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戰爭世界> 第十四章 悔之不晚

第十四章 悔之不晚

  這方面的線索與證據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去年,在趙耀國參加的最後一次政府工作總結報告中就明確提到,華夏將在未來二十年之內,逐步建立以新型核能為主的能源體系,相關的基礎建設工作將分為三個階段,在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逐一實現。半個月後,新任國家元首在主持召開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了新型核能的意義,要求各個部委密切合作推進「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確保各個項目能按時完成。接下來,在新年度財政預算當中,華夏當局為「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的專項撥款達到二點五萬億,佔到中央財政預算的百分之十,跟國防預算持平,僅次於社會福利保障上的投入。


  二點五萬億華元,是個什麼概念?

  當時,華元與綠幣的匯率為六點二,二點五萬億華元相當於四千億綠幣,而花旗聯邦當局同一年度在可控聚變領域的總投入還不到兩千億綠幣,其中還包括一千億科研經費。如果按照購買力計算,華夏投入的這二點五萬億華元相當於八千億綠幣。更何況,這裡面並沒包含科研費用。


  可以說,單純在投入上,華夏就相當於花旗的十倍。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能說明問題。


  三個月之後,華夏當局批准了兩家國營能源巨頭,即華油與華化的融資計劃,通過政府擔保的方式,為兩家能源企業從銀行獲得了超過八萬億華元的貸款,讓它們能在十年之內完成對現有加油站的改造工作,並且新建三千家汽車充電站。在這些項目完成之後,華夏國內的汽車充電站將超過兩萬座,快速充電樁超過一百萬,基本上實現全國無縫覆蓋,滿足「電動交通戰略規劃」提出的最低需求。


  得到大力發展的還有電池產業。


  早在趙耀國時代,華夏國營的「大華能源」就率先在電池領域發力,計劃在十年之內新建五家電池工廠,達到年產鋰電池十億千瓦時的規模,實現在車用鋰電池市場達到百分之三十佔有率的目標。只不過,這還是個「小目標」。在大華能源去年提交的十五年規劃中,把鋰電池的產能目標提高到三十億千瓦時。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達到三十億千瓦時,而且全部用在電動汽車上,市場佔有率依然是百分之三十,那麼十五年後,華夏的電動汽車產量將突破二千五百萬輛。從那個時候算起,華夏將在二十年內淘汰所有燃油汽車!

  其實,華夏當局一直在鼓勵汽車生產商向電動汽車領域轉型。


  到目前為止,華夏當局已經發放了二十二張新能源汽車的生產牌照,準確的說是生產資格證,有二十二家企業獲得了在華夏生產、推廣與銷售電動汽車的資格,而且其中的十九家是華夏本土企業,只有三家合資企業。因為華夏當局已經停止發放牌照,所以按華夏的法律與行政法規,那些沒有獲得牌照的企業今後無法進入華夏市場,也就不可能從這個即將誕生的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上獲得半點好處。很明顯,華夏當局不再發放牌照就是在保護本土企業。


  在相關的技術上,華夏也已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仍然拿至關重要的電池來說,雖然至今沒有人研製出性能更好的電池,但是華夏的一家民營企業已經開發出一萬安低壓快充技術,理論上能在十分鐘內為一輛續航歷程達到五百千米的純電動汽車充滿,而兩萬安低壓快充技術已經在開發當中,更強大的四萬安低壓快充技術受到高度重視。


  顯然,在暫時無法大幅度提高電池性能的情況下,快速充電技術是電動汽車得到推廣普及的關鍵。只是從充電時間上看,如果能夠在五分鐘內為一輛續航距離達到一千千米的電動汽車充滿,那麼電動汽車在使用的方便性上就能跟燃油汽車媲美,甚至更加突出,也就更容易獲得消費者接受。


  從現階段來看,華夏當局的重點工作就是加大電動汽車的產業發展力度。


  其實,這完全可以理解。


  一直以來,交通對石油的依賴度最高。拿華夏來說,每年消費的十四億噸石油中,超過一半用在了交通運輸上。包括各種貨運車輛在內,華夏每年由車輛消耗的燃油摺合近六億噸原油。如果車輛不再使用燃油,而是靠電能驅動,那麼華夏還需要進口石油嗎?雖然石油在很多領域依然不可取代,比如化工,但是華夏本國也有油田,而本國生產的原油足夠滿足化工等行業的需求了。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推廣與普及電動交通工具,特別是電動汽車,華夏今後不再需要進口石油。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這等於擺脫了進口能源造成的束縛。


  當然,關鍵不是製造多少電動汽車,也不是生產多少鋰電池,而是電,準確說是電從哪裡來?

  要知道,早在本世紀處,華夏就在電動汽車領域加大了投入,也誕生了很多實力雄厚的企業。比如華夏的dyb公司就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只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也就是電動巴士為主,所以沒有花旗的特斯拉出名。此外,dyb還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鋰電池供應商之一。


  只不過,在趙耀國之前,華夏一直沒有在國家電網、汽車充電站等能夠加快電動汽車普及度的基礎設施上做太大的投資。也正是受到基礎設施匱乏限制,電動汽車在華夏的普及度極低。


  為什麼?

  很簡單,沒有電!

  可以說,這是一個很殘酷,卻又很現實的問題。


  清潔能源就那麼幾種,除了核能之外,太陽能、風能與水能都是有限的,而且受到地理與氣候限制。如果大肆建造火電站,經濟上根本不划算。煤電站的污染極為嚴重,即便價格低廉也不能無限制的發展。燒油與燒氣來發電,顯然存在成本問題,除了花旗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這麼做。說得更直接點,用石油發出來的電驅動電動汽車,在效率上肯定比不上燃油汽車。


  只有獲得了充足、環保與廉價的電能,才有可能普及電動汽車。


  華夏當局在電動汽車產業上投入大量資源,還同步推動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甚至在相關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科研經費,鼓勵民間資本進軍該領域,不就正好說明華夏當局有把握獲得充足、環保與廉價的電能嗎?


  很明顯,唯一能實現這三個要點,即充足、環保與廉價的,就只有商用聚變核電站。


  只不過,聚變核能取代其他所有能源,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實,在華夏當局提出的「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到,將用二十年時間來實現所有目標,而且只是前期的基礎建設就需要三個五年規劃,即十五年才能完成,然後還需要五年時間進行調整。


  顯然,這正好說明了華夏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石油,並且擴大戰略儲備的規模,以及跟眾多的產油國搞好關係。


  華夏需要二十年的穩定期,需要確保在這二十年之內不會受到嚴重威脅。


  只有國際局勢足夠穩定,華夏才能穩步推進本國的基礎建設工作,也才能夠確保本國的經濟能夠穩健前行。


  更何況,就算可控聚變核能得到了廣泛應用,石油也不會被徹底淘汰。不止是化工需要石油,在很多領域同樣需要石油。別的不說,至少短期內看不到用電動飛行器取代現有飛行器的可能性,因此在航空與航天領域,石油依然有很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從長遠看,華夏依然需要進口石油。


  總而言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華夏離可控聚變實現商業應用只差了一步。


  這一步,也許能在幾年內跨出,也許要用幾十年,但是不管要用多久,華夏肯定會邁出這一步。


  在搞清楚了這些之後,特魯尼很是後悔。


  如果早一點知道的話,那麼一年多前,他就不會放棄那個已經到手的機會。


  只不過,現在還不晚。


  華夏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能源戰略轉型,而在這二十年內,華夏未必能夠獲得一個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


  當然,特魯尼仇視的不是可控聚變技術。


  做為一名精明的商人,特魯尼非常清楚可控聚變技術的商業價值,更清楚對人類文明產生的影響。


  特魯尼仇視的是華夏,準確的說是在花旗之前掌握可控聚變技術的華夏。


  華夏只需要二十年就能用聚變核能取代現在的化石能源,而花旗至少需要二十五年,還是最樂觀的估計。保守一點的話,也許要三十年。也就是說,花旗與華夏有十年的差距。對特魯尼來說,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爭取到十年時間,或者說如何才能讓華夏的前進步伐慢下來?


  擺在特魯尼面前的選擇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多餘的選擇。


  只要堅持在可控聚變領域全速前進,華夏就能以不變應萬變,讓花旗在經濟與技術領域採取的遏制、圍剿與封堵戰略全都變成空談。


  唯一能夠拖住華夏前進步伐的只有戰爭,而且必須是一場讓華夏捲入其中的戰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