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與。五尺車輪絞車連弩。。漢以後,連弩有了改進,諸葛亮創造「了「一臂十矢俱發「的元戎連弩。《清異錄》記載,晉朝時,有一種稱做「急龍車「的連弩「其弩張一大機則十二小機皆發。用連珠大箭,無遠不及。「


  [轉射機]

  一種裝置在要塞、城堡、塢台、敵樓上面,可以環轉射擊的大型弩。《墨子?備穴》記載,這種弩裝在弩床上,埋於地下


  (或城蝶上),「機長六尺「,可以環轉發射弩箭。居延甲渠鋅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關三處遺址中出土的這種遺物,由上下兩橫坊間豎裝二立坊構成。形似Ⅱ狀,中心有圓軸,上開一內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轉,轉射角達120度。將它砌在塢*的蝶上,把弩承裝其間,則可以向外左有旋轉發射。而敵方的箭難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類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裝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現於北宋。弩弓極為強勁有力,利用輪鈾、絞索絞動張弓,弩身安裝在木架上以增加穩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達500、r1000步。《武經總要》載,北宋軍隊床弩主要有6種: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150步;小合蟬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張發,發小鑿頭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張發,發一槍三劍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00步。這些大型床弩,多用於攻守戰中。


  [背弩]

  一種暗發弩,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弩弓平縛於背上,用繩兩條,分套於兩后,另一條繩索從弩機連於腰上,弩背之出口處向上。臨陣時貫矢於弩,扣弦於弩機之上。發射時,弩腰低頭,將繫於腰間之繩向下拉引,觸發弩機,箭從頸后射出。弓長約8寸,箭長2寸左右。宋朝軍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種暗發弩。較小,裝置在馬蹬之了,用腳踏發。弩背上有一條繩,繫於馬踏蹬下,再以兩繩分繫於弓淵之上,一端縛於馬蹬之耳環上,弩口向前,弩機在後,弩機之上用繩縛住,另一端縛在騎者的腳腔上。在作戰中需要發射時,用腳一蹬,則繩牽釋機,箭即從腳下射出,可射傷敵人馬。


  [袖炮]

  一種暗發弩。形式與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裝有機關,藏於大袖之中,用時撥機發百擊敵。


  [伏弩]

  古代預設待敵觸發的弩,又稱耕戈,窩弩。伏弩與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觸發裝置。放置時,扣弦張弩,置於敵人必經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飾,弩機撥機上拴一長線,其另端拴在路另側的短木樁上,長線橫懸在路面上,當敵人通過時,腳觸長線,牽動撥機,發弩殺敵。地雷出現后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臘一種帶有機架的箭弩。自重約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長為44一185厘米,通常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臘一種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動裝好新箭的機械裝置。


  [弩機]

  古羅馬發射標槍的大型弩。這種弩帶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發射2米長的標槍,威力很大。


  [石包]

  中國古代拋百器械。在中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晉代以後出現「石包」字。春秋時軍隊已裝備石包,漢代以後大量使用。形制逐漸完善,多樣。唐代李簽著《太白陰經》載,石包


  體是木料製成,接合部採用鐵件。石包應用槓桿原理,以人力拉拽發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杆-——桔棒。石包


  中心有條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裝在車上。柱*端橫放一條富於彈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彈力發射石彈。石包


  梢長約工5一2?8丈,輕型戰石包為單根石包梢,重一些的則為合股

  石包梢。根據發射石彈的重量有兩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達到十三梢。石包


  梢選用優質木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堅固,又有彈性。石包梢越多,射出的石彈越重量,發射距離越遠。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彈案,另一端拴著石包索。每條石包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單梢用40人拽,大型的則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與。五尺車輪絞車連弩。。漢以後,連弩有了改進,諸葛亮創造「了「一臂十矢俱發「的元戎連弩。《清異錄》記載,晉朝時,有一種稱做「急龍車「的連弩「其弩張一大機則十二小機皆發。用連珠大箭,無遠不及。「


  [轉射機]

  一種裝置在要塞、城堡、塢台、敵樓上面,可以環轉射擊的大型弩。《墨子?備穴》記載,這種弩裝在弩床上,埋於地下


  (或城蝶上),「機長六尺「,可以環轉發射弩箭。居延甲渠鋅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關三處遺址中出土的這種遺物,由上下兩橫坊間豎裝二立坊構成。形似Ⅱ狀,中心有圓軸,上開一內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轉,轉射角達120度。將它砌在塢*的蝶上,把弩承裝其間,則可以向外左有旋轉發射。而敵方的箭難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類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裝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現於北宋。弩弓極為強勁有力,利用輪鈾、絞索絞動張弓,弩身安裝在木架上以增加穩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達500、r1000步。《武經總要》載,北宋軍隊床弩主要有6種: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150步;小合蟬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張發,發小鑿頭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張發,發一槍三劍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00步。這些大型床弩,多用於攻守戰中。


  [背弩]

  一種暗發弩,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弩弓平縛於背上,用繩兩條,分套於兩后,另一條繩索從弩機連於腰上,弩背之出口處向上。臨陣時貫矢於弩,扣弦於弩機之上。發射時,弩腰低頭,將繫於腰間之繩向下拉引,觸發弩機,箭從頸后射出。弓長約8寸,箭長2寸左右。宋朝軍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種暗發弩。較小,裝置在馬蹬之了,用腳踏發。弩背上有一條繩,繫於馬踏蹬下,再以兩繩分繫於弓淵之上,一端縛於馬蹬之耳環上,弩口向前,弩機在後,弩機之上用繩縛住,另一端縛在騎者的腳腔上。在作戰中需要發射時,用腳一蹬,則繩牽釋機,箭即從腳下射出,可射傷敵人馬。


  [袖炮]

  一種暗發弩。形式與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裝有機關,藏於大袖之中,用時撥機發百擊敵。


  [伏弩]

  古代預設待敵觸發的弩,又稱耕戈,窩弩。伏弩與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觸發裝置。放置時,扣弦張弩,置於敵人必經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飾,弩機撥機上拴一長線,其另端拴在路另側的短木樁上,長線橫懸在路面上,當敵人通過時,腳觸長線,牽動撥機,發弩殺敵。地雷出現后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臘一種帶有機架的箭弩。自重約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長為44一185厘米,通常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臘一種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動裝好新箭的機械裝置。


  [弩機]

  古羅馬發射標槍的大型弩。這種弩帶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發射2米長的標槍,威力很大。


  [石包]

  中國古代拋百器械。在中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晉代以後出現「石包」字。春秋時軍隊已裝備石包,漢代以後大量使用。形制逐漸完善,多樣。唐代李簽著《太白陰經》載,石包


  體是木料製成,接合部採用鐵件。石包應用槓桿原理,以人力拉拽發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杆-——桔棒。石包


  中心有條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裝在車上。柱*端橫放一條富於彈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彈力發射石彈。石包


  梢長約工5一2?8丈,輕型戰石包為單根石包梢,重一些的則為合股

  石包梢。根據發射石彈的重量有兩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達到十三梢。石包


  梢選用優質木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堅固,又有彈性。石包梢越多,射出的石彈越重量,發射距離越遠。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彈案,另一端拴著石包索。每條石包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單梢用40人拽,大型的則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與。五尺車輪絞車連弩。。漢以後,連弩有了改進,諸葛亮創造「了「一臂十矢俱發「的元戎連弩。《清異錄》記載,晉朝時,有一種稱做「急龍車「的連弩「其弩張一大機則十二小機皆發。用連珠大箭,無遠不及。「


  [轉射機]

  一種裝置在要塞、城堡、塢台、敵樓上面,可以環轉射擊的大型弩。《墨子?備穴》記載,這種弩裝在弩床上,埋於地下


  (或城蝶上),「機長六尺「,可以環轉發射弩箭。居延甲渠鋅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關三處遺址中出土的這種遺物,由上下兩橫坊間豎裝二立坊構成。形似Ⅱ狀,中心有圓軸,上開一內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轉,轉射角達120度。將它砌在塢*的蝶上,把弩承裝其間,則可以向外左有旋轉發射。而敵方的箭難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類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裝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現於北宋。弩弓極為強勁有力,利用輪鈾、絞索絞動張弓,弩身安裝在木架上以增加穩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達500、r1000步。《武經總要》載,北宋軍隊床弩主要有6種: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150步;小合蟬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張發,發小鑿頭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張發,發一槍三劍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00步。這些大型床弩,多用於攻守戰中。


  [背弩]

  一種暗發弩,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弩弓平縛於背上,用繩兩條,分套於兩后,另一條繩索從弩機連於腰上,弩背之出口處向上。臨陣時貫矢於弩,扣弦於弩機之上。發射時,弩腰低頭,將繫於腰間之繩向下拉引,觸發弩機,箭從頸后射出。弓長約8寸,箭長2寸左右。宋朝軍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種暗發弩。較小,裝置在馬蹬之了,用腳踏發。弩背上有一條繩,繫於馬踏蹬下,再以兩繩分繫於弓淵之上,一端縛於馬蹬之耳環上,弩口向前,弩機在後,弩機之上用繩縛住,另一端縛在騎者的腳腔上。在作戰中需要發射時,用腳一蹬,則繩牽釋機,箭即從腳下射出,可射傷敵人馬。


  [袖炮]

  一種暗發弩。形式與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裝有機關,藏於大袖之中,用時撥機發百擊敵。


  [伏弩]

  古代預設待敵觸發的弩,又稱耕戈,窩弩。伏弩與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觸發裝置。放置時,扣弦張弩,置於敵人必經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飾,弩機撥機上拴一長線,其另端拴在路另側的短木樁上,長線橫懸在路面上,當敵人通過時,腳觸長線,牽動撥機,發弩殺敵。地雷出現后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臘一種帶有機架的箭弩。自重約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長為44一185厘米,通常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臘一種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動裝好新箭的機械裝置。


  [弩機]

  古羅馬發射標槍的大型弩。這種弩帶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發射2米長的標槍,威力很大。


  [石包]

  中國古代拋百器械。在中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晉代以後出現「石包」字。春秋時軍隊已裝備石包,漢代以後大量使用。形制逐漸完善,多樣。唐代李簽著《太白陰經》載,石包


  體是木料製成,接合部採用鐵件。石包應用槓桿原理,以人力拉拽發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杆-——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