爭結束,天下太平,國內將會很快得到復甦,百姓生活也會得到提高。」
「但中土就這麼大,早晚會無法滿足華夏民族需求。」
「到那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將目光轉向外界。」
「但有句話講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任何事不早作打算,只靠臨時抱佛腳絕對不行。」
「如今你新天師道在官府支持下,已基本上在中土站穩腳跟,是時候向外開拓了。」
「殿下,讓本教充當對外開拓之先鋒倒不是不行,只是貧道不知從何做起啊?」
「嗯,這倒也是!」
衛朔微微頷首,非常理解寇謙之難處。
從古至今,除了張騫出於政治需求跑了一趟西域外,官方再無任何探索行動。
如果真按照所謂道教典籍記載去尋找什麼『海外仙島』,估計立馬會被當成徐福第二。
不知為何,衛朔又想起了攸侯喜與印第安人,雖然明知是假的,但古人不知道哇!
「不知寇天師可曾聽過攸侯喜這個人?」
「攸侯喜?沒聽說過?他是幹什麼的?」
寇謙之不知道攸侯喜並不意外,因為這個人也不怎麼出名。
若不是刻意去了解,怕是崔宏等熟讀經史子集的當代大學問家也未必知道。
「此人姓子名喜,乃商朝淮夷一部諸侯攸國國君。」
「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後,攸侯喜率領十萬將士出征,希望挽救商王朝。」
「他們從今天的淮南地區出發之後杳無音訊,從此消失在歷史記載之中。」
「孤聽說了一個傳聞,據說在紂王自焚朝歌后,攸侯喜率麾下人馬乘船在極北之地渡過了海峽抵達了大海對岸,並在當地繁衍生存下來。」
「還有這種事?怎麼聽著像天方夜譚?」
「此事是真是假,孤也不清楚,可對你們天師道來說不正是一個機會?」
「你們完全可以打著尋找炎黃苗裔的名義去海外探索,順便再找找所謂的仙山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