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各方籌謀(上)
p
沒過多久,天子司馬曜死訊就已傳遍江東。
除了少數悉知內情者,朝野上下、公卿貴族、庶民百姓全被驚呆了。
任誰也沒想到,天子會突然駕崩。
雖然司馬曜身體一向羸弱,可也沒到病入膏肓,怎麼說死就死?
儘管官府很快給出了死因——暴飲暴食,即過量飲酒導致暴斃。
不過,還是有部分議論,隱隱指向了會稽王司馬道子。
而張貴人潛逃,更讓這種猜測有了幾分真實性。
畢竟,會稽王與天子之間早因爭權奪利而勢同水火,這事路人皆知。
只是苦於沒有直接證據,天子一黨們也不能憑猜測,就想拿下當朝宰輔司馬道子。
這天,天剛蒙蒙亮,朝中有品級的官員紛紛換上素服,前往皇城拜謁天子棺槨。
除了司馬德文、晉陵公主姐弟兩人真正為司馬曜去世感到悲痛外,現場大多數人心思根本不在哭靈上。
徐邈、王珣等天子一黨,包括從京口趕回來的王恭,無不眉頭緊皺。
眾人內心十分清楚,天子一死讓原本進展順利的『除王計劃』不得不擱置下來。
會稽王不但逃過一劫,還順勢翻身,徹底佔了上風。
如此一來,今後他們這些原天子黨羽恐怕不會有好果子吃。
王珣、徐邈等人大不了辭官不做,而一向與會稽王不對付的王恭,卻不那麼好脫身。
更何況王恭也沒打算交出手中權力,反倒一心效仿王導、謝安、桓溫等人,主導朝政。
祭拜過中,趁沒人注意的間隙,王恭忽然在王珣耳邊,低語道:「某願起兵清君側,殺了王國寶,怎樣?」
「什麼?!孝伯,你瘋了么?怎敢行此大逆不道之舉?」聞言王珣滿臉驚駭。
「這怎麼能是大逆不道?」王恭皺眉道。
「先帝死得不明不白,作為臣下,難得你我不該查明真相,給天下一個交代?」
「孝伯,那些只是猜測而已,你我可沒有任何真憑實據。」
「眼下王國寶罪行未彰,他依然是朝中素有名望的大臣。」
「你冒然起兵,又能得到多少人支持呢?」
「萬一被對方反咬一口,豈不是作繭自縛么?」
「不如先按兵不動,等對方露出馬腳再說。」
王恭細細想了一下王珣建議,覺得對方所言不無道理。
更何況先帝驟然去世,各方鎮中還有多少人像他一樣保持忠心猶未可知。
他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先聯絡殷仲堪等人,屆時大家一起起兵,剷除奸佞的把握就更大了。
按下王恭欲起兵清君側不提,單說會稽王司馬道子等人。
等拜祭告一段落,所有公卿大臣們又陸陸續續到了太極殿內。
此時大殿玉階之上,象徵著大晉最高權力的寶座上,已是換了一個人。
接到司馬道子示意,王國寶放眼一掃,見人皆到齊,遂輕咳一聲,朗聲道:「先帝正值壯年,卻突然晏駕,著實令人震驚而又悲痛!」
「然逝者已去,生者已矣!我等應該繼承先帝遺願,復興大晉。」
「不錯,中書令大人所言甚是。」
「先帝雖去,但還有會稽王、太子在。」
「日後我等將在會稽王領導下,盡心輔佐新帝,為大晉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是,那是!」頓時大殿上響起此起彼伏的附和聲。
司馬曜之死,意味著之前聲勢大漲的天子一派將陷入低谷。
而原本依附天子的眾多逢迎之輩,見勢不妙紛紛轉投司馬道子。
看著雌伏在腳下的眾多朝臣,司馬道子不由志得意滿。
正當他想要發表幾句感慨時,卻見人群中挺立一人,正對著他橫眉冷目。
司馬道子定睛一瞧,不是老對頭王恭還能有誰?
這時,王恭滿臉桀驁不馴地望著會稽王,眼中寒光四射。
他暗暗腹議道:「先讓你得意片刻,等老子聯繫好人手,再來找你算賬。」
接下來經朝臣一致商議,給司馬曜上了廟號、謚號。
至此,孝武帝司馬曜成了過去式,江東將進入新時代。
隨後會稽王以新帝司馬德宗年幼、愚笨為由,宣布自己將以丞相名義統攝朝政。
……
當司馬曜駕崩消息傳至荊州時,頓時驚起滔天巨浪。
原本因殷仲堪兵敗武關而變得蠢蠢欲動的桓玄,再也按捺不住內心野心。
他當即將卞范之、殷仲文、馮該、皇甫敷等心腹文武召來商議對策。
待眾人到來后,桓玄迫不及待道:「諸位,在下考慮再三,認為眼下應儘快拿下荊州。」
原本桓玄是要謀奪江州,而後再以江州為根基,拿下荊州。
可殷仲堪兵敗武關、司馬曜突然去世改變了原有計劃,桓玄決定直接向荊州下手。
桓玄提議得到眾人一致贊同,實在是眼下形勢對他們太有利了。
「主公所言甚是,眼下荊州軍實力大損,我等正該一鼓作氣拿下荊州。」
「不過,眼下內外局勢還未明朗,主公不應過早介入,以免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那依敬祖之意,本公該如何做呢?」
「呵呵,簡單!眼下我們只需靜觀其變。」
「靜觀其變?」
「正是!」
「王恭那廝一向與會稽王不和,而朝中大權又盡入司馬道子之手。」
「主公且說,王恭那廝是忍氣吞聲之輩么?」
桓玄搖搖頭道:「王恭生性峻急,眼裡又揉不得沙子,早晚必起兵以抗會稽王。」
「沒錯!而王恭為壯己方聲勢,一定會邀檄四方豪傑共同起兵,主公可趁機加入。」
「猶如漢末諸侯討董,雖然最終失敗了,可參與者無不顯貴天下。」
「且經此一亂,朝廷聲威大減,大晉將正式進入諸侯混戰之局面。」
「屆時主公立足荊州,手握重兵,誰敢小覷?!」
「我們進可除奸佞、整朝綱;退則擁兵自保,以觀江東風雲突變。」
「哈哈哈,敬祖果然不愧是孤之子房,待日後大業有成,將與爾共享榮華富貴。」
……
「休之、伯祚,今天子驟然病逝,不久江東恐將大亂。」
「待我離開后,你們要早作準備,將重要人員、物資悉數往夷洲轉移。」
「另外,儘快招募水手,並擴大船隊規模,以便將來轉移更多人員到夷洲。」
「屬下遵命。」司馬休之、傅隆躬身領命道。
在各方圍繞著司馬曜之死蠢蠢欲動時,遠在吳郡的劉穆之也接到了天子駕崩消息。
原本他正要啟程前往遼東,如今卻不得不先轉道前往建康,弔唁天子。
臨走之前,劉穆之將吳郡一應事務交給司馬休之、傅隆。
隨後劉穆之在孫處保護下,坐船前往建康。
劉穆之地到來讓司馬道子一陣緊張,生怕河西在天子死因上糾纏。
畢竟作為天子女婿,一旦大都護衛朔出言質詢,很有可能造成惡劣影響。
不過,出乎司馬道子預料,劉穆之根本對天子死因不感興趣。
他先是祭拜了先帝一番,然後又去看望了一下晉陵公主。
看著淚眼婆婆的晉陵公主,劉穆之不由暗暗嘆了口氣。
雖然他知道天子死於非命,卻也不敢對公主表露出什麼,有時知道越多反而越危險。
最後,他只能安慰了公主幾句,並向對方承諾,萬一遇到危險可向吳郡司馬休之求助。
離開皇宮后,劉穆之又相繼拜訪了王珣、徐邈、車胤、謝琰等一乾重臣。
通過接觸,劉穆之明顯感受到眾人心神不安,顯然大家都意識到到江東將有大變。
面對眾人探詢河西之意,劉穆之一概打了個哈哈過去。
劉穆之一共在建康停留了三日,隨後他便坐船北上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