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國文娛> 第144章 千萬預算

第144章 千萬預算

  1982年5月28日,《開心鬼》的劇本經過高志森重新修改之後,重新提交給林棋過目。


  因為,林棋不僅僅是這部電影的投資人,更是編劇。光是林棋擔任編劇這一點,恐怕就會吸引大量的觀眾好奇。畢竟,像林棋這樣傳奇而年齡的大老闆,想要不紅,那是不可能的。


  這部電影劇本,原本就是林棋在21世紀下載的《開心鬼》劇本。而且,劇本還經過了一定程度的優化,把一部分不太緊湊的劇情改的更加緊湊。


  要知道,《開心鬼》電影開頭一段的吸引力很一般,搞的就跟三流鬼片一般。但是,隨著電影女主角林青青撿到朱秀才上吊自殺的繩子帶回學會之後,劇情就進入了爆發期,彷彿跟開頭不是一個編劇寫的一般。到後來,電影裡面的原創音樂,也更是給電影增加了幾層質量。因此,林棋的劇本,除了劇情之外,更是附贈電影的音樂。


  這已經算的經典的劇本了,再經過原編劇和導演高志森的再度打磨,雖然變動不多,但卻說明高志森已經把劇本消化,成了自己的東西了。


  「不錯!」林棋說道,「改動的幾點,沒有破壞劇情結構,反而還有出彩的地方。說明,你已經認真的研究過劇本了。」


  「是的!林老闆,劇本雖然不能說能背誦,但讓我現在不看原稿重新創作,能還原原劇本七八分的劇情和台詞,即使有的台詞有變動,大體上的意思也是接近的。」高志森自然知道《開心鬼》是他從業以來最大的機會,如果搞咋了,今後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有同等的機遇。所以,這段時間,高志森幾乎是反覆的拿著劇本,一遍又一遍的讀,甚至自己對著鏡子演各種角色和台詞。


  「那麼,準備好了拍攝了嗎?」林棋問道。


  「林先生,資金到位,我們立馬就進入選角和拍攝環節。」黃百鳴說道,「最好能在七月至八月上映,這樣才能趕上暑期檔。錯過了暑期檔票房肯定會大打折扣,與此同時,這部電影劇情本身,更迎合學生關中國,在學生放暑假期間上映最合適。」


  「也就是說,不到兩個月就殺青到上映?」林棋不禁皺眉,好萊塢的電影,正常情況都是需要半年以上的製作周期。而大手筆投資的大片,製作周期一般都是超過一年,有些電影甚至幾年磨一劍。這種創造理念的分歧,造成了好萊塢可以更認真打磨電影,即使是賣錢的商業片,多打磨肯定也會提升質量。


  《開心鬼》系列都電影雖然也上跟港片一樣上快節奏,基本上一兩月左右就上一部電影。之所以要這樣快節奏,上因為香港電影市場都規模很小,每年幾百部電影(包括***)輪番上映,在有限都電影院資源之下,只能讓上座率高都電影多一些場次,正常一部港片在香港當地市場,十多天至二十多天就會下畫。因為,延長上映時間雖然會增加單部電影都票房數據,但對於院線經營者而言卻是得不償失。


  因為,這個年代都香港電影院,都是單廳大影院。單個電影銀幕少則五六百個座位,多則數千個座位。因此,一旦某部電影都票房下滑,就影響整個電影院都上座率。


  院線老闆通常只給電影不到一個月都上映時間,有時候電影試映不理想,甚至會不到一周就下畫。因為,絕大部分的港片,只能在在香港當地上映。一年香港電影產量幾百部,但是拿到海外發行的,只有幾十部。正是一因此,大部分的電影投資人,往往是以能夠在香港市場回本的標準來衡量投資預算。


  90年代之後,香港院線市場跟世界各地的院線市場一樣,把單廳大型影院,改成了有多個放映廳的小影院組成的影城。這樣可以同時多上映幾種不同的影片,讓觀眾來選擇。之後,電影上映的時間才逐漸開始增加到2個月左右。因為,電影院的多廳的,某部電影撲街,實際上,對於整體的上座率影響不大。而給觀眾不同影片來選擇,反而讓院線的業績更穩定,所以,電影下畫的時間把延長。


  目前,香港電影市場上水準之上的電影票房區間是在幾十萬元至兩千多萬元之間。大部分的電影劇組都沒有幻想拿到500萬以上的票房。所以,正常的香港電影製作預算多是低於300萬元的。只有極少數賣座的導演或巨星,其片酬和票房號召力靠譜,所以,才敢於搞出製作成本500萬元以上的大製作。


  沒錯!


  五百萬以上的預算就已經算是大製作了,而一千萬以上的預算,這個年代更是鳳毛麟角。


  林棋思考片刻說道:「這部電影的預算,提升到1000萬港元吧。1000萬元預算,其中,五成的拍攝,五成後期製作。希望,電影的質量不要讓我失望!」


  原本84年上映的《開心鬼》,預算才不過200萬港元,雖然,整體上還是小成本電影。但卻靠著劇情和演員契合,以及電影的音樂更是成為畫龍點睛的手筆。但由於預算問題,它打磨還是不夠的。


  光是電影拍攝過程中需要消耗的電影膠片,就需要精打細算。因為,預算根本不多,不省著拍,可能膠片不足以支持到劇情全部殺青。


  好萊塢電影同行拍攝一部電影即使不用特效,也比香港電影更精緻一點,本質上,其拍攝所消耗的膠片就比香港同行要多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樣,後期製作過程中,擁有大量的素材可供剪輯,提升質量的餘地自然就更多了。


  林棋把預算提升到1000萬,演員和劇組的片酬不準備搞的太高。那麼,大部分的預算將會投資到電影器材和道具的消耗。這樣,電影至少不用擔心膠片不夠用而湊合著拍攝。


  這個年代的港片,大部分的鏡頭,都是能湊合就湊合。馬馬虎虎的態度,也是影響港片質量提升的關鍵。


  不能說香港電影人不行,只能說格局還是不夠大氣。而港片作為華語商業片承前啟後的作用,港片的人才儲備和經驗,直接影響後來的國產電影的水平。


  要知道,國內那些傻逼的舔歐洲電影節**的文藝片導演,水平是更爛。


  因為,文藝片僅承受極少數人的檢驗,其獲得的反饋指向特定圈子的審美,不代表人類主流的審美。


  而賺錢為目的的商業片,直接承受大眾市場考驗,獲得的反饋更多,正是因此,商業片真實的水平是遠遠超過小眾口碑較好的文藝片。


  文藝片的口碑本質上是業內互吹,比是根本就不是質量,而是更深層次的政治因素,或者是圈內人脈資歷。相當於是講究血統的,有些導演是被圈內認可,那麼,即使拍的是狗屎,圈內也會把其吹上天,普通提出這確實是狗屎。然後,文藝圈表示,你們逼格不夠,看不懂……


  明明的以屁股為倒向,不公開透明,沒有比較完善的可以量化並且服眾的評估系統。通過神秘和不透明,自話自說來解釋什麼是藝術的圈子,其評出來的作品,可以想象多半是畸形而醜陋的怪物。


  普通大眾覺得一些口碑高評分高的文藝片很沉悶,質量也很垃圾,別懷疑,你的觀點是對的!相信自己,明明不好看,還不讓人說真話。一旦有人說真話,就會被小眾抱團圍攻的圈子,有什麼值得尊重的。


  21世紀之後,港片產量銳減,國產商業片數量大增。相當大部分的因素,是因為港片市場衰落後,過去混跡香港影視行業的資深從業者,絕大部分不是以港片的名義製作電影了,而是直接就是國產片。


  「預算1000萬元?!」黃百鳴感覺到震驚。


  要知道,新藝城現在最賣座的《最佳拍檔》系列的成本,還未提升到千萬元的標準化!

  而《開心鬼》所用的人選,都不算的巨星。包括黃百鳴在內,他的片酬也就達到二三十萬港元的標準。


  「1000萬港元很多嗎?」林棋奇怪的問。


  「……」黃百鳴等人完全給鎮住了,1000萬港元還不多嗎?要知道,這筆錢如果不拿來投資電影,而是去做實業的話,也能建立一座雇傭幾百人的工廠。


  比如,80年代香港電視機大王林中翹,也不過是跟友人想辦法集資1500萬元,就建立了香港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工廠港華電子廠。港華電子或許在90年代已經默默無聞了,但是八十年代,顛峰時期可是年生產50萬台電視機。如果這還不算驚人的話,那麼……康佳吶?80年代還沒有康佳,是國內為了安置從越南逃難回國安置的華僑,所以,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性集體農場。而光是極少的農田,當然沒安置幾十萬華僑。所以,就成立了一些集體企業,給一些政策,讓其自食其力,其中,就有一個後來大名鼎鼎的央企華僑城。


  後世的華僑城可是佔據了大量精華的土地,絕對算是土財主。但現在根本沒有華僑城,只有一些華僑農場。農場土地比較少,所以,只能想辦法搞工業。於是,國內就不斷在香港招商引資,港華電子的林中翹就是對越反擊戰不久,就開始響應國家號召,到內地的投資。華僑城後來的子公司康佳電子集團的成立,港華電子就出了不少力,比如,提供技術、設備和訂單,幫助幾千名華僑農場的勞動力轉型電視機工廠的工人。


  至於,90年代港華電子之所以悄無聲息,因為——電視機大王林中翹把工廠等等資產折算成股份,賣給了康佳電子。看康佳電子後來在電視機行業的地位,就可以知道當初的港華電子有多牛逼。而且,80年代年生產幾十萬台電視機的行業地位,是遠遠超過後來每年生產幾百萬台電視機。因為,80年代的電視機遠遠比21世紀要昂貴,再計入物價通脹因素,可以知道,康佳電子除了因為物價變動造成的假增長之外,真實盈利能力和資產規模相對於80年代末,根本沒有多少成長。


  「1000萬港元,真的不算什麼。」林棋說道,「現在很普通的電子遊戲,小成本預算是幾百萬,普通的電子遊戲預算都是1000萬起步。至於,大製作很快就要漲到1億預算以上!」


  「我們做電影的哪能跟做遊戲的相比?」黃百鳴不禁有點自卑。


  「不!好萊塢的電影,絕對能跟遊戲相比。」林棋說道,「而我們的遊戲基本上是全世界發行,類似於好萊塢。遊戲的對手,也是來自於全世界。香港電影,太過於注重眼皮底下的利益,格局沒有做到跟好萊塢那成程度,當然沒有多少預算來做電影。不過,我有言在先,我是反對拿固定片酬的。這部電影,我給你10萬固定片酬加5%的票房分賬,你看如何?」


  10萬的片酬,當然是比黃百鳴正常的片酬行情更低。但是,電影上映之後的分賬則就具備了一定的誘惑力。


  所以,黃百鳴當然是同意了這個條款。本質上,這個香港的導演和演員,想要拿固定片酬容易,拿票房分賬卻是很難。


  林棋反其道而行,採取了低片酬和高分賬。對於的導演、演員在內,都不會給其很高的固定片酬,這樣控制了預算成本,讓更多的預算可用在影片製作本身,而不是消耗在人員的薪酬上。


  之後,再用上映后的票房分賬來激勵劇組成員,讓其共同承擔風險和收益。為了自身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劇組也會更加認真的製作電影。


  等到這個機製成熟之後,林棋甚至準備搞導演、演員0片酬,純票房分賬機制。這樣一來,更能激發電影劇組的認真態度。畢竟,0片酬機制下,如果成績普及,分賬就會慘兮兮。


  像香港電這種畸形的市場,現在的成本低廉的難以想象。但在90年代,片酬水分又高的令人罵娘。由於演員的片酬高至亞洲第一,而實際上港片的市場卻是急劇萎縮,而大部分演員又不願意自降身價,投資人投一部虧一部,港片的投資也是迅速的減少。從高產時期世界第三,僅次於好萊塢和寶萊塢產量,到21世紀最低迷時期每年香港僅有不到10部影片問世。


  而產量的降低,不見得質量提升。因為,每年數百部電影的高產時期,固然爛片多,但給了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大量的鍛煉機會。所以,這個年代香港電影根本不缺人才。


  後來,港片產量降低之後,大部分電影行業的老資歷的從業者失業轉行,造成了行業人才驟降。想要湊出一個合格的劇組,難度比80年代~90年代難太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