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收復五原
公元390年,十一月底,王鎮惡、李暠統九千步騎出征。
大軍由飲汗城出發,沿賀蘭山東側北上,先橫掃西套平原,又經申屠澤西側,一舉殺向後套平原。
這條路線原本是前漢時,匈奴人入寇北地、蕭關時所走。
據史書記載:文帝十四年冬季,匈奴又大舉入寇。
騎兵共有十四萬眾,入朝那,越蕭關,殺斃北地都尉孫卬,又分兵入燒回中宮。
前鋒徑達雍縣、甘泉等處,警報連達京師。
漢文帝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卒十萬,出屯渭北,保護長安。
如今被河西軍用來收復后套,經屠申澤時,王鎮惡、李暠還曾看到幾座遺棄城池,那都是當年秦漢為戍邊時所建築。
越過申屠澤,大軍一路沿狼山南麓疾進,渡過黃河,直襲臨河古城。
說起臨河古城,也算是歷史悠久。
史書上最早出現關於臨河的記載,是在戰國時代。
趙武靈王君臨河套,設立「九原郡」。
當時的臨河屬於趙國九原郡的西部地帶。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
時任車騎將軍的名將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后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
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
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
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並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
朔方郡下轄十個縣,其中就包括臨河。
可惜後來,朔方、五原等邊郡相繼被遺棄,逐漸又被匈奴人控制。
最近一年內朔方再次易主,劉衛辰被殺后,拓跋珪派人佔據此城。
「玄盛,只要順利拿下臨河,整個后套平原將唾手可得。」
李暠來到王鎮惡身邊,指著臨河城,低聲詢問:「左司馬可有破城良策?」
「聽說玄盛有勇有謀,不知可有膽量親自襲城?」
「這有何不敢?請左司馬吩咐,末將願聽憑安排。」
「好,有玄盛在,何愁臨河不破?」
「區區一座殘破城池,駐軍不過千人,只需一個攻其不備足矣!」
「等下天黑以後,請玄盛帶精銳悄悄潛入城內,只要把城門打開,敵人不足為慮。」
當夜,李暠從軍中選出三百精銳,換上黑色披風,一路悄悄進抵臨河城下。
幾名善於攀爬的士卒成功爬上城頭,解決掉守夜哨兵後放下繩梯,將剩餘士卒一一接應上城牆。
當李暠帶著河西士卒從天而降時,守軍卻還躲在暖和被窩裡睡大覺。
因此沒費什麼功夫,李暠輕輕鬆鬆打開了城門。
此刻王鎮惡正騎在馬上,神情緊張地望著臨河城。
正當他等得不耐煩時,原本緊閉的城門忽然緩緩被打開。
王鎮惡見狀大喜,奪門行動成功了!
「快,快!殺進城去!」王鎮惡興奮的聲音都有些顫抖起來。
萬餘騎兵呼嘯著沖入了臨河城,戰至天亮,城內一千守軍,幾乎全軍覆沒,逃走者寥寥。
城內短暫響起的廝殺聲很快驚醒了其他人,原鐵弗人神情緊張地看著河西人,在不知其底細的情況下,不敢過於親近。
直到王鎮惡、李暠打出劉勃勃名號,那些鐵弗部登時熱情起來,不但有頭人首領主動送上牛羊等物資,還有人協助河西軍收復整個朔方郡即后套平原。
奪取臨河城后,經商議王、李兩人打算分開行動。
隨後大軍一分為二,其一李暠領步騎六千南下,經烏拉山西端,殺入前漢五原郡故地。
其二王鎮惡則帶著胡漢混編的六千鐵騎,渡過黃河北道,繞過烏梁素海,準備經漢石門障偷襲九原城(今包頭市西)。
兩路大軍一正一奇,李暠大張旗鼓吸引敵軍注意,而王鎮惡則隱蔽秘行。
不得不說,人一旦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生活在五原郡的賀蘭部落,得知李暠進犯,在各部首領集結起兵馬,西進迎敵,全然忘了北邊尚有一座要塞——石門障。
在九原城西北,有一條南北橫斷陰山山脈的河谷,是為石門水(今昆都侖河),它是河套內僅次於黃河的第二大河。
河谷最寬處一百八十丈(約六百米),最窄處不到三十丈,全長約二十公里,是一條可行車馬的通道,漢稱稒陽道,是溝通前、后套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
而石門障正當稒陽道要害之處,只要守住石門障,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稒陽道。
只可惜賀蘭部落乃游牧民族,不怎麼重視要塞、城池,結果白白便宜了王鎮惡。
穿過稒陽道,大軍正式進入賀蘭部落地盤,從這一刻起,大軍才算真正遇上敵人。
王鎮惡趁著賀蘭主力西進期間,親率六千鐵騎忽然出現在九原城,並輕易攻破城池。
燒殺擄掠一番后大軍又一次西進,與李暠前後夾擊大敗賀蘭部。
最終李暠、王鎮惡兩人不但成功收復朔方、五原兩郡,還一舉襲殺無數鮮卑人,尤其鮮卑賀蘭部更是損失慘重,部眾潰散無數。
……
在北上偏師連戰連捷時,西進主力同樣不甘示弱,已取得了朔方大捷。
「哈哈,主公,大勝啊!俘虜了近兩萬鮮卑人!」看著黑壓壓一片俘虜,崔浩大為高興。
「是呀,這一戰總算打疼了鮮卑人,至少可保朔方數年無憂。」
「接下來都護府須儘快在朔方完成設州立郡,敢請伯淵暫代刺史之職。」
「固所願,不敢請耳!」
這本是之前兩人商量好的事,因此崔浩十分爽快地答應下來。
任命崔浩擔任朔方刺史,是衛朔深思熟慮后做出的決定。
朔方不像河西,不但治下民眾多為胡族,且東臨北魏、東南接西燕、南靠後秦、西南近西秦,可以說四面皆敵。
唯有崔浩這般文武雙全,又手段高強者坐鎮,才能保證地方穩定。
「朔方刺史部成立后,朔希望伯淵將整修秦直道當成首要工程完成。」
「整修秦直道?嗯,不錯,既可以拉動經濟發展,還能加強官府對地方上控制。」
「正是如此,數百年來河套之地幾經失去,最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導致中原對河套控制力度不夠。」
「河套之地乃天府之國,既然已入河西之手,斷不容再有任何閃失。」
聽到衛朔感嘆,崔浩亦微微頷首道:「據有這片草場,河西將有取之不盡的戰馬。」
「是呀,也不知此時鎮惡北上是否順利?」
「主公無需擔心北上大軍,雖說從隴西高原至后套平原,有上千里距離,但沿途所過皆為鐵弗部部落,有劉勃勃名號在,當不至於有什麼危險。」
「若不能肅清黃河北岸諸胡部落,河西很難以黃河為防線,完整據有整個河南地。」
「只有將后套控制在手,河西軍才能沿烏拉山一線布防,以大大減輕黃河一線壓力。」
對於衛朔的擔憂,崔浩十分理解,看看劉衛辰遭遇就能看出后套平原的重要性。有后套平原在手,河西軍將對東邊盤踞前套的北魏實施牽制,使其不能一心威脅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