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赴任樂安
二十口大鍋熱氣騰騰,一匾一匾的餃子投入了鍋中,幾百人看著餃子下鍋,都瞪大了眼睛等著吃。
伙夫們也準備了鹹菜等物,眾人每人兩個碗,一個碗盛了鹹菜,另一個碗等著盛餃子。
看到大家排著隊領飯的場面,姜盛回憶起穿越前在部隊的日子來,那時候用的是鋁製餐盤,想到餐盤,姜盛回過神來。
姜盛令人去取文房四寶來,然後在紙上畫出了後世餐盤的圖樣。
「主公真是高明啊,這麼一個個小格子可以把飯菜分開盛放,既能吃到多種菜品,又不會混雜口味,真是太好了。」楊鳳贊道。
「令制陶的師父儘快燒制,今後大家就可以好好享用美食了。」姜盛道。
姜盛和眾位兵卒一起,分吃了熱氣騰騰的餃子,這讓兵卒們很是感動,有這樣愛護士兵的主公,誰還能有二心?
幾天後,數百個陶制餐盤被送到了山上,就餐時每人一個餐盤,分盛了鹹菜、炒菜、調料等物,也算是具有後世軍隊影子的首個實物了。
眼瞅著正月即將過去,松鶴樓的餃子宴依然生意火爆,姜盛決定讓于禁長期留守,負責收集雒陽的情報,而他也該赴任樂安郡了,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會是這樣一副光景。
常山小聚之後,姜盛讓周倉帶隊留守常山,趙云為副,而令楊鳳和夏侯蘭帶一百親兵隨他去樂安,楊鳳精於軍事後勤,夏侯蘭善於法治管理,正是去樂安的最佳人選。
豫州陳縣的張郃得到姜盛的指令后,拆毀了陳縣訓練營地,然後借支援青州剿賊行動的理由,大搖大擺地向青州而去,進入樂安地界后開始晝伏夜出,避人耳目,防止被人發現姜盛私蓄武裝的事。
樂安郡的治所是臨濟縣(今sdgq縣縣城規模很小,城中人煙寥寥,本就沒有幾家店鋪,還都是關著門的,偶爾上街的百姓也是行色匆匆。
打前站的楊鳳進了臨濟縣城之後,試圖找一家酒樓吃住一晚,次日再去接受樂安郡的軍政事宜,但找遍全城也未見一家酒樓客棧,只得回報姜盛。
「無妨,那我們就在城外紮營,天亮后再去交接。」
是夜,姜盛一行百餘人就在城外紮下營帳過夜,早有伙夫布置了晚餐夜宵。
姜盛帶來的百人衛隊中有半數是跟隨姜盛參加過多次戰役的,警覺心較強,其他則是楊鳳帶上常山的義兵,但經過老兵們的訓練后也與正規軍無異。
早有衛兵密報姜盛,說在營帳周圍發現不少可疑人員。
「主公,要不我帶人過去搜查一番?」楊鳳道。
「不必,對方身份未名,我們不可輕舉妄動,表面上一切如常,暗哨增為雙崗,嚴密監視對方動向。」
楊鳳自去安排,用姜盛的話說,是獵物總會上鉤的。
這些衛兵都是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心理素質過硬,就算周圍有什麼風吹草動,也會泰然處之。
那些伏在暗處的不明人員看到營寨中並無異常,於是有人悄悄離開,過不多時,不遠處灌木叢中窸窸窣窣,看樣子是來了不少人。
姜盛令各處營帳熄了燈火,只留明處的少量哨兵。
半夜時分,只聽得一聲鑼響,數百人揮舞著朴刀向營帳殺來,那些哨兵不戰而逃,這數百賊寇徑直往姜盛所在的營帳衝去。
這時營帳前面突然出現了一排黑衣人,悄無聲息。
數百賊寇動作一滯,接著營寨周圍都亮起了火把,楊鳳大吼道:「殺!」揮舞鬼頭刀就殺將過來。
黑衣人身後的營帳中傳出了一聲低沉的口令:「殺!」接著黑衣人手揮短刀猛攻賊寇下盤,瞬間數十人小腿斷裂,躺在地上哀嚎。
外圍的楊鳳已經掩殺過來,數十名衛兵都穿著黑衣黑褲,他們趁燈火熄滅,賊寇注意力集中在營帳中的時候悄悄潛了出來,待得戰鬥打響,就從外往內殺來。
這些賊寇都不像姜盛衛兵一樣穿著鐵甲,都是粗布衣服,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頭上裹著黃巾,原來是黃巾殘部。
黃巾兵的刀砍在衛兵身上只是造成了疼痛,卻未傷及筋骨,而衛兵的刀卻是刀刀見血,數百賊寇被姜盛的百人衛兵殺死大半,余者都是重傷在地,失去了戰鬥能力。
姜盛令人點燃了數堆篝火,只見地上黃巾兵的屍體橫七豎八,卻不見一個衛兵的屍體,清點之後才知道無一傷亡,而黃巾兵陣亡二百五十三人,重傷一百七十餘人,彷彿主動跑到刀口上送死一般。
「你們是何處黃巾?首領是誰?」楊鳳審訊被活捉的黃巾兵。
這些黃巾兵拒不開口,惱羞成怒的楊鳳揮刀砍了十餘人,其餘黃巾兵看到眼前的人頭都嚇得瑟瑟發抖。
「說——你們的首領是誰?若是不說,下一個人頭就是你!」楊鳳把刀斜放在一名黃巾兵的脖子邊上。
「我——我說——我家渠帥叫做卞喜!」
「卞喜?」姜盛走了過來,「上次鄴城之戰放了他一條生路,沒想到又在此興風作浪!你去告訴卞喜,我姜盛是新任的樂安太守,要是不想死在樂安,就讓他消停點!」
「是是是!小的一定把大人的話告訴渠帥。」那黃巾兵沒想到姜盛會讓他回去,忙不迭地磕頭。
鄴城之戰時,于禁把卞喜的援軍殺得大敗,卞喜僥倖逃走,沒想到跑到樂安來了。
其他黃巾兵見這名黃巾兵真的自己離開了姜盛營地,都是大為懊悔,要是都說了,說不定就都沒事了。
「大人饒命啊!大人饒命啊!」這些人連忙跪地求饒。
「都閉嘴!」楊鳳提著刀在這些人面前走了一趟,把這些個黃巾兵嚇得面如土色。
「你們這些人不務正業,助紂為虐,按理該殺!但本太守剛剛上任,不想大開殺戒!今日且饒恕爾等,若是今後再作亂,殺無赦!」姜盛喝道。
「謝大人饒命!我們再也不敢了!」這些人磕頭如搗蒜,生怕姜盛反悔。繩索被解開后,都互相攙扶著離開了。
楊鳳不解,問道:「主公,為何要放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