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
[羅網]
籠罩敵人的網狀器具。羅網由原始社會捕鳥、獸、魚的網沿用、發展而使用于格斗申。它多是用繩、革編成的大網,突然撒出罩住敵人,使其失去戰鬥力。古代各國普遍使用。
:長兵器
[戈]
中國古代擊刺勾啄長兵器。其特點一般為在端首帶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安有長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敵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鐮等原始工具發展為石戈、青銅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樣,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
[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1]
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后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鬍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后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
[3片尊:早期的錘9隻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蹲,並不能殺傷敵人。
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后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二里頭遺址銅戈]
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僵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年。
[曲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
[直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銅戈。解放蔚傳說保定出土。也有說出於易縣或平幽縣的,也稱「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內端飾樊紋。援上鑄銘文,分別列祖輩、父輩、兄輩的名字,順讀時戈刃向上。從銘文內容和讀法看,這種鑄銘的戈應是商代儀仗,不是實用兵器。
[矛]
一種帶有尖銳刃器的長直形刺殺兵器。世界上多數民族過去在野獵和戰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武器或投擲武器。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後來的矛是在矛桿上裝上矛頭。全長1?5一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和長矛。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羅馬,矛是徒步軍人和乘騎軍人的一種通用武器,軍人通常將投擲矛放在鑄制的矛簡肉攜帶。15一16世紀,俄國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銅製作的帶棱矛頭。矛頭的頭部稱為矛尖,套在矛桿上的矛頭的管部,稱作矛盔。矛桿末端有金撬套箍。矛頭和矛盔相連的粳大部分製成球形。一種長桿輕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而在騎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矛又名
、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釜]
,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制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
,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杆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
[酋矛]
中國周代銅矛。史料記載,酋矛柄長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國已出土的春秋、戰國步卒用於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間,最長者達297厘米。
[夷矛]
中國周代銅矛。夷矛柄長2丈4尺(周制),是兵車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長的一種兵器。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楚矛,柄長7米以上,摺合周尺恰為「丈八長矛「。
[羽形矛]
一種有矛桿的、矛頭比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紀出現於羅斯,是一種行獵武器。以後主要裝備步兵,16世紀起也裝備貴族騎兵。羽形矛矛尖稱為「撅尖「,俗語「硬往撅子上碰「(挺而走險之意)便由此而來。18世紀初起,羽形矛僅作為獵取大野獸的獰獵武器。
[菱形矛]
長桿上裝有扁長鐵
(鋼)尖頭的矛。尖頭上飾有圖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長達2?5米或更長。菱形矛為16世紀德國雇傭兵的武器,17世紀時為君主衛士的武器。在俄國,菱形矛出現於17世紀,並作為軍官的榮譽武器保留到18世紀30年代,但不用於作戰。菱形矛的變體棗埃斯潘通矛作為俄國軍隊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紀初。
[長矛]
公元前4一3世紀,古希臘(古馬其頓)及其他一些古國長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長矛約長3米,是一種投擲和刺殺兵器,後來長度
增到6一7米,變成僅作刺殺用的兵器。
[瑞士長矛]
中世紀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長矛由上古時期歐洲長矛發展而來,經不斷改進,到 14一15世紀其長度達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鐵製成,以防敵人戰斧,砍刀砍斷。作戰時,方陣正面排4一飛排長矛兵組成的屏障。
[馬其頓長矛]
是古代世界上大規模使用
的矛申最長的一種。馬其頓人的長矛短的2米,最長的達6一7米,矛桿用堅硬的山萊英木製成,矛頭多為金屬製成
(銅、青銅、鐵等)。長矛是古馬其頓重裝步兵配備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裝步兵組
成的馬其頓方陣中,長矛的威力發揮到古代戰爭的*點。在馬其頓方陣中,前6排戰士平持長短不同的長矛
(2一飛米),使6排矛頭均露在最前方,象一面帶刺的牆向敵人衝擊。
[羅網]
籠罩敵人的網狀器具。羅網由原始社會捕鳥、獸、魚的網沿用、發展而使用于格斗申。它多是用繩、革編成的大網,突然撒出罩住敵人,使其失去戰鬥力。古代各國普遍使用。
:長兵器
[戈]
中國古代擊刺勾啄長兵器。其特點一般為在端首帶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安有長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敵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鐮等原始工具發展為石戈、青銅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樣,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
[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1]
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后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鬍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后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
[3片尊:早期的錘9隻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蹲,並不能殺傷敵人。
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后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二里頭遺址銅戈]
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僵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年。
[曲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
[直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銅戈。解放蔚傳說保定出土。也有說出於易縣或平幽縣的,也稱「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內端飾樊紋。援上鑄銘文,分別列祖輩、父輩、兄輩的名字,順讀時戈刃向上。從銘文內容和讀法看,這種鑄銘的戈應是商代儀仗,不是實用兵器。
[矛]
一種帶有尖銳刃器的長直形刺殺兵器。世界上多數民族過去在野獵和戰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武器或投擲武器。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後來的矛是在矛桿上裝上矛頭。全長1?5一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和長矛。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羅馬,矛是徒步軍人和乘騎軍人的一種通用武器,軍人通常將投擲矛放在鑄制的矛簡肉攜帶。15一16世紀,俄國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銅製作的帶棱矛頭。矛頭的頭部稱為矛尖,套在矛桿上的矛頭的管部,稱作矛盔。矛桿末端有金撬套箍。矛頭和矛盔相連的粳大部分製成球形。一種長桿輕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而在騎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矛又名
、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釜]
,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制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
,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杆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
[酋矛]
中國周代銅矛。史料記載,酋矛柄長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國已出土的春秋、戰國步卒用於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間,最長者達297厘米。
[夷矛]
中國周代銅矛。夷矛柄長2丈4尺(周制),是兵車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長的一種兵器。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楚矛,柄長7米以上,摺合周尺恰為「丈八長矛「。
[羽形矛]
一種有矛桿的、矛頭比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紀出現於羅斯,是一種行獵武器。以後主要裝備步兵,16世紀起也裝備貴族騎兵。羽形矛矛尖稱為「撅尖「,俗語「硬往撅子上碰「(挺而走險之意)便由此而來。18世紀初起,羽形矛僅作為獵取大野獸的獰獵武器。
[菱形矛]
長桿上裝有扁長鐵
(鋼)尖頭的矛。尖頭上飾有圖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長達2?5米或更長。菱形矛為16世紀德國雇傭兵的武器,17世紀時為君主衛士的武器。在俄國,菱形矛出現於17世紀,並作為軍官的榮譽武器保留到18世紀30年代,但不用於作戰。菱形矛的變體棗埃斯潘通矛作為俄國軍隊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紀初。
[長矛]
公元前4一3世紀,古希臘(古馬其頓)及其他一些古國長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長矛約長3米,是一種投擲和刺殺兵器,後來長度
增到6一7米,變成僅作刺殺用的兵器。
[瑞士長矛]
中世紀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長矛由上古時期歐洲長矛發展而來,經不斷改進,到 14一15世紀其長度達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鐵製成,以防敵人戰斧,砍刀砍斷。作戰時,方陣正面排4一飛排長矛兵組成的屏障。
[馬其頓長矛]
是古代世界上大規模使用
的矛申最長的一種。馬其頓人的長矛短的2米,最長的達6一7米,矛桿用堅硬的山萊英木製成,矛頭多為金屬製成
(銅、青銅、鐵等)。長矛是古馬其頓重裝步兵配備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裝步兵組
成的馬其頓方陣中,長矛的威力發揮到古代戰爭的*點。在馬其頓方陣中,前6排戰士平持長短不同的長矛
(2一飛米),使6排矛頭均露在最前方,象一面帶刺的牆向敵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