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海外計劃
p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春天最適合賞花垂釣,賞綠樹紅花,看小橋流水。
春天來了,花園內奼紫嫣紅,池塘邊楊柳依依,杏花亂舞。
在花叢中悠然垂釣,春風拂面,美景當前,偶爾有花瓣飄落在魚竿上。
平日里,多是郭媛、尹娥、唐瑤她們帶孩子們遊玩,
今日難得有暇,衛朔這個一家之主也嗅著淡淡香味,徜徉在無邊春色里。
偶爾有花瓣飄落在池塘里,或者輕輕地拂過面頰,旁邊還有歌姬表演舞曲。
衛朔懶洋洋地躺在床榻上,愜意地品嘗著茶水。
突然耳邊響起叮叮咚咚聲,剛開始聲音低沉,掠過花園上空,伴著花草香氣渲染過來。
古箏聲,初聽在耳中有幾分低婉凄切,仔細品嘗后卻又透著微微歡喜。
即使衛朔這個五音不全之人,也能清晰的分辨出來撫琴之人技藝高超。
聽在耳中,讓人不由地心情平復下來,彷彿春風拂過一般,沁人心脾。
衛朔抬眼望去,但見前面有一座幽靜的亭子,那亭子座落在荷花池邊,亭子中央擺放了一架古箏,周圍還點著松香。
亭中,王神愛背身而坐,展手撫箏,秀髮瀑布般從腦後垂下,配上周邊山水園林,別有一番恬淡詩意。
閉上眼睛,衛朔靜靜地傾聽著美妙樂曲,古箏聲先時緊湊,后又鬆懈纏綿。
最開始時,聲音激昂如臨戰場,而後又舒緩輕鬆。
也不知是不是太過勞累,衛朔竟漸漸昏睡過去。
妻子郭媛見狀,連忙讓尹娥、唐瑤帶孩子離開,而她留下照顧丈夫。
不知過了多久,當衛朔睜開眼時,卻見身上蓋著薄紗,而妻子郭媛正陪在旁邊。
他滿臉歉意道:「前些日子太勞累,不知不覺竟睡著了,是不是擾了大家雅興?」
「夫君何出此言?最近夫君忙於政事,常常半夜才睡。」
「今日好不容易休假一日,正該好好休息才對。」
「嗯,夫人說的極是,剛剛一覺睡得真爽,一下將連日來疲勞全睡了過去。」
……
剛在家休息一日,衛朔又不得不再次忙碌起來,因為劉穆之書信到了。
對於其在信中提出,要在海外建基地之設想,引起了河西上下一片嘩然。
連衛朔本人也沒想到,劉穆之腦洞竟會開那麼大,不都說古代人不重視海洋么?
其實他哪裡曉得,大體上說來,古代中國的海洋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漢代開始到元朝滅亡為止,此階段的中國歷代王朝基本上採取開放的海洋政策,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一方面,官府鼓勵民間商人進行海外貿易,甚至限制官府權貴經營海外貿易,以免他們利用政治權力「與民爭利」。
另一方面,官府努力設法招徠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對那些在中外貿易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商人甚至授以官職。
正是在如此政策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盛,並日益繁榮。
第二個階段是明清時期,此階段其基本特徵是官府的海洋政策日趨封閉保守。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嚴格的朝貢體系,一方面徹底禁止民眾出海貿易,一再重申「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重法」。
另一方面竭力限制外國商人來華貿易,而只允許外國政府與中國發生官方聯繫,並且對中外交往設置了種種障礙。
比如,規定日本官方使者只能在寧波上岸,而且只能十年來一次,每次來華船隻不能超過三艘等等。
清朝建立后,既沒有改變對於海洋的錯誤觀念,也沒有改變保守的海洋政策。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效仿天師道建基地於海外,固然好處多多,然其中亦有不少難處與疑問。」
宋繇捏著下巴道:「其一,河西與大海之間相去甚遠,管理十分不便,一不留神恐讓海外勢力坐大。」
「到時海陸殊途,河西即使想平叛都不好出兵。」
「其二,河西也缺乏相關人才,敢問在座諸位,你們有誰了解海洋?」
「而沒有人才,海洋計劃自然無從展開。」
「其三,道和提出建基地與海外,無非擔心日後江東大亂,三吳基業來不及撤離,遂決定先期留一條後路。」
「那麼除此之外,開拓海外還有什麼利益值得河西去冒險?」
宋繇話音剛落,現場眾人全都沉默下來。
要說起來崔宏、崔浩、張湛、王鎮惡等人無不是這個時代頂尖人才,卻偏偏對海上事宜一竅不通。
「咳,咳。」衛朔輕咳一聲道:「遠涉千里開拓新領地,尤其是在詭異莫測的海上,的確是困難重重。」
「然而朔只說兩件事,大家便可知曉海上開拓一事孰輕孰重。」
「臣等願聞主公高見。」
「以前受限於條件,河西想發展水師之願望始終無法實現。」
「今一看道和來信,說才恍然發現原來水師出路在海外。」
「至於為什麼發展水師?大家皆是才智高絕之輩,想必都知其中深意。」
眾人微微頷首,大都護有志一統天下不是一天兩天了,在座諸人心知肚明。
目前,乍看起來水師用途不大,可當日後河西統一了北地,將要南下江東時,水師作用就會凸顯出來。
但水師不像步兵,訓練個三五月就能上戰場。
即便號稱有技術含量的騎兵,也頂多訓練半年到一年,也足以成型。
唯水師沒個五年、十年,別想出什麼成果。
現在不早作準備,將來很有可能重蹈魏武赤壁之覆轍。
如此從未雨綢繆角度考慮,建基地於海外似乎很有必要了。
「其二,如今陸上絲綢之路已漸趨於飽和,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變化。」
「河西若想開拓新財路,須從海上想辦法,即探索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衛朔起身來到海疆圖前,他指著大晉東南海疆道:「諸位且看,在東南海疆之上,於江州晉安郡東南有一大島,即道和所言之夷洲。」
「朔有意將海洋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從今天開始,先全力經營夷洲,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將夷洲納入河西。」
「第二步,有了夷洲為基地,再向南洋擴張,打通海上絲綢之路。」
「除上述兩大原因外,夷洲島上還有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甘蔗。」
「夷洲氣候十分適合種植甘蔗,若是開發得當,河西又將多一特色商品。」
「另外,由於夷洲光照充足,當地水稻一年有三熟,足以成為河西又一產糧重地。」
「當然了,開發夷洲尚需面臨許多困難,但我等不能因為有困難而止步不前。」
「不是本都護說大話,以目前河西擴張速度,頂多再有一兩年,必將擴張至海邊。」
「如此海陸連為一體,又何須擔心海外基地鬧事?」
「主公這麼一說,建海外基地倒也可行,只是河西沒船、沒人手,咋辦?」
「人手可以委託道和從江東招募,至於船隻……暫時只能從天師道購買。」
「不過,為了避免受制於人,河西還要積極發展自己的造船事業。」
說到這兒,衛朔忽然想起一件事,看向宋繇問:「體業,前年我從江東招募來的船師都安排到哪兒了?」
「回主公,臣將他們全集中在靈洲造船作坊內,眼下已成為作坊內骨幹。」
「看來朔得找個機會去靈洲看一看。」
「臣願陪主公去靈洲一趟,話說臣離開朔州后還沒回去過,正好順便回去看看。」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