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南北朝之徵伐天下> 第353章 道教盛況

第353章 道教盛況

  p

  公元394年,即太元十九年,是北方形勢風雲變幻的一年。


  而這一年對江東而言,同樣是暗潮湧動。


  主相之爭已達白熱化,甚至還發生了一件震驚內外的大事。


  中書令、兼中領軍王國寶,一向為會稽王司馬道子心腹。


  不知為何,近來竟突然主動向天子司馬曜示好。


  據小道消息稱,王國寶之所以半路『跳槽』,是擔心成為下一個『袁悅之』。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太元十四年,司馬曜與司馬道子之間矛盾逐漸顯現,進入主相之爭始,如今這場紛爭已持續了數年。


  在此期間,先是司馬道子心腹——袁悅之被天子下令誅殺。


  緊接著司馬道子不甘示弱,在袁悅之被殺后發動了反擊。


  親手將天子親信——范寧遠趕出京師,貶為豫章太守。


  袁悅之被殺、范寧被貶,讓朝中上下為之膽顫心驚,生怕下一個倒霉的是自己。


  甚至連朝中一直為司馬曜依賴的徐邈,為了保全自己,也不敢公開再與司馬道子作對。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王國寶選擇選擇疏遠司馬道子,轉而投向天子懷抱。


  甚至為了顯示與舊主恩斷義絕,他還在朝堂上故意頂撞司馬道子。


  氣得司馬道子臉面大失,直斥其為小人,差點兒要拔出佩劍殺了王國寶。


  原本司馬曜還有些懷疑王國寶暗懷不軌,而今卻再無疑慮,很快接納了王國寶。


  對於天子而言,王國寶投向他,無疑是極大地削弱了司馬道子在中樞的地位。


  然而司馬曜或許怎麼也想不到,眼前一切不過是司馬道子與王國寶合夥兒演的戲。


  原來無休止的主相之爭,不僅讓朝野上下困苦不堪,也讓司馬曜、司馬道子身心疲憊。


  尤其近來,不管是司馬曜還是司馬道子身體皆日漸虛弱。


  兩人都想儘快擊倒對方,進而大權獨攬。


  於是,王國寶暗中向司馬道子獻了一條毒計。


  由他先假裝投到天子司馬曜一方,在取得對方信任,再設法除掉天子。


  太子司馬德宗,是一個比晉惠帝還要傻的白痴。


  因此,只要天子一死,朝廷大權必然要落到司馬道子手上。


  正因為清楚這一點,司馬道子十分爽快地同意了王國寶計劃。


  於是,一個試圖謀害天子的陰謀,便這樣悄無聲息地施展開來。


  除了王國寶以及司馬道子外,朝廷上下全被蒙在鼓裡。


  ……


  在等待拿貨期間,桓謙、卞范之趁機遊覽了一下姑臧。


  幾天下來,給兩人留下印象最深者,莫過於建築宏偉的學堂及道觀。


  在二人看來,重視教化乃理所應當之事。


  可河西上下大力扶持新天師道,卻讓他們看不懂其中深意。


  自古以來,政權和宗教便存在相互利用和對立鬥爭的關係。


  很多時候,宗教藉助政權的扶植而發展。


  當二者關係複雜化,甚至走向對立,宗教則可能對政權產生極大的威脅。


  反之,宗教如果在鬥爭中失敗,就難免被迫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以江東為例,五斗米道雖然在高門、皇族之間流行,甚至連天子本人也受其影響。


  然而即便如此,朝廷上下也不會像河西這樣不僅不限制五斗米道發展,反而還給予大力扶持。


  難得大都護不擔心宗教反噬嗎?

  其實桓、卞二人哪裡明白,衛朔之所以大力扶持宗教,一方面是因為河西與江東政權特點不一樣。


  南朝的政治具有明顯的君弱臣強之特點,從政權建立到滅亡幾乎一直處於這種狀態。


  這種政治的不穩定性帶來了一個產物——便是皇權決不允許有一方勢力強大。


  故而一旦五斗米教有坐大跡象則會立即受到朝廷打壓,猶如前幾年孫泰被貶廣州,甚至連五斗米教中幾名骨幹也一直不得朝廷重用。


  而河西不一樣,衛朔在河西擁有絕對統治權,別說五斗米教,連世家也得臣服。


  正是手中掌握著絕對權力,他才敢做出扶持新天師道舉動。


  除此之外,經成公興、寇謙之師徒改良后,新天師道已與傳統道教截然不同。


  成公興、寇謙之師徒倆人十分清楚,包括大都護在內,所有人都對宗教介入世俗懷有非常大的戒心。


  在這種背景之下,為了適應形勢變化,兩人主動對道教進行了全面改革。


  其一,對北方原有五斗米道及其分支進行清理整頓,拋棄了傳統五斗米道稱呼,改稱為「正一盟威之道」,俗稱新天師道。


  第二,將《靈寶經》和《上清經》等吸納為自派經典,形成三洞部經典體系。


  第三,改革組織結構,由「治」和「祭酒」的制度逐漸轉向道觀和道士制度。


  特別是第三項改革,取締了傳統的世襲祭酒制度,有效地預防了宗教勢力坐大。


  另外,新建道館就等於繞過了原有的治,讓腐朽的世襲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土壤,更有利於人才的選拔,也加速了教團內部改革。


  同時道館興建之後,人們可以就近在道館參與宗教活動,而不需要回到更遠的本治,利於道教的普及。


  並且原來「治」和「祭酒」的制度是一種zhengjiao合一制度,容易讓宗教和政權在管轄許可權和方式上發生衝突。


  在轉向道館和道士制度后,比較好地實現了政教分離,讓道教與政權關係大為改善。


  甚至為了迎合大都護需求,兩人還創作了許多新經典。


  其中既宣揚河西政權已獲得大天尊認可,還否定了舊五斗米道、佛道以及清水道等,特別是與即將在南方興起叛亂的五斗米道劃清了界限。


  正是推行了上述改革措施,才讓新天師道順利得到河西支持。


  結果短短几年,如今已成為河西第一大教,為今後迎來鼎盛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天,為了一探新天師道究竟,桓謙、卞范之來到一座道觀參觀。


  「聽說新天師道遍及河西每一個角落,有超過一半以上河西人信奉此教。」


  「而那些被河西征服的胡虜,唯有信奉天師道才會被河西接納。」


  越接近新天師道道觀人流越是密集,也不知道觀內究竟有什麼,吸引了無數人紛紛向裡面涌去。


  雖然無法盡窺其貌,可站在外面遠遠一瞥,兩人仍然被道觀內景象震驚。


  只見道觀內差不多聚集了上千人,他們各個神情肅穆地跪在那裡,面對著正中大天尊神像。


  忽然,隨著一聲鐘聲響起,上千人開始了一同禱告。


  「大天尊,您是偉大的父神!」


  「我們需要你,一刻也不能沒有你,只有緊緊地依偎著你,心中才有滿足有安息。」


  「大天尊,我們感謝你!」


  「因為在這黑暗的時代中,你是唯一的光明,求你的真光,驅逐我們內心的黑暗,使我們成為聖潔。」


  「無量天尊……」


  念完之後,上千人轟然跪下,面向大天尊神像,俯身在地。


  過了一會,信徒在鐘聲中起身,臉上充滿了滿足和愜意。


  他們互相拱手行禮,互相問候,然後三三兩兩開始有序地向道觀外散去。


  過去了好久,桓謙、卞范之兩人還未從震驚當中恢復過來。


  「這……這是怎麼一回事?」


  「你問我?我問誰去?」


  「新天師道能有今日之盛況,與大都護賣力扶持不無關係。」


  「怪不得大都護麾下有一半是胡虜,卻甚少有動亂髮生。」


  「原來是靠宗教將眾人凝聚在一起,看來你我都小覷了這位大都護。」


  「小覷了又能怎樣?眼下南郡公正有求於對方,根本不敢與之翻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