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系統帶我穿萬界> 第一六一章 洛陽風雲再起

第一六一章 洛陽風雲再起

  七月東都夜正長,

  夏王抱姝上牙床;

  錦帛滑落櫻桃現,

  蒼鷹搏兔凝脂湯;

  握手鉤足嗅檀香,

  口吐舌尖賽沙糖;

  忽覺長戟鋼如鐵,

  長虹貫日戰疆場;

  酣暢淋漓波浪翻,

  鬢亂釵橫求君憐;

  輕攏慢捻抹復挑,

  如泣如訴如鶯言;


  欲掀錦被效觀音,

  又仿壁車老漢推;

  斂眉拼將一身休,


  含笑盡君今歡暢。


  啪啪啪過後,葉柯覺得前所未有的清爽,看著癱軟如泥,卻有嘴角含笑的尚秀芳,葉柯小心翼翼的從佳人的脖子下面抽出胳膊,免得驚醒了懷中佳人。


  倒不是說多麼憐惜她,而是心性罷了。


  在這個點上尚秀芳來到洛陽,背後沒有李閥的手腳那是不可能的,說不定李淵的目的就是將尚秀芳送上葉柯的床榻,給他吹枕邊風,接著大唐的使者在舌燦蓮花,暫緩夏軍的攻勢。


  作為熟讀原著的一份子,葉柯表示對於這種糖衣炮彈,自有應付之道。


  所謂好事成雙,當葉柯開始公務的時候,竇建德傳來軍情,夏軍經過半個月晝夜不停地攻打,終於在五日之前攻下葦澤關,打開了進攻太原的門戶。


  軍報上說,唐軍葦澤關統帥乃是李淵的女兒,大唐的平陽公主李秀寧,此人精通兵法,英勇善戰,麾下數萬唐軍戰鬥力很高,夏軍此戰,損壞了百餘座投石機,付出了五千多人的傷亡,在消滅唐軍兩萬人之後,終於將其拿下。


  平陽公主李秀寧身受重傷,無力逃走,遂自盡殉國。


  接下來夏軍在葦澤關修整五日,補充兵馬之後,再次出發,進軍太原。


  葉柯看到這個軍報,面上無喜無悲,心裡卻長嘆了一口氣。


  老實說,無論是歷史還是這個世界,葉柯對這位李唐的平陽公主李秀寧,還是十分尊重的。


  要知道,這位公主去世后的葬禮,是以軍禮下葬的。「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當時禮官提意見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反駁他:「鼓吹就是軍樂,以前平陽公主總是親臨戰場,身先士卒,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從古到今何嘗有過這樣的女子?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麼不可以的?」


  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並且按照謚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這就是後世稱她為「平陽昭公主」的由來。平陽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


  葉柯不是歷史學家,不知道商湯的婦好、明末的忠貞侯秦良玉去世的時候是什麼規格的葬禮,但是李秀寧得此殊榮,也足以光耀歷史了。


  洛陽城風景如畫。


  巨大的城門口,進城的車馬人流,排出數條長龍。


  如今天下紛亂,但是河洛一帶卻是安詳和寧,又有葉柯帶領的冀州官吏施展拳腳,精心治理,使得洛陽繁華,更上一層樓。也讓本就繁華喧囂的洛陽城,更添數分奢華。


  這日三位身材雄壯,氣度不凡的青年,隨著人流輕鬆入得洛陽雄城。


  剛剛入得洛陽雄城,三位青年便被東都的氣象給驚住了,只見寬達百步貫通南北兩門的大街「天街「。在眼前筆直延伸開去,怕不有七、八里之長。


  街旁遍植櫻桃、石榴、榆、柳等各式樹木,中為供帝皇出巡的御道,際此春夏之交,桃紅柳綠,景色如畫。美不勝收。


  大道兩旁店鋪林立,里坊之間,各闢道路,與貫通各大城門的縱橫各十街交錯,井然有序。


  三人隨便尋了家酒樓,坐在大堂聽往來客商吹牛打屁。


  正聽得有那河南口音的客商,正口沫橫飛介紹洛陽城的兩大特色。


  「首先就是以南北為中軸,讓洛水橫貫全城,把洛陽分為南北兩區。以四座大橋接連,而城內洛水又與其它伊、瀍、澗三水聯接城內,使城內河道縈繞,把山水之秀移至城內,予人天造地設的渾成感覺。」


  「你們看,前方一艘帆船在隱蔽於房舍下方的洛水駛過,從咱們的角度瞧去,只見帆頂移動宛若陸地行舟。」


  「另一特色就是在外郭城的西牆外。因其天然環境設置西苑,西至新安。北抵邙山,南達伊闕諸山,周圍二百餘里,比得上古時漢武帝的上林苑,外郭城與西苑連在一起,令洛陽更具規模。「


  三人順著河南口音的客商指點。仔細打量周邊景色,果然大異尋常氣象萬千讓人心神震撼。


  不過三人雖然震撼於東都洛陽的雄偉奇麗,沉迷於大氣恢弘的景象之中一時難以自拔,卻很快清醒過來恢復神智,他們更想打聽的卻是有關洛陽武林以及城中各大江湖勢力的消息。


  酒樓不愧是消息紛雜之地。很快便讓三人聽到了感興趣的信息。


  「最近洛陽城中,那些外地來的江湖人士已經不多了!」


  「那是當然的啦,如今洛陽歸了大夏,夏王葉柯坐鎮其中,便是凈念禪院的和尚犯了律法,也被夏王砍了腦袋,平了寺院;當初洛陽幫在洛陽可謂是風光無限,結果手下作姦犯科的太多,惹了官府,整個洛陽幫便煙消雲散,幫里的什麼錢莊、當鋪、酒樓油坊、米坊、客棧等等,全都歸了官有。」


  「就是,聽說洛陽商會的會長榮鳳祥,因為投身的早,已經成了民部侍郎,僅在民部尚書張青時之下,負責商洛等地的商業往來。榮會長說了,江湖上的好漢,在別的地方橫行霸道他不管,但是在河洛一帶,是龍也得盤著,是虎也得卧著。」


  「榮會長好大的口氣,難道就不怕引來外來江湖好手的群起而攻?」


  「老弟你就不清楚了吧,榮會長乃是民部侍郎,這裡是洛陽,可是夏王葉柯直接坐鎮的地盤!」


  三人原本輕鬆自然的神態,在聽到『夏王葉柯』四個字時,突然變得凝重無比正經之極。


  不僅三位年輕人如此表現,但是酒樓中的外來客商又或者江湖好手,大部分都神態凜然不敢輕慢。


  夏王葉柯

  天下第一豪雄,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宗師高手!

  無論哪一個名稱,都足以讓人不敢生起絲毫小覷之心。


  「仲少,這一年多時間不見,沒想到夏王葉柯便有如此大的名頭!」


  「是啊陵少,真的很讓人羨慕啊,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有這般聲勢?」


  「不過說起來也不奇怪,人家連和氏璧也拿到手了,凈念禪院還不是說滅就滅了?」


  「拔兄,你這麼看!」


  「聲勢蓋天,氣沖霄漢,不愧是天下第一豪雄!」


  「咦,拔兄你很少誇讚中原英雄,沒想到竟然如此高看夏王!」


  「怎能不高看,他可是我想要超越的目標!」


  「哪方面超越?」


  「武功方面,仲少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對爭霸天下沒有興趣!武尊畢玄又死在他的手裡,我不追趕他,還有何人可以追趕?」


  「……」


  三人聽了一耳朵洛陽城的江湖消息,到得傍晚十分出了酒樓,隨著絡繹不絕的人流四處遊逛。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天津曉月乃洛陽八景之首,最迷人是夜闌人靜,明月掛空之時,擄美來此把臂同游,個中況味,當是一言難述。」


  談笑風聲,欣賞洛陽城中美景,三人看似悠閑自在,可他們自己心中都清楚,其實心裡都不輕鬆。


  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坐鎮洛陽的夏王葉柯,給了他們太大壓力。


  一年前,他們和夏王在滎陽城外烤火論英雄的時候,便被葉柯橫霸天下,縱論英雄的豪邁氣概所震懾了。


  當時楊廣還在江都醉生夢死,中原板蕩,群雄並起。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多時間楊廣死了,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天下。


  可是不管是關隴貴族李閥、宇文閥,還是前梁遺老蕭銑,還是寇仲徐子陵的乾爹杜伏威,都不得不面對洛陽城裡那位雄偉霸道的男人!

  夏王葉柯!


  此人真是不世出的豪雄!


  當初天下雖亂,隋唐江山卻是依舊安穩。葉柯便蟄伏渤海郡,培養勢力。


  他武力通玄,北方徹底混亂之時,他趁勢而起,推平冀州,輕取幽燕,三日攻破天下雄城洛陽。


  即使在中原人心裡實力強大到無數英雄抱腿喊粑粑的突厥,他也一戰打垮,殺武尊畢玄,斬可汗處羅。


  他文治卓越,把本來的戰亂核心之地河洛冀幽一帶,變成了人間樂土。


  關中的李唐、江淮的杜伏威,荊州的蕭銑,以及弒君后掌握驍果軍的宇文閥,哪一個都是威名赫赫有實力爭霸天下的強悍勢力。


  但是李唐只是勾結一下突厥,就被他派兵大破葦澤關,李秀寧戰死,聽聞李淵的四子李元吉,嚇得要逃出太原,跑回長安。


  凈念禪宗所在的佛門想參與天下大勢,代萬民選明主,結果被他連根拔起,身死寺滅,洛陽城的其他寺院連個屁都不敢放。


  如此霸氣,如此威風。當真讓人嚮往不已。


  尤其是三人中已經立志爭霸天下的寇仲,到了洛陽心情更是複雜到了極點。


  他初戀的夢中情人李秀寧,被夏軍擊敗自盡,可是他雖然傷心欲絕,卻是半點報仇的心都沒有。


  好像夏王葉柯的所作所為,讓他根本無法提起半點恨意,反而心中還有了一塊大石,壓得他分外難受。


  洛陽越是詳和安寧,越是繁華熱鬧,越是讓人心神沉醉不可自拔,他心中的大石就越發沉重。


  尤其當他看到一隊隊精神飽滿,威風凜凜煞氣隱隱經過的巡邏軍士,還有遷入洛陽的黃河幫那幫身著統一制服,滿臉驕橫在大街上四處遊走。明目張胆幫著巡邏軍士,以及不時路過的官府衙役維持秩序時。心中的擔憂升至極。


  另外兩位同伴,顯然感受到了寇仲低落壓抑的情緒,不過他們真不好說什麼,難道昧著良心說夏王不算什麼?

  說出來,也得寇仲相信才是!


  ………………


  此時,夏王宮中。


  「八月十五中秋夜,天津橋上定勝負?」


  榮百祥,洛陽商會會長,同時也是魔門八大高手之一。老君觀傳人辟塵前來拜訪,恭恭敬敬的獻上一份請帖。


  葉柯接過製作精美的請貼,打開一看頓時吃了一驚。


  天津橋之戰?

  原書中有這麼一段,慈航靜齋傳人師妃暄。和陰葵派傳人涫涫的決鬥,按照兩派之間的決鬥規矩,誰輸了之後二十年不準再出江湖。


  不錯,這麼精彩的一幕,實在不容錯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