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零章 從軍路上(八)
自從那天晚上的比試之後,李彥得到了極大的尊重,這是一個尊重強者的世界,只要你有強大的武力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
他的十個部下沒有在給他惹什麼麻煩,相反,對他說的話,做到了言聽計從。他們對李彥教的那個被冠以為什麼「軍姿」的站立,也是從未有過的認真,不說其它的什麼技能,就是從外表看來,他們已經較以前有了明顯的區別,更是和其他人有了根本的區別,這是讓他們驕傲的一件事情,因為他們漸漸的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覺。
在曹參的倡導之下,李彥的那個睡覺時疊放衣袍的方法得到了推廣,之後果然有了明顯的改變,早上起床集合時,不但快了許多,而且也再沒有穿錯衣袍的事情發生。
他的那個「軍姿」一直沒有得到推廣,雖然他的那幾個部下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但他不敢輕易改變訓練方法,因為秦軍有一整套的訓練基本方法,他不敢自作主張的改變,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方法更好。
野山和陽天成了他的跟班,有事沒事的就纏著他學習武技,他也沒有藏私,有時間就教他們幾招,所以他們的進步很大,幾天下來,他們就不再是剛和李彥比試時的那種莽漢了。
按說,他們是蛟英的屬下,不應該整日和李彥混在一起,可是,蛟英作為縣兵,護送他們到達目的地之後,他是還要回到沛縣的,所以他也樂的清凈,也可以結一份善緣,就有他們去了,只當沒有看到。
聽說這一次的徵兵是為了北伐,匈奴人乘著秦統一六國的戰亂時期,無暇北顧,佔領了河南地以及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區,他們現在準備收回了,所以有了這次徵兵。
李彥是一個歷史盲,他不知道秦朝北伐是那一年,但他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蒙恬帶領著去的,並立下了赫赫戰功,還順便修了長城,不過他最終卻死在了那裡。
現在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什麼時候真正的如何匈奴人對戰,像他們這些人還從來沒有得到過基本的訓練,如果一來就被送上戰場,那麼只能是炮灰,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死亡。
不過以秦朝往年的經驗來看,戰前的準備至少需要三年,如果他們還有三年的準備時間,那麼還有的玩,悲摧的是他們將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回去,至少三五年內回不去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秦皇嬴政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對南方的戰略基本上已經結束了,現在他又開始為北方布局,無論是為了開疆擴土,還是為了邊疆的安寧,這都是一個必要的戰略部署。
對於現階段的戰略形勢,李彥能夠如此瞭然於胸,他不得不感謝他剛來到這個世界時的兩個老師,那就是李牧和蔚繚,現在他們在哪裡?他有些懷念這兩個老師。
他有些痛恨起自己來,他痛恨自己沒有好好了解一下這個時期的歷史,他竟然在剛認識呂雉時,沒有想起來她是誰,他只知道劉邦、項羽、張良、蕭何、樊噲這樣幾個人,其它的人卻是不知道了,說不定自己身邊的曹參就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可是自己卻是絲毫的不知道,還有以前認識的那個張蒼。
他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人。
現在也只能把眼下的事情做好,把自己做好。
…………
在他們出發后的第十六天,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雪,雪下的很大,雖然沒有「燕山雪花大如席」那麼恐怖,但也確實可以稱的上是鵝毛大雪了。
秦軍對這次的徵兵有著明確的日期,如果行軍誤了期限將是一種很嚴重的罪行。
行軍誤了期限在秦軍律法中叫做失期。不管是故意逗留還是無意遲到,只要作戰部隊未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貽誤了戰機,就屬於違犯軍令,構成失期罪。秦法規定:「失期,法皆斬。」《秦律雜抄》有「敦(屯)表律」:「軍新論攻城,城陷,尚有棲(遲)未到戰所,告日戰圍以折亡,叚(假)者,耐;敦(屯)長,什伍智(知)弗告,貲一甲;伍二甲。」如果有城陷尚未到達戰場又謊稱戰死者,要處以耐刑,知情者罰一甲,同伍者罰二甲。失期罪屬於沒有遵守作戰命令、及時進入戰鬥崗位的犯罪,秦律根據情節輕重,對失期罪處以從死刑到耐刑不等的刑罰。
雖然他們還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哪怕是最基本的訓練,自從他們的名字寫在應徵入伍的名冊上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是屬於作戰部隊了,所以如果他們不能按期到達指定地點,秦律根據情節輕重,對失期罪處以從死刑到耐刑不等的刑罰。
不管是耐刑還是其它的什麼刑,都不是他們願意去承受的,哪怕耐刑只是強制剃除鬢毛鬍鬚而保留頭髮,是一種較輕的刑法,他們也不願意去承受,因為身體髮膚源於父母,那是一種不孝,所以他們不能夠失期。
雪越下越大,可是他們卻必須繼續行路,有的人因為天氣寒冷又沒有足夠的衣物禦寒已經病倒了。
生病的人依然跟著一起行軍,雖然大家都是同鄉,生病的人都有人照顧,但也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行軍速度。
可是同為沛縣人,曹參也不忍心把他們丟下,再說了,如果少了一人,他也會受到連坐。
所以整體的行軍速度不得不慢了下來。
李彥以前在部隊的時候也學過一些利用一些簡單的草藥治療常見感冒的方法,可是現在天寒地凍,又能去哪裡找來草藥?
他只能找來一些生薑,然後煮成水讓大家來喝。
我國自古就種植生薑,如湖北江陵縣出土的戰國墓中有姜,孔子有「不撤姜食」的記載,意思是在孔子時代姜就常供食用了。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有「千畦姜韭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述,意思是某人如種一千畦姜,他就可以相當於一個具有千戶農民為他交租的侯爵,這不僅說明我國種姜歷史悠久,而且說明種姜有很高的經濟效益,遠在兩千年以前,生薑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