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古有謗木
陶潛引領眾人步入客廳,又親手奉上茶水,剛坐下來就一臉急切地望著衛朔。
如此一來,衛朔不由尷尬地摸摸鼻子,發出幾聲苦笑。
「原本想著先坐下來喝口茶水,朔再與元亮先生細說詳情,不料先生竟一刻也等不得。」
「大都護莫怪在下唐突,實在是不把此事講明白了,潛心難安啊。」
衛朔微微頷首,以示理解,遂不再藏著掖著。
「元亮先生,據聞你二十歲時就已出仕為官,斷斷續續在官場上呆了近八年,想必對官場了解很深?」
「確如大都護所言,在下常年混跡於官場底層,十分清楚各種官場陋習。」
「敢問元亮先生,以你之見,何種陋習擾民最大?」
「非貪贓枉法莫屬!」
不知想到了什麼,他情緒忽然激動起來,起身在大廳內來回踱步。
也不知過了多久,陶潛才漸漸平復下來,眼神飄向遠方,一段往事娓娓道來。
「那年我才二十齣頭,剛剛出來做官,年輕氣盛,一心想成為替民做主的好官。」
「正好當時有個衣衫襤褸的老嫗到官府告狀,告當地大族李家巧取豪奪。」
「案情其實很簡單,李家看上了老嫗家田產,結果不但只給一點錢,還帶一幫人強佔了老嫗家田產。」
「老嫗一家上前阻攔,誰知李家仗著人多勢眾,將其兒子、丈夫打了個半死,唯有老嫗僥倖存活。」
「案件是非本曲直分明,誰知到了官府手中,只因主審官接受了李家錢財賄賂,結果是非不分,硬生生污衊老嫗攀誣大族李家。」
「最終老嫗氣憤不過,一頭撞死在縣府門前。」
「那一幕在下終身難忘,也時時刻刻提醒我,當官一定要為民做主。」
聽陶潛講述過往事,衛朔忍不住嘆息一聲:「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啊。」
「古往今來,貪官污吏乃天下最大毒瘤,英明如秦皇漢武也無法根除此頑疾。」
這時,旁邊宋繇也插言道:「古往今來,治國之道,首在治吏,然刷新吏治又何其難也?」
「自古以來,治吏最狠者,非戰國齊威王莫屬!」
「當年為整頓齊國吏治,齊威王不惜當眾烹殺貪官污吏。」
「結果呢?即便齊威王連續烹殺十五名親信侍臣、十三名朝臣與地方官員,也不過維持齊國吏治清明一時,沒過多久下面人依舊是貪贓枉法。」
「可見,靠殺戮、嚴刑峻法無法根治吏治。」
「難不成就沒法治得了這群無法無天的貪官污吏?」陶潛似有滿腔悲憤,無處宣洩。
「不,元亮先生務憂,吏治雖是頑疾,卻也不是不能根治。」
「正如體業所言,嚴刑峻法只能收一時之效,想讓官場清明,唯有從制度上下手。」
後世朱元璋殺貪官殺得還少嗎?結果呢?不照樣沒用!
剛剛宋繇說齊威王是有史以來治貪官最狠者,那是因為他不曾聽說過明太祖大名。
在古代歷朝歷代,對貪污官員的打擊力度來看,朱元璋絕對是最狠的。
不但對貪污官員採取剝皮抽筋等極刑,而且在位期間更是殺了難以計數的貪官。
與他相比,齊威王殺那點兒人,連根毛都算不上。
但是,即便朱元璋殺再多貪官,其效果微乎其微。
貪官們仍前赴後繼的進行貪污,而且越殺越多!
於是現代很多人把一切歸咎於朱元璋太摳,給官員俸祿太低。
按照這些人的說法,朱元璋把官員當牛做馬,不但不給大家吃香的喝辣的,甚至連草不給吃。
沒得辦法,為了不被餓死,大家只好靠貪污來過活。
甚至,有的人還拿海瑞吃不起肉來證明這一觀點。
那麼大明朝官員俸祿是不是真的很低?低得官員只能靠貪污來養活自己?
其實大明朝官員俸祿低不低,要看什麼年代。
明初的銀子價格,與明代中晚期,即海瑞時代沒有可比性。
明朝初年,當時中原受蒙古人近百年的盤剝,地廣人稀,銀子價格和糧食價格都貴得離譜。
當時上好的農田,每畝大概賣銀一兩。
也就是一個縣官如果不貪污,光憑工資,每年的收益是六十畝地(縣官履任不可帶家屬,他的伙食,按當時規定是地方報銷)。
六十畝地,對於畢生目標為「三十畝地、一頭牛」的農民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
可見俸祿低絕不能成為貪污的理由,而這也是衛朔極度反感高薪養廉的原因。
對於底層庶民而言,當官一年的收入,已經夠他賺一輩子。
當然了,衛朔雖不欣賞高薪養廉,同樣也不推崇嚴刑峻法。
「從制度上如何下手?」陶潛、劉穆之、宋繇三人皆不解地看向衛朔。
「諸位可知,當年為了整頓吏治,齊威王除了烹殺貪官外,還推行了什麼法令?」
「許民誹謗令?」劉穆之率先反應過來。
「然也!」
「根據《許民誹謗令》,齊國大小一百餘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縱橫齊國全境的十餘條官道兩旁,都立起了謗木。」
「這種謗木與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塊,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塊。」
「一旦謗木寫滿,便有吏員隨時更換,寫有字畫的謗木必須全部上繳王宮官府,任何地方官署不得扣押。」
所謂謗木實際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釘一塊大大的方形木板,專門供民眾在上邊或寫或畫或刻,評點官員,抨擊時政,或提出自己的國策主張。
歷史上齊威王的這一道《許民誹謗令》,的確是廣開言路的曠古創舉!
它大大激揚了齊國的民氣,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向國王進言。
大小官吏則覺得時時有萬民督察,不敢有絲毫懈怠。
不到五年時間,齊國已是生機勃勃,百業興旺,文明昌盛,隱隱成為與霸主魏國並駕齊驅的第一流大國。
當時齊國,朝堂大臣有騶忌、田忌、鄒衍、晏舛、段干朋等名臣名將,地方大臣更是清明勤政人才濟濟。
事實上,齊國真正清明的吏治,正是從「許民誹謗」開始的。
但在齊威王死後,「謗木」就莫名其妙的升高了。
後來便越來越高,經過千百年演變,「謗木」竟然變成了白玉雕刻的高不可攀的華表。
而「誹謗」一詞,竟也演變為惡意攻擊的專用詞。
歷史真是萬花筒,令人啼笑皆非。
「大都護,你準備效仿齊威王么?可這跟潛有何關係?總不會讓在下負責收集謗木吧?」
原本陶潛還以為來到河西會受到重用,今日一聽衛朔所言,不由大失所望。
衛朔不理失望地陶潛,而是反問道:「平頭百姓為何總受不法官員迫害?」
「貪官污吏橫行,致使權貴犯法無罪,而庶民百姓無處伸冤。」
「百姓與官府相比,永遠是弱勢一方,如此民間才會有民不與官斗之說。」
「哼,什麼民不與官斗?不過是一種無奈地妥協罷了。」
「假如,朔是說假如……假如庶民百姓掌握了一定話語權,當官的還敢明目張胆地欺負百姓嗎?」
「大都護此言何意?難不成您也要推出謗木?讓百姓在藉此告狀?」
這時,衛朔沒再繼續繞彎子,端起茶盞輕綴一口香茗,直接表明了來意。
「謗木略顯不足,朔有其他打算。」
「元亮先生,今日朔冒昧前來,專為請先生出山,籌建報館。」
「籌建報館?何為報館?」
「報館乃發行報紙所在,報紙代表民意,是庶民百姓手中的話語權。」
「今日朔前來正是請先生出山,主持即將開業的報館,專門為民請命,不知先生敢不敢接下這幅擔子。」
「有何不敢的?只是在下必須先弄清什麼是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