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大戰落幕
p
此時,衛朔正在遠處一處高地上,身邊崔浩、張騰、姜紀等心腹一字排開。
眾人居高臨下,看著被包圍的後秦軍,各個喜笑顏開。
「哈哈哈,此戰多虧伯淵妙計,不然還真不易拿下姚平軍。」
「主公過譽了,臣不敢居功,此戰能擊殺姚平,皆賴主公英明,三軍將士用命。」
「你太謙虛啦,這些年若非有你坐鎮朔方,秦魏豈會那麼老實?」
「眼下朔方已穩,你再留在那裡浪費才華,等此戰結束,伯淵便隨朔回姑臧吧。」
「臣謹遵主公吩咐,只是……臣離去后,由誰接任朔州刺史一職?」
「不知伯淵可有舉薦人選?」衛朔不答反問道。
「嗯~」崔浩沉吟片刻道:「西河郡太守寇贊,舉止有度,克己奉理,足以擔此重任。」
「奉國啊……」
衛朔苦笑道:「原本朔有意在戰後提拔他當并州刺史,如今看來需再找一人來并州。」
……
在衛朔等人閑談時,戰事已漸漸接近尾聲。
中了河西軍埋伏的秦軍,在主將戰死、走投無路之下,一萬餘秦軍全部束手就擒。
唯秦軍安遠將軍不蒙世、揚武將軍雷重等千餘名羌族精銳,不甘投降,紛紛跳入汾河之中,希望能夠僥倖生還。
不過,這些人也沒能逃出河西軍追捕,除了一部分人被淹死外。
其餘人全被河西軍用長鉤從水中鉤了上來,無一逃脫。
姚興以及汾河西岸的全體秦軍,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骨肉兄弟無路可逃。
要麼投水自殺,要麼束手就擒,可西岸的秦軍卻對此無能為力!
秦軍全軍為此悲痛欲絕,放聲慟哭,聲震山谷,上干雲霄,數日不止。
此戰之後,秦軍士氣迅速低落,戰事結局更是已無可挽回。
不得已,姚興只好帶領剩下兩萬餘人向南撤回蒲坂。
而衛朔因連續大戰,自身損失不小,另外也擔心深入河東后被柳恭所乘,遂主動放棄了進攻蒲坂的機會。
通過此戰後,後秦國力被嚴重削弱。
更是在柴壁大戰結束不久,後秦便在河西打不斷擊下,又全部退回關中與黃河以西。
而後秦國主姚興,自柴壁之戰後也象變了一個人似的。
他再也不是曾經的馬上英雄,而成為了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師從鳩摩羅什。
而後秦也這樣一天天的衰落下去,並最終被河西所滅。
河西在經過柴壁之戰後,佔據了整個平陽郡,徹底打開了從西南進入上黨之通道,扭轉了戰場上不利態勢。
接下來河西完全佔據主動權,不管是繼續南下河東,還是東入上黨,皆由衛朔決斷。
……
八月夏天,晴空萬里,艷陽高照,正值長安草堂寺廟會時間,遊人如織,接踵摩肩,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草堂寺原是逍遙園,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抵達關中后,姚萇將此地賜予大師。
鳩摩羅什遂居於此地,苫草為堂翻譯佛經,由此得寺名。
大街小巷上人山人海,商家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遊人你擁我擠,紛紛朝寺里走去。
忽然之間,人群在驚恐中紛紛避閃讓道,只見幾騎快馬正從遠處馳來。
馬上騎手根本不管街上百姓,只顧抽打坐騎,不斷加速向皇宮狂奔。
不一會兒,騎手便失去蹤影,只留下滿地狼藉。
當其他後秦文武趕到皇宮大殿時,太子姚泓、太尉姚旻、尚書令姚晃、僕射尹緯等重臣早已悉數到達,正在聆聽前線軍報。
「……河西軍先於聞喜偷襲我軍,令我軍小挫。」
「而後衛朔又在喬山布下陣勢,使我軍損失慘重……」
「萬般無奈下,陛下只好率軍西渡汾河北上。」
「其後,陛下數次欲架橋渡河,卻又被河西軍所破。」
「東平公姚平孤注一擲,不料中了敵軍埋伏,不幸身隕,所部兩萬人全軍覆沒……」
「今情勢十萬火急,陛下特下口諭,命太尉姚旻、尚書令姚晃、僕射尹緯暫領朝政。」
「啊?姚平全軍覆沒?陛下呢?陛下怎樣啦?是不是也被包圍啦?」
信使話音剛落,大殿內頓時嗡嗡一片,除了寥寥數人外,大臣們驚恐之狀溢於言表。
過了許久,眾人才漸漸安靜下來。
太子姚泓沉著臉道:「今平陽慘敗,國勢微弱累卵,還望眾位卿家同心同德,共渡難關。」
「請太子殿下放心,我等定會忠於職守,恪守臣子本分。」
別看大家都在忙著表忠心,可究竟有多少人忠誠於後秦,誰也不知道。
姚泓警告了一番眾人後,當即將眾人遣散,只留下姚晃、姚旻、尹緯三人商議對策。
太尉姚旻首先開口道:「殿下,眼下我軍新敗,士氣不振,加之上郡到長安,一路無險可守,萬一朔方出兵,則我大秦危矣!」
「臣以為應當傳令各方堅壁清野,緊閉城門,防止敵人偷襲,然後再調姚碩德將軍領兵進駐長安,以防萬一。」
「太尉大人,這樣一來不是自亂陣腳么?萬一被宵小利用,後秦將自生禍亂。」
尹緯雙眉緊蹙,微微頷首道:「尚書大人言之有理,眼下的確不宜大動干戈。」
「必須鎮之以靜才行,等到陛下回京,一切自可恢復如初。」
「那也不能不管不顧吧?萬一河西軍從上郡出兵,咋辦?」姚旻大聲叫道。
「不可能的!眼下河西軍主力集結在并州,再除去各地留守人員,還能剩多少兵力?」
太子姚泓瞥了一眼姚旻,扭頭看向尹緯問:「那以僕射之意當如何?」
「眼下當內緊外松,暫時先不要對外公布平陽變故,一切如常。」
「反正陛下已撤回蒲坂,用不了多久便可回京。」
「好吧,一切便依僕射之意。」太子姚泓最後道。
……
在長安馮翊郡公府內,薛強剛從宮內回來,便將兒子薛辯叫到書房商議事情。
薛強可不是一般人,幼有大志,胸懷軍國籌略。
與北海王猛,同志友善。
歷史上,先後歷石虎、苻堅、姚萇等君,共活了九十八歲。
今見姚興兵敗平陽,薛強便意識到後秦距離亡國不遠啦。
為日後計,他準備派兒子返回河東汾陰老家。
「什麼?父親打算讓孩兒返回河東?為什麼啊?」薛辯滿臉不解。
「唉,陛下兵敗平陽,後秦已徹底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
「我薛家又不是羌人,難不成你想留在關中與後秦陪葬?」
「什麼?!陛下真的敗了?」聞言薛辯大驚失色。
「是啊,朝中重臣已接到急報,只是尚未對外公布罷了。」
薛強強打精神對兒子叮囑道:「汾陰乃我薛家根基之地,尚有三薛子弟在。」
「你到了之後立即將眾人組織起來,先依託薛壁堅守,以待時變。」
「若實在堅持不住,你便聯合河東太守柳恭,以共抗河西。」
「請父親放心,孩兒一定守住薛壁,絕不讓河西軍攻破。」
「唉,若是大都護不堅持均田制多好,咱們便可順勢以汾陰降之。」
薛強想讓兒子薛辯在事有不濟時聯合柳恭,卻不知眼下柳恭同樣是惶惶不可終日。
近水樓台先得月,柳恭在第一時間獲知了平陽大戰結果,猶如當頭挨了一棒。
當初他寧願選擇投靠後秦,也不向河西求援,正是因為看不慣河西所做作為。
結果沒想到,沒安穩幾天,後秦便兵敗平陽,也讓他失去了與河西抗衡之信心。
萬般無奈之下,柳恭準備在姚興撤軍回關中后,向東晉投降。
在他看來,如今能保住河東一畝三分地唯有南朝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