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遼西雙城(四)
這天一早,柳城內許多地方都張貼了官府告示,每一處告示下都有一個漢人和一個契丹人,他們會輪流用漢話和契丹話大聲念誦早已背熟的文告內容。
漢話和契丹話基本上算是如今關外的主流用語了,無論身屬哪個民族,多少都能聽懂一些。漢人先說一遍,然後契丹人又說一遍,反反覆復大聲念誦,惹來街坊中四鄰和路人的圍觀。自柳城被前營佔據之後,這座城市頭一次顯得那麼熱鬧。
文告的內容很長,其實說的就是一件事情:平州軍前營徵兵。之所以顯得很長,主要在於介紹從軍入伍的好處。按照文告所示,一旦考驗合格,成為前營士兵之後,將享受如下待遇:
一次性發放安家費三貫;
一日三餐管飽,天天見肉;
一年發放兩身衣服、兩雙皮靴;
月餉一貫,立功升遷后月餉隨職級翻倍;
從軍者無須自備兵刃,兵刃由前營發放;
……
除以上列明的待遇外,文告中還專門舉例,尤其是以平州軍前營甲都左隊第五伙伍長羅源安為例,一一說明他從軍半年之後的收入情況。可憐的羅源安便在這種情形下被剝奪了個人**權,恐怕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財產公示文告了。
這份公告非常具有誘惑力,許多人忍不住上前詢問,主要集中在身份問題之上,即什麼人能夠從軍,比如契丹人可以嗎?奚人可以嗎?室韋人可以嗎?
對這個問題,負責講解文告內容的漢人和契丹人分別以兩種語言進行了解答。無論什麼身份,什麼族群,只要願意加入平州軍,願意為平州軍作戰,都可以前往應募。對於人們的疑問,他們進一步詳細答覆,在答覆中重點強調平州軍的唐軍身份,宣傳大唐威加四海的影響,強調大唐是天下共主,無論漢人、契丹人、奚人、室韋人還是靺鞨人,都是大唐的一份子。大家生於大唐、長於大唐、保護大唐、捍衛大唐,凡是與大唐作對,企圖分裂天下者,妄圖殘害大唐子民者,都是唐軍的打擊對象。
這樣的解釋和理念,其形成的最初原因,是為了擴大兵員的來源基礎,鞏固平州軍前營在柳城乃至營州的地位。營州畢竟先後被關外各族佔據了許多年,人群的分佈雖然仍是漢人居多,但各族包括雜胡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比例。在馮道的丁口清點中,柳城的漢人約佔五成多,其他各族佔了四成多,若是單純以漢人為徵兵來源,不僅對地方民政的治理不利,而且直接影響到徵兵數額。
為此,打出大唐的旗號便成為了李誠中和馮道的變通政策。大唐雖然已經山河殘破,但數百年的底蘊仍在,在關外胡人的心中仍舊佔據著大義名分。這個理念的提出不僅解決了兵員問題,還解決了作戰對象問題,更解決了為什麼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
在這個理念的背後,就連李誠中和馮道都沒有意識到的是,其中潛藏著一層更為深刻的含義,即近、現代國家理念的雛形。
古代國家即為神權性質的國家,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軍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神權的代表——天子而戰。而近現代國家則是國民的國家,國家屬於國民,軍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民眾。
在李誠中和馮道提出來的這項徵兵政策中,雖然初衷是為了擴大兵源,但效果上卻給各族丁口全部打上了「大唐子民」的標籤,保護「大唐子民」不受殘害,成為了平州軍——目前代表著唐軍的作戰目的。…,
這項政策是相當霸道的,它的霸道在於:無論你承認與否,我們都將你認同為「大唐子民」。但其雖然霸道,在這個時代又是合乎情理且有憑有據的。因為不管是哪個部族,都接受過大唐天子的冊封,就連契丹人,別看你現在不停騷擾和劫掠邊關,五十多年前,你們的部落聯盟可汗屈戍就接受了大唐「雲麾將軍」的冊封。
不承認么?那好,請把當年賜給你們的「奉國契丹之印」還回來,缺少了這件信物,看你們下次柴冊大會之時,怎麼推選新的聯盟可汗!
在這項政策和理念的解釋之下,只需對新兵稍加教育,好,其實是「洗腦」,在解決了兵源的同時,就可以從思想上解決作戰動機的問題:你是契丹人?好,其實按照現在的稱呼,你是大唐子民。對面的敵人也是契丹人?你們不能同族殘殺?好,其實你的看法完全錯誤。對面也是大唐子民,但是他們想要分裂大唐,他們還想騎到大唐其他子民的頭上作威作福。這樣的人是咱們大唐子民中的敗類和禍害,他們不好好勞動和生產,不好好過日子,成天就想搶咱們的東西,對於這樣的壞分子,你們能忍受嗎?不能?那就拿起刀槍和他們干!
要不說理論是實踐的巨大支撐和推動力呢?在文告解說者的口沫橫飛中,經過初步思想啟蒙的聽眾們終於明白了如今佔據柳城的是什麼樣的軍隊,於是聽者呼嘯而去,應募者雲集,其中不乏心懷天下希望拯救蒼生的熱血男兒,更多的人則渴望得到文告中描繪的那塊大餅——從軍后的巨大利益。
禁閉了許多天的柳城南門終於開啟,人們來到南門外的臨時大營處報名應募。經過一些簡單的測試后,許多人如願以償被平州軍錄取,拿到了第一筆安家費,還有些人則沮喪的回到自己家中,開始匆忙練習起諸如舉石鎖、慢跑等考驗科目。徵兵將進行七日,一切還來得及。
高明博來自燕郡,他是地地道道的靺鞨人,更是渤海國大門閥高氏子弟。渤海國慕唐風,一切文化均因循唐制,高明博生下來就接受了大唐式的正規教育,也同樣對大唐中原文化充滿了崇敬之情。但和許多悲慘凄涼的故事一樣,高明博屬於高氏旁支,且還是庶出,因此自打成年之後便被家族發配至燕郡,照看一家綢衣店鋪。
這對高明博的內心造成了重大打擊,他自幼便幻想著一身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如今成了行商,夢想便算就此夭折。
其後燕郡被契丹人佔領,高明博仗著腦子機靈,避過了契丹人的屠城,然後在燕郡城外的鄉村間飄蕩了兩個多月,有一頓沒一頓的過著顛沛乞討的生活。如果歷史的印跡沒有發生改變,高明博也許就此了卻殘生,或者餓死,或者被亂兵殺死。
但李誠中的翅膀扇過了遼西,扇起來的微風也吹到了高明博的身上。高明博聽說柳城被唐軍攻佔了,心慕大唐的他便一路向著柳城而來,也恰好看到了城南大營的徵兵場景。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孱弱書生,高明博接受的是正規大唐式教育,不僅讀書識字,而且能騎擅射。
這個時代也不是後世的大宋或大明,當兵仍是受人尊敬的行業,於是高明博參加了應募。…,
仗著手頭上有兩下子,高明博成功通過了考驗,但因為兩個月的食不果腹,他的成績並不理想,只能算勉強通過,於是在徵募軍官的揮手示意下,他來到造冊處。
「姓名?」
「敝姓高,名明博,字仲卿。」
「嗯?似乎念過書?」
「是,念過十年私塾。」
「家中何處?尚有何人?」
「家住燕郡,老父母俱在。」高明博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隱瞞了一個重要信息,他的父母和家人雖然健在,卻居於渤海國西京鴨綠府。之所以有所隱瞞,是他對自己靺鞨人身份的不自信,他害怕大唐因為自己的身份而產生歧視。他應募之前沒有進城,也進不了城,是以沒看到徵募告示,他害怕唐軍不讓自己從軍。
好在那軍官壓根兒不問他的部族身份問題,登記完畢之後,便揮手讓他到軍需處領取安置費去了。臨走時那軍官還叮囑他一句:「你這樣念過書的,將來可能還有別的用處,先參加完新兵訓練,到時候再找你。」
於是高明博如願以償加入了唐軍——平州軍,成為了一名新兵。
短短三天,南門大營外臨時搭建的軍營皮帳便住滿了新兵,張老匠不得不在百忙中從自己弟子里再次挑選了幾個,前去主持軍營的擴建。等到第七天錄取期限結束,仍然有許多柳城外的各族青壯前來應募,最遠的甚至來自燕郡。於是應募期不得不再次延長了三日。
十天中,平州軍前營共計徵募新兵一千五百人,這已經是精中選精了,若是敞開來收,恐怕五千人都能收齊。
徵募新兵之初,李誠中的計劃只是五百人,因為他目前只是前營指揮使,麾下編製就是五百人。但應募者太多,其中有很多素質較好的青壯,平白放過大是可惜。李誠中便乾脆多收了一些,反正他和周知裕關係「老鐵了」,如今又佔了半個營州,多收一些也說得過去。
有了白狼山訓練的成熟經驗,這批新兵的整訓就讓李誠中省了不少心。他成立了以都頭姜苗為總教官、解里為副總教官,以五十名前營士兵為訓練教官的教導隊,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
訓練的計劃相比白狼山而言,更加規範、更加有序。第一項是文化課程,三天之內熟讀《前營士兵通行條令》,五日之內必須掌握,五天之後會有考核,新兵在教官的提問下必須一一回答正確。於是,柳城軍營中開始了一片片整齊的念誦聲。
新兵徵募結束的時候,李誠中稍微鬆了口氣,雖然接下來工作還有很多,但有了這批新兵在手,無論幹什麼,心裡都有了些底氣。於是他將目光專向前營的士兵編製問題。怎麼整合前營的士兵,怎麼配置軍官,哪些軍官需要晉級,哪些士兵需要提拔,這些問題都是很頭疼的。
就在李誠中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王大郎從平州回來了,隨同而來的還有一封周知裕的信。信中對李誠中不吝誇獎,這些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卻沒有談及怎麼酬功的問題,只是要求他務必儘快回一趟平州。
李誠中苦著臉道:「如今柳城一切都還沒有完全安定,實在是走不開啊。」
王大郎顯得有些神秘,看了看左右無人,小聲道:「宣節還是去一趟的好,某聽兵馬使的意思,似乎要帶宣節回幽州。」
李誠中一愣:「回幽州作甚?」
王大郎道:「應當是面見大帥。此番節度府下了召集令,各州軍將都必須趕回幽州軍議。兵馬使似乎想通過咱們這次的大勝,順帶向大帥要點好處,事涉整個平州軍,大伙兒都在平州翹首以盼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