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教育不能窮,孩子應該苦
正如同祁正明說的,自己家的娃娃不會在村小學上學了,但是,老祁家那麽多娃娃還要上學,村子裏的娃娃還要上學。造福鄉裏,還有比捐資助學更值得做的事嗎?
他現在有這個能力來做這事,並且把這事做好,做圓滿。錢,賺來幹什麽,不就是賺來花的嗎?花錢也要花的有意義,花在刀刃上。目前,祁官營小學的事情就是最急的事,他決定幫助村子裏把這件事情解決了,為村子裏那些娃娃提供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打造一所環境優美,硬件設施齊全的校園。
從小的層麵,他自己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偉人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祁景燾從他三姑祁翠萍,他自己還有祁琳的求學經曆總結,他認為“教育不能窮,孩子應該苦”。
《三字經》裏對教育之道總結的非常精辟:“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一個人的發展投資收益比最大的是教育,一個人身體的成長,投資收益比最大的是幼年。
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時候,及時為村子裏的娃娃打造一所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校園環境。有這個校園環境,如同在村子裏栽下梧桐樹,還怕引不來金鳳凰?有了這麽好一所學校,必然能留住那些在職教師的心,甚至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前來任教,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進而,就近為村子裏的娃娃們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接受教育的平台,使得村子裏的娃娃們能夠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多成才,出人才。
所以,他認為“教育不能窮”。說到教育,首先要了解什麽是教育?“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按照這個邏輯來理解,要搞教育,必須先有人來教。誰來教?沒有教師,還搞什麽教育。教師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他們也有七情六欲,他們也需要好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窮苦的教育環境留不住優秀的教師隊伍,也整合不出完整的優秀教師團隊。沒有優秀完整的教師隊伍,怎麽能從根本上搞好教育?
教育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祁官營這麽大一個村子,依靠個別安貧樂道,有良心的優秀教師,如同尹老師那樣令人尊敬的教師,能培養出多少優秀的學生?如果有能力,有條件了,為什麽非得要令這些令人尊敬的老師安貧樂道呢?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教學環境,讓他們甘之如飴,安安心心的教書育人,豈不更能發揮他們的才華和激情?
其他地方無法比較,滇中地區,同樣是小學,為什麽州城的一小、二小的教學質量遠遠高於其他小學,升學率哪麽高,大批小學生能擇優考進一中,三中?
無他,那幾所小學地處州城,是滇中市府所在地,整個地區教育資源傾斜以此。從而造就出那麽幾所小學,校園環境條件好,師資待遇搞,師資力量強,優秀教師雲集占主要成分。不是那些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智商更高,更聰明,而是他們享受著一個地區最豐厚的教育資源,他們生存在一個地區最好的教育環境之中,從小就被熏陶,被造就的結果。
祁景燾自己也非常明白,祁官營小學即使校園環境打造的再好,也不可能有人家滇中市一小,二小那麽優越的師資力量條件的。那不是個人能力可以彌補的。
除非,他下決心把祁官營小學打造成純粹的私營學校,花巨額資金引進,並組建高質量的教師團隊,用金錢打造一所超級貴族小學,這樣才可能盡量拉平城鄉差別,人為營造出一方教育熱土。
這個,暫時就沒必要去考慮了,過猶不及。沒這個必要。如果給予一個孩子過高的,不屬於他們家庭條件能支撐的超高規格待遇。那樣做,過於脫離他們自身是實際環境。學校生活與家庭條件之間的巨大逆差,隻會造成成長期孩子的心理失衡,令那些孩子對他們的父母產生不切實際的要求。
在他看來“孩子應該苦”非常有道理。當然了,此“苦”非彼“苦”。小孩子從小吃點苦,受點累怎麽了?難道孩子就不能與他們自己的父母同甘共苦,就不能夠早識人間冷暖?想要培育英才,必先苦其心智。
孩子應該苦,不能總讓孩子生活的家長創造的童話世界裏麵,讓他從懂事就生活在現實的生活中,麵對世間疾苦有什麽不好?一個生活在現實當中的孩子,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否則失去了教育的本質和意義了。
祁景燾現在有能力幫助村子裏,他打造出舒適的教育環境。一方麵,是為了留住優秀的教師資源;另一方麵,是為村子裏的還在創造一個優美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硬件條件上盡可能向城市還在靠攏。
但是,絕對不是不讓村子裏這些娃娃吃苦,他打造那麽多體育設施幹嘛?就是要讓那些上小學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吃苦的。
現在計劃生育了,孩子少了,精貴了。生活條件也比以前相對較好了,家長對孩子關懷備至,百般遷就,不想讓孩子再吃自己曾經吃過的苦。這種情況不是城市的特權,農村人溺愛起孩子來不比城市差,甚至更過分,更脫離實際。
人家那些生後在城市的學生,大多數接觸不到父母的具體工作,父母的工作也不是他們可以幫助、替代完成的。他們有那個環境和時間去玩樂,去享受自己的課外時光。回到家裏能夠生活自理,能夠適當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能給父母端茶倒水就已經可以了。
農村娃呢,他們自己就生活在他們自己父母生產勞作的地方,他們能夠隨時隨地看到他們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勞作、如何辛苦。農村裏麵的農活也不都是什麽重體力活,不是孩子無法完成的技術活。農村裏的許多農活,上到百歲老人,下到三歲孩子,隻要能動的人都能幹。他們憑什麽不跟著他們自己父母,祖父母一起勞作?從小幫助家裏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農活和家務活。
父母心痛他們,愛護他們,不願意讓他們受苦是一回事。但是,他們不能認為理所當然,學習玩耍之餘,主動幫父母幹些農活又怎麽了?憑什麽一個農家子弟就下不得田地,幹不得農活,粘不得泥巴?
祁景燾有他自己的理由和現實案例,他三姑祁翠萍,他自己,他妹妹祁琳。他們三個會到農村家裏什麽農活不能幹,什麽農活不會幹?
他那些高中大學的同學,農村出身的多的是,那些同學回家不幫父母幹農活的也沒有。他們回家幫父母做事其實並不需要完全和父母一樣全力以赴,都是幫父母做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也不是非得要他們去幫忙,而是看他們自己有沒有那份心願,願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同甘共苦。這種環境裏培育出來的農村學生往往都是英才,他們未來的成績更高。
那些從小被父母溺愛,生活的童話世界的孩子祁景燾見過。城市裏那些孩子先不去說,農村裏那些從小被父母溺愛,而他們的父母能力有限,脫離他們那個小家庭環境出來,誰當你是個寶?那些娃娃能成才的就沒幾個,文不成,武不就,最後大多成什麽樣子了?這種例子祁官營就有不少,有幾個還是他的小學同學,祁景燾更本就不需要去其他地方找案例。
他既然準備花大價錢打造校園,就有自己的教育思路,要不然,他那些錢白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