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破一拖二
越騎營人數並不多,但畢竟是騎兵,而李大目的黑山軍多數為步兵,騎兵很少量,只做李大目的親兵衛隊用。
北軍五營是嫡系中央軍,裝備精良,在姜盛的指揮下,一路出擊,用姜盛的說法就是「釘釘子」,在李大目軍的側后翼狠狠地釘進來,李大目令后營兵卒嚴防死守,拖住越騎營,而自己瞅著機會突圍。
沖入官軍大營的黑山軍人數雖然多於官軍,但由於過於集中,被官軍團團圍住,射聲營的弓箭手們向著中間射出密集的箭矢,黑山軍避無可避,完全成了活靶子,死傷慘重,有少數兵卒試圖退出官軍大營,但營門早已被步兵營掌握,長矛鐵盾,堵住了他們的去路。
姜盛率軍殺入李大目后營隊伍中,造成了極大的殺傷,但畢竟人數少,很快就被團團圍住,這時候,第二梯隊的長水、屯騎二營從兩翼殺來。李大目留在後營的萬八千人被沖的七零八落,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四散奔逃。
李大目的隊伍都是盜匪路霸出身,一窩蜂似的搶掠在行,這種正規作戰根本不成,不出兩刻鐘,就被殺得人仰馬翻。
數十親兵衛隊保護著李大目逃出了戰局,姜盛扯出旗號,大吼著追殺出去。而此時,大營中的黑山軍已死傷過半,剩下的也已經毫無戰心,很快就被繳了械,集中在大營中間被步兵營將士嚴加看管。
越騎營有不少善於騎射的將士,李大目的親兵衛隊很快就被消滅,李大目單人匹馬拚命遠逃。
姜盛對身邊的張南道:「李大目就交給你了,不要讓我失望!」
張南點了點頭,馬鞭一抽馬臀,飛也似的追了過去,而姜盛喝令騎兵各營繼續北進,在行進中重組陣型,因為邯鄲已經危在旦夕。
眭固與李大目約定,眭固向邯鄲發起攻擊,吸引官軍主力,然後李大目趁機強攻官軍大營,試圖重創官軍,沒想到他們的部署早被姜盛探知。
此前姜盛從常山返回鄴城的途中,看到地上混亂的馬蹄印和凌亂的腳印,明顯是分作兩個方向,所以晝夜兼程,搶在了李大目前面回到了鄴城大營,李大目的奇襲卻成了中伏。
此刻的邯鄲仍然還在官軍手中,hd縣是趙國的治所,國相身先士卒,站在城頭組織防禦,而城中百姓也自發組成義勇軍協助守城,眭固雖說有近四萬人,卻並沒有嘗到甜頭,從昨日發動攻擊以來,已經賠進去七千多士卒,而hd縣城卻依然控制在官軍手中。
這時候的眭固就是個賭徒,他也看出縣城的防守明顯弱了許多,於是催著隊伍連番不斷的攻城,給城中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姜盛擔心邯鄲失守,於是令各部馬不停蹄北上邯鄲,但騎士們還能支撐,戰馬卻經受不住,姜盛不得不讓身體素質差的騎士下馬不行,而讓身體素質好的騎士一人兩馬急行軍。
到了邯鄲近郊的時候,滿打滿算才不到三千騎兵,姜盛遠遠看到邯鄲城仍然打得火熱,就令各營暫時喘口氣。
話表兩頭,張南單騎追擊李大目。李大目這回真是損失慘重,近三萬人的隊伍被官軍包了餃子,留在後營的萬餘隊伍也被殺得人仰馬翻,只剩下他孤家寡人獨自逃跑,可偏偏後面還跟著一個張南。
張南看得出,李大目胯下的戰馬已經是強弩之末,所以他不著急,就在後面緊趕慢趕地追著。
李大目想甩掉張南,但無奈戰馬不給力,乾脆就掉頭向張南衝來,反正一對一,老這麼被追也不是個辦法,乾脆拼他一拼。
張南見李大目突然調轉馬頭沖自己而來,連忙解下身後長弓。李大目見張南要用弓箭,衝過去肯定比不上弓箭快,又掉頭就跑。
戰馬已是口吐白沫,李大目揮刀砍了馬臀一下,戰馬吃痛,猛地向前衝去。
張南雙腿一夾馬腹,從箭壺裡抽出三支箭,搭在弓上,然後右手用力,把兩石弓弦拉滿,對著李大目的方向橫向射出,李大目聽得背後箭矢破空的聲音,連忙躲避,卻沒料到這是三箭齊出,躲開了左側,卻沒躲開右側,中間的箭正中后心,李大目栽下馬來,在身體側傾的瞬間,脖子又中了右側的箭,當即死亡,重重地摔在地上,戰馬兀自跑了十數步,才轟然倒下。
張南揮刀斬了李大目的首級,提著返回了鄴城大營。
那些俘虜見張南提著李大目的首級回營,都老老實實地呆著了。而官軍卻都歡呼起來,原本對姜盛多有不服的將士此刻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官軍三萬,打垮了李大目的四萬多人,卻只戰死四百多人,傷者不足兩千,可謂是大獲全勝。
張南等了許久,也未見姜盛回來,就出去尋找,遇到了留在半路上的無馬騎士,被告知姜盛去解邯鄲之圍了。
邯鄲距離鄴城倒也不是太遠,騎馬急行軍只要兩個時辰,姜盛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張南到的時候已是黃昏時分。
邯鄲城已經打成了一鍋粥,城牆上面都已被鮮血浸透,城下的屍體一層疊了一層。趙國國相(趙國是王國,國相相當於太守)戰死,長史接替國相繼續指揮戰鬥。
眭固的死戰並未成功,他想撤退,但短暫休整后的姜盛騎兵發起了進攻,眭固黑山軍捨命死戰,護著眭固逃出了重圍。其餘來不及逃走的黑山軍步兵與姜盛的騎兵混戰到一起。
邯鄲城頭的國相府長史見形勢逆轉,高吼著打開了城門,渾身是血的城中守軍和義勇軍衝來出來,加入到城外的戰團中。
這一戰一直持續到夜間,在煞白的月光下兩軍仍然在廝殺不停,邯鄲城外已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活脫脫一個人間地獄。
打掃完戰場后,姜盛即率軍入城休息,直睡到第二天中午。國相府長史帶人送來了酒肉慰勞這些經過血戰洗禮的將士們。
姜盛見長史的身上數道傷口,大為震動,「長史大人真漢子也!」
國相道:「若不是將軍及時來救,審正南早已化作齏粉。」
說著無心,聽者有意,姜盛問道:「不知長史大名?」
「下官審配,字正南,見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