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問題嚴重
「老漢心裡不服,心想當年大都護不但賞了烈屬田地,曾還承諾會保證烈屬利益不受侵犯。」
「走投無路之下,我便帶著孫子沿路乞討,準備上姑臧去告他們。」
「誰知走到張掖竟遇到這檔子事,多虧恩人相救,不然老漢肯定要喪生在張掖城啦。」
兩眼淚汪汪的老漢剛說完話,站起來就想跪下去叩頭,以示感謝。
還是陶潛眼疾手快,趕緊站起來,伸手扶住了老漢。
「老丈,你就別這樣。」
「別說是我,但凡只要心裡有點良心者,遇到這檔子事,都會出手相救。」
陶潛本來也是個疾惡如仇之人,原先他在江東當官時,不知為此得罪了多少同僚。
要不是碰巧遇見大都護,賞識他為人,恐怕也不會有今天。
自從得了報館職事,陶潛彷彿獲了新生一樣,渾身上下充滿能量,做事更是一絲不苟。
這次陶潛出來暗訪,是受大都護重託,特地從另一角度調查、了解各地情況。
之前他一路走來,大多數時候只感受到了河西富庶與安寧。
即便偶爾遇見有不平事,也不過是地痞無賴欺負老實人罷了。
像眼前這樣明目張胆地違抗都護府政令,擅自巧立名目,加收稅賦之事,還是第一次遇到。
當下陶潛將心中怒火壓了壓,信誓旦旦地對牛老漢道:「老丈,你放心,我一定幫你討回公道。」
「元亮先生你要幹什麼?大都護可是再三叮囑過,你不能輕舉妄動。」
旁邊嚮導以為陶潛脾氣上來,要直接去找當地官府算賬,急忙出言阻攔。
其實這個嚮導並非一般人,他是衛朔從斥候司中挑選出來的精英,專門派來協助並保護陶潛。
不過,這一次嚮導顯然會錯了意。
只見陶潛不理對方,直接走到旁邊拿起紙筆開始奮筆疾書。
陶潛不傻,他曾在江東吃過虧,也清楚告狀是個技術活,更清楚好漢不吃眼前虧,怎麼可能會做傻事?
……
在陶潛忙著走訪各地時,此時軍隊整編已走上正規,而衛朔則開始著手清理官場、整頓吏治。
都護府內,衛朔正在批閱文件,案几上擺滿了密函、報告,都是前些日子派出去巡視各地的御史呈上來的。
不知不覺,歲月流逝,距離他入主河西已過去將近五年時間。
原本衛朔心想平日里有都察司看著,各地官員不至於墮落那麼快,可各地奏報上來的情況讓他寢食難安。
一直被他耳提面命的文武分制政策,竟被某些人熟視無睹,不少地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文武相干現象。
除此之外,曾經被壓制的地方豪強勢力,隱隱有重新抬頭、起勢之跡。
這些豪強在地方上勢力盤根錯節,很難一下子清除出去。
即便有三長制壓制,但時間一長那些豪強利用金錢、美色上下勾連,最終導致三長制形同虛設。
須知官場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哪怕定下再好的政策,也擋不住各地官員的『對策』。
在基層政權基本上又重新回到世家豪強手中時,欺男霸女、貪贓枉法等違法亂紀行為自然是屢見不鮮。
衛朔深知若再不解決這個問題,他曾信誓旦旦想做個中興之主、千古聖君,振興華夏的目標,恐真難以實現。
好在整軍進行得十分順利,讓他進一步加強了軍權控制,也讓他有底氣去刷新吏治,打擊豪強劣紳。
但通過近日暗中調查,衛朔也明白整頓吏治絕非易事,光靠殺人是不行的,關鍵是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另外,民眾監督也能起到不可忽視之作用。
他絞盡腦汁地回想了後世聽過或見過的一些個法子和制度,想看看能不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想了半天總算有了些許頭緒,衛朔又命人去將宋繇、張湛、崔逞、崔宏、闞駰等都護府屬官找來。
眾人進來后,就看見大都護衛朔怒氣沖沖地坐在那兒。
面前案几上堆滿了文件,一看就知道大都護肯定是又遇到糟心事啦。
宋繇不敢怠慢,急忙上前道:「主公辛苦了,不知因何事生氣?」
「近日朔命都察司御史巡查各地,情況不容樂觀啊。」
「除了各地皆有不同程度之貪腐現象外,有些官府還巧立名目、私徵稅賦。」
「更可氣的是,御史上前盤問當地百姓才知,這些人竟打著本都護名號在做惡事。」
衛朔越說越氣氛,最後用手使勁拍打著案幾,以此來表達內心憤怒之情。
「之前元亮先生向我介紹江東官場黑暗,朔以為其出於義憤多有誇張,不料今日一查才曉得所言不虛。」
「河西不過才安穩了幾年,各地官員竟已有了懈怠,實在是太讓朔失望了。」
「我們的目標不是割據一方稱王稱霸,而是為再造華夏。」
「可爾等再看看這些官員作為?朔哪還有心信心去統一天下?」
「既然主公已探知詳情,接下來打算怎麼辦呢?」
「朔意當立即著手整頓吏治,從上到下來一次徹底整頓。」
「主公,臣等以為整頓吏治可行,但千萬不能大開殺戒。」
「諸位放心,朔自有分寸。若有貪腐就斬,那天下又有幾個官可存?」
「貪腐古自有之,甚至當官發財已成百姓口頭語,可見在天下百姓腦中,二者是同義詞。」
「所以說,要改變眼前狀況,不是光用嚴刑峻法就可以的。」
「齊威王治下,對貪腐懲治是多麼嚴厲,可貪腐絕了么?沒有!」
「故而要杜絕貪腐,要有制度約束與監督,當初朔成立都察司不就是為干這事?」
「只不過都察司人手不足,僅靠數十名御史想要監管住全部官吏,根本不現實。」
「唯有建立起完善制度,並發動百姓,讓他們起到監督作用,幫我們盯著官吏,如此方有望讓吏治清明。」
「讓百姓監督官吏?這能行嗎?」
「是呀,大都護,百姓目不識丁,見識短淺,如何能監督官吏?」
不出所料,衛朔提議遭到不少人反對,唯有宋繇、劉穆之因知道更多內情而沉默不語。
「百姓見識短淺?!可總能分辨出好人歹人吧?」
「再說,不靠百姓,那靠什麼?靠官員自己嗎?」衛朔心氣難平道。
「敢問大都護如何發揮百姓監督作用?」
「要發揮群眾的眼睛,自然要有特殊的渠道,以供百姓有表達意見。」
眾人聽后甚是好奇,除了寥寥數人外,皆不知衛朔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上月朔已與江東來的陶潛計議已定,將來由他在河西籌辦一家報館,負責收集民間呼聲並刊發出來。」
「這樣一來,假若有百姓受了冤屈,而當地官府又置之不理時,他就可以通過報館將事情揭發出來。」
「如此一來,都察司御史就能按圖索驥將犯官繩之以法。」
「另外,為了進一步加強管理,朔打算啟用問責制。」
「今後誰推薦啟用,誰終生負責。」
「最好,還要分官府權力,今後官府只能管理民生俗務,其他諸如查案、審判等權力皆交給其他機構負責。」
「並在州郡縣三級設諮議會,議郎由庶民百姓、士子、商賈、工匠、退役士卒組成,專門用以監督地方官府。」
「以後不得諮議會通過,當地官府無權擅自修改任何稅率、政策。」
「朔算是看明白了,想讓官員老老實實做事,除了靠高官厚祿外,還得用外力來鞭策、推動官員。」
「唯引力、推力、鞭策力此三力用得恰當,則事易成。」
「其中引力確保方向,推力保證執行力,鞭策之力防止精力外泄,走邪路。」
眾人聞之若有所悟,紛紛暗自揣摩:凡人無不對官場趨之若鶩,故高官厚祿算是引力;而都察司,加上即將成立的大理寺以及諮議會,可看作是鞭策、推動二力。
「而為了促使三力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則必須發揮出報紙監督作用。」
「你們可別小瞧報紙作用,它在三個著力點上都有用武之地,兼三力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