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不死者的二戰> 國軍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關係

國軍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關係

  國軍軍銜有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情況,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和不同的作用。


  一、正式軍銜是由國民政府主席簽發任官狀(令)正式敘任之軍銜。


  正式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軍銜。


  正式行文:軍種+軍銜,如陸軍少將、海軍中將等

  此種軍銜由國家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敘任,除了褫奪和晉陞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


  格式如下:


  國民政府任官狀

  蔣中正任為陸軍特級上將,此狀。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中華民國廿四年四月一日


  二、職務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臨時任命之軍銜。


  職務軍銜是一種臨時性的軍銜,而且職務和軍銜是一體的,並且隨職務變更而隨時變更。


  正式行文:


  (一)軍銜+職務,如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

  (二)軍種+軍銜+職,陸軍少將職、海軍中將職

  職務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發布的任職令,在任職同時授予的軍銜,此種軍銜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

  格式如下:


  軍事委員會任職令

  茲任蕭毅肅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此令。


  委員長蔣中正

  中華民國三二年十月x日


  實行職務軍銜制度的初衷是,既可以在戰時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又可以避免在戰爭結束后出現過多、過濫的高級軍銜。而且按職務軍銜佩帶軍銜符號,可以實現職務和軍銜符號相一致,便於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有利於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軍官的積極性。


  所以經常會出現,職務軍銜比實際軍銜高的情況。典型的如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戴笠,生前穿著中將戎裝照片隨處可見到,可是他直到1945年3月8日才敘任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次年死於飛機失事後才追贈陸軍中將。至於抗戰期間屢建殊勛的張靈甫自從1937年由於抗戰爆發而被特赦,擔任第74軍51師153旅305團上校團長,1938年的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以後,相繼升任58師副師長、師長、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雖然戰功赫赫,職務也一路飆升,職務軍銜也早已經任少將軍職,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947年5月16日,時任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的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以後,1947年7月30日追晉陸軍中將。張靈甫死前所佩帶的中將軍銜標誌也是職務軍銜。而張靈甫的老上級第74軍的老軍長王耀武雖然職務軍銜早已經是中將,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24集團軍司令。不久,王耀武升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王耀武直到1948年9月濟南戰役結束后被俘也始終是中將軍銜。


  1934年7月24日國民政府為了施行新軍銜制度,制定《陸海空軍官製表》的同時也制定了《陸軍軍官佐任職暫行條例》,規定了授予軍銜的人,要任相應的的職務,但是從1935年4月國民革命軍施行新軍銜制度起,蔣介石就一直大力「圍剿」中央紅軍,兩年後抗日戰爭爆發,國軍為了抗戰又大力擴編部隊,抗戰結束后又開始整軍縮編,不久又悍然發動內戰,再次擴編部隊,長期的戰爭,使得軍隊編製變化極大,各級將領之職務也隨之升降,而作為敘任正式軍銜的工作程序相當複雜嚴格,受戰爭的影響也特別大,加上抗日戰爭時期軍事委員會數次遷徙,使得銓敘工作一度處於半停滯狀態,其中1944年最為嚴重,除了追贈一些去世將領外,銓敘將級軍官只有2人。使正式軍銜與職務由最初的對應變得越來越嚴重脫節,甚至到了非常普遍的狀況,如抗戰中後期許多師長的實際軍銜都是上校,甚至中校。其中以廖耀湘最為典型,1944年5月1日任國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新編第五軍軍長,1947年9月任第九兵團中將司令官,而此時這位蔣介石極其偏愛的黃埔將領,雖然職務晉陞迅速,也曾留學法國,可是因為黃埔六期資歷實在太淺,其正式軍銜僅為陸軍騎兵上校,直到1948年9月22日才晉任陸軍少將,這種情況大量存在,使得職務軍銜過分突顯,為了解決這種矛盾,銓敘廳從抗日戰爭快結束時,一向為逐級晉陞的正式軍銜開始出現越級晉陞,如由陸軍步兵少尉晉任陸軍步兵上尉、陸軍步兵中校晉任陸軍少將,雖然如此,但是許多將領的正式軍銜與職務脫軌依然嚴重,造成許多學者常常採用職務軍銜當作正式軍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