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公子卿相> 第五十七章 城頭鐵鼓聲猶振(上)

第五十七章 城頭鐵鼓聲猶振(上)

  不過鑒於事情起因終究還是口舌之爭,而兩國所爭的說到底也就是個臉面問題,迴轉的餘地尚存,只是因為缺少和好的契機,誰都拉不下臉先鬆口。


  只是兩國一時都不鬆口倒也罷了,但牙也不能總咬著,被咬的疼,咬牙的也不舒服——若是不鬆口,那便得咬碎咽下去,等同於開戰:若是要鬆口,那麼要怎麼松,松到什麼程度,又都是問題。


  倘是當真只因此開戰,未免有失於大國風度,且戰事一起,民心民意必然有所動蕩,事情落到百姓口中極有可能要給永康帝孟驚羽印上個不賢不明,視人命為草芥的無道昏君的惡名。


  而倘是要鬆口,卻又必然還要同周國聯絡,只是來回傳信耗時太久,筆墨間亦恐表述不清,容易產生誤會——兩國一合計,便約定好讓楚國先釋放一名有地位的周國使臣返國,將此事詳細說與周國國主。


  有地位的周國使臣?


  孟驚羽將這句仔細又讀了兩邊,暗道周國這個如意算盤打的不錯——他們這是希望林世卿這個最重要的人能先回到周國,可是孟驚羽怎麼可能將已經到手上了的寶貝再次送還回去?


  最終被挑中的那名周使是使團中一名主和的文官,按照要求,的確是有些地位的,官銜階品都不低,只是返行前一日特被孟驚羽單獨召見了一次。


  據稱,孟驚羽當時見了這使臣腦袋好用,口齒也伶俐,心中很是滿意。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這名使臣即便是腦袋好用、口齒伶俐到真能吐出朵蓮花來,那也只能是錦上添的花。


  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放這人此去的意義更重於放還,而非口齒,哪怕他返周以後面見聖上時,將事情來由經過表達的不那麼清楚,甚至扭曲了都沒有那麼妨事。


  周國人不傻,這名使臣既然曾跟楚國國君單獨接觸過,那麼無論他說什麼,周國人都不會盡信。


  不過話又說回來,首先放人的這一舉動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其次——只要楚國肯放人,周國便可見楚國的誠意,兩國間只要留了這一線,楚國也不動林世卿的話,便還不到真正需要刀兵相見的時候。


  可惜,事不遂人願,不多時,從天而降的一個巨石就「咣當」一下將兩國間這最後的一線砸了個不見天日——那周使離京返國沒多長時間,周楚邊境便傳來了這名使臣在驛站中被殺的消息,非但如此,其隨行護送隊伍也無一活口。


  所有人都是被一劍斷喉,死得徹底又利落,沒有任何其他傷口,而案發現場也很整齊,甚至連打鬥的痕迹都沒有,更難找到其他線索。


  這下可好,無頭公案。


  然而,這案子說是無頭,卻也不是真的無頭——再仔細看看這些看似沒有線索的線索,便不難得出一個類似於「是隨行隊伍中人相熟的高手暴起殺人」這樣的一個結論。


  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被殺害的人根本沒有想過要掙扎反抗,從而讓敵人一擊致命的效果,而且,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出動的刺客也絕不止一人。


  所以,兇手是一個有能力調動起這樣一隊高手,又和使臣隊伍中的人熟悉的人——這名周使的這隊人馬中,人員組成並不複雜,無非周國的使臣,楚國的護衛。


  答案到底會是哪一方的人,除非兇手自己來承認,否則沒人能說清楚了——楚國覺得是周國乾的,周國覺得是楚國乾的,兩國都說對方是幕後黑手,自己才是受害者。


  無論答案是兩國中的哪一國,這件事都不再那麼好了結了——尤其是在周楚進一步交涉無果的情況下。


  就這樣,周楚邊境在平靜了二十餘年後,再一次清晰的散發出了硝煙的味道。


  七月初,周楚大軍各自列陣於兩國交界,在縱橫交錯的嫵媚青山的注視下,同樣縱橫交錯的軍帳聲勢浩大的鋪展開來,鼓聲擂擂,旌旗獵獵,敵營沙場面前,雙方盔甲的冷光交映出了一片無可辯駁的肅殺。


  初時兩國的口舌齟齬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矛盾漸次加深加重,及至此刻,終究避無可避,戰事一觸即發。


  不過,說到周楚之間那些引戰的口舌齟齬,便又不得不提起齊國——自周楚不和之事傳出來時,齊國朝堂上便涇渭分明的站出來了兩派,吵架吵得十分直白歡暢。


  所謂的什麼「文主和,武主戰」這時候根本不管用——許多文臣武將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誘惑面前前所未有的統一起來,而與這一大群統一起來的文武「漁翁」頡頏相對的,卻是新任齊主高遠晨和他手下一群為數不多的嫡系官員。


  自打高遠晨登上皇位,便沒有一日不在擔憂他北面的這三個大國,只要其中兩個聯合——尤其是周國和楚國——那麼夾縫中的齊國便很難保得住他們原本就喘得很艱難的最後一口氣。


  所以高遠晨當然希望餘下這周、楚、梁三國之間互相能有嫌隙生出,越大越好,最好彼此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


  如今他的願望看似已經達成了,可高遠晨卻覺得,即便周楚真的鬧僵了,也絕對不該是這種情況。


  高遠晨對於孟驚羽這個楚國新帝不怎麼了解——他們相識是在出使梁國求親時,不過那時孟驚羽表現的並不出彩,也不引人矚目,二人只是泛泛之交,說過兩句客套話而已。而他與其兄孟驚鵬結盟時,關於孟驚羽這位弟弟,孟驚鵬口中也從沒出來過什麼好話,說出來的評價總是難逃「見識短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不成氣候」幾句。


  而後,在他穩定了齊國朝局,倒出功夫來研究這位楚國新帝后,很輕易的便察覺到了孟驚羽成功奪回皇位的背後有林世卿的影子。而高遠晨知道這些了以後,便自然而然的更加認定了這位楚國新帝確如其兄長所言那般「草包且不成氣候」。


  高遠晨猜測,林世卿願意在楚國扶持孟驚羽上位,大抵也是因為這人沒有威脅,好控制的緣故。


  所以在從周楚關係產生裂痕到兩國全面開戰的整個過程中,他都沒怎麼懷疑過楚國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林世卿則不然,這位可算是他的故人了——林世卿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再清楚不過。


  林世卿生為將門之後,長於簪纓世家,現如今雖不過是弱冠之齡,卻無論是在官場還是戰場,都已然頗有名將大家之風,軍功卓著,政績斐然,行事殺伐果決,心思細膩縝密——無論是腦子還是膽子,這人都不缺。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竟然會讓自己的下屬在鄰國犯下這麼大的錯?便是屬下犯了錯,他竟也沒有及時拿出有效的處理方案緩和一二?便是反應不及,過後又怎會任憑自己身陷敵國而不自救?不自救也便罷了,迄今為止又怎會沒有任何動靜?


  這絕對不是林世卿能幹得出來的事情。


  然而,周楚開戰的誘惑太大了,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沒有人能輕易抵擋得住摻合一手的慾望——二十餘年前,周楚開戰時,齊國守成派佔了上風,朝會上七吵八嚷的結果是作壁上觀,於是沒能借上彼時「漁翁」的東風。


  但是二十年過去了,齊國朝堂的氣象早就經過了幾遭風雲變換,到了今天,能安然立在朝堂上仍然留著腦袋喘氣的穩妥的老朝臣都是穩妥得過了頭的,但凡開口,那便永遠都是「你好他也好,這好那也好」的渾水話,十分會做人。


  而隨著齊主高遠晨登上大位,一道雞犬升天的卻大都是與他同一輩或是年齡相差不大的新人,這些新人常懷一腔熱血,做起事情來往往都是風風火火的,效率奇高,因為抱得都是振奮山河,銳意進取的心思——心思是好的,也沒做錯,初生牛犢不畏虎,勇氣也是可嘉的,但在這種國家大事的抉擇上,卻並不是一腔熱血就可以解決的。


  他手下培養出來的這群嫡系官員忠君愛國,其中不乏才智高者,但無論怎麼誇,怎麼好,都逃脫不了尚且稚嫩的眼光局限下那窠臼大點的地方——基於他對林世卿近乎於草木皆兵的防備心理,他不知灌了多少壺茶,才強行說服了這群年輕的官員暫時站在自己這一邊。


  但是這種空架子似的支持根本不可能長久,高遠晨也很清楚,他只是沒有想到那麼快——


  七月中,陣前,楚國為振奮大軍士氣,楚帝下令斬周使三十七人。


  而這三十七個人中的最後一個,便是構成高遠晨手下那個的空架子似的支持的主幹——林世卿。


  林世卿已死的消息飛速傳開,很快便由此吹響了周楚第一戰的號角,順便也吹響了一直掩藏在周國朝堂爭吵下的號角。


  高遠晨便是現在覺得再不對,也實在再拿不出來什麼有力的理由來阻止滿朝文武請兵出征的諫言了——就這麼一個月的工夫,穩穩站在主戰派陣營里的御史們,以「柔媚附於君,阻興國之業」為由,彈劾他授意下反對出兵的一眾大小官員,已經在殿上撞了不下八回柱子了,光是沒攔住的,就有兩個撞出來長假的,一個直接撞得去見了列祖列宗的,另外那幾個被攔住的御史,眼珠子到現在都是紅的,上朝下朝無論看誰都跟看仇人一樣。


  更何況,他派過去的探子回稟說,周使公開被斬,許多人都看到了林世卿人頭落地,這應該做不得假。


  於是,齊國內朝這場對峙最終以主戰派勝利、高遠晨妥協結尾,暫時性的畫了一個句號。而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不得不上下一心的齊國緊鑼密鼓的又在北境悄然開始了一個新的段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