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天星天擇> 35倉惶的自救

35倉惶的自救

  承遠心想:「未時已至,那麼距離酉時末收卷當然就只剩將近三個時辰了,無論如何必須得動筆了。」


  他回憶了一下,忽然想起了台閣體這個事情。


  從大概明朝永樂時期開始,翰林院逐漸開始流行一種字體,這種字務求整潔和端正,橫平豎直,一筆一劃,要猛一眼看去就像印刷出來的一般。但又不是真正版刻印刷體的那種以宋體為基礎的字,而是工整的小楷。


  好比古典主義不光指音樂,還關係著文學、雕塑、繪畫等等,台閣體也並非單指書法,同時也是一種文學的創作風格。


  在承遠看來:雖然對於詩文的創作來說,台閣體因為過分歌功頌德和千篇一律而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太高的評價,但是對於書法來說,台閣體是一種具有功能性的事物,她不但是官僚系統認可的工作用書寫,而且是參加科場考試的必備之技能,不得不說對整個明清六百年的歷史做出了至偉的貢獻。


  「本人成奎遠,二十三歲,能否將大明朝的台閣體仿得象模象樣呢?」


  他的腦中又閃回了當初鄧州的往事,想起曹正見到自己練筆時的稱讚:「這行與子逝兮的幾個字,寫得還算工整啊。」


  曹正的性格何等苛刻?既然他說「還算工整」,那估計自己的字就真的算工整了,至少在五代十國末期這種時代,應當是這麼個意思。


  「曹正怕我的字太工整,太古板而招致王仁裕的反感,其實此時想來事情恐怕未必如此,」承遠心想,「從永樂到宣統……阿不,其實應該是一直到現在(此處所指當然是承遠出生的那個「現在」),歷史早已經證明所有老師都喜歡看一筆一劃的考卷,王仁裕是人,不是妖怪,當然也不例外,儘管文人們面子上為了裝b,會號稱自己只願看這個字體,那個字體。


  畢竟王仁裕喜歡看抄本,也同樣喜歡刻本。」


  承遠知道台閣要想好看,墨色要夠黑,於是他重新拿過已經發乾的墨盒,又開始磨墨。


  正巧科場門口進來了個一身純黑色的官員,這人年紀很輕,但職務卻似乎比場內其他監場之人身份高些,走到跟前時,承遠猜測這人沒準是個中書舍人。那年輕官員見所有人都在闈戰中冥思苦想亦或奮筆疾書,只有承遠在費力的磨墨,相當顯眼,於是走過幾步,又見他紙上一片雪白。


  那人索性站定了腳步,用一臉嘲笑的表情看著他。


  承遠被這個人的臉色搞得有些不忿,他心想:「你這小子那麼點年紀就坐上高位,還不是靠了搞裙帶關係?或是靠爸一族?」回想起曹正給他的詩文古樸有餘但精彩不足,索性想換個能一鳴驚人的,震一震眼前這傢伙。


  第一首應制詩是要詠春色的,還要有考生對於成敗的感悟,承遠毫不猶豫的下筆了:


  三月殘花落更開,

  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


  雖然沒有一般應制詩那麼濃的稱頌意味,然而王令這首頌春充滿了積極意義,就像在激勵自己乃至整個國家:堅持到底,終會成就偉業。對於剛剛被遼國攪得天翻地覆正待重整的中原王朝,這詩也算貼切了。


  而抄襲後人詩文,這也算是「穿越者最尋常的勾當」,此事自不必說……


  果然那年輕官員點了點頭,而後轉身去看別人了。


  眼見自己一筆一劃寫出的字確實有些台閣體的意思,承遠這才鬆了口氣,接著他抓緊時間把其他詩賦、經帖都填完了。


  接著就是最難辦的策論了,承遠知道這是進士科試卷的關鍵環節,萬萬輕忽不得,曹正讓自己背的文章在記憶中殘缺不全,結構不完整已不可再用,承遠也只好先看看題目的要求到底是什麼?

  承遠先看那策問一。


  制策曰:

  昔先聖馭宇,以造社稷,春秋有言: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今夷夏初定,君承中丕之業,固王業之基,其守也;王定九鼎之命,成天地之數,其進也。時東南自立者甚許,北患頻爾內騷諸夏,實王業所基猶四戰之地也。昔少康弱旅而還夏,光武三年而中興漢室,…………(中略,我編不下去了)君乃制策令陳所宜。


  承遠心道:「這策問出的也白了點,其實就是「小皇帝很著急,你們說怎麼辦」。連自己這不善斷句之人都一目了然,看來這五代的考生委實是平均水平堪憂,連朝廷的進士策也不得不降低檔次屈就將門了。」


  他偷偷回想曹正讓他背的小抄,不禁苦笑一聲:當初背誦答卷的時候尚不知題目是什麼,現在看到制策原問才發現,曹正逼自己背的那叫什麼策論?什麼「孕十方遐舉吞九合上征」?什麼「聖德方亨」?不是堆砌華麗辭藻,就是些歌功頌德的廢話,既然經、詩、賦都考過了,那麼該做策論時為何又要搞這些比賦呢?

  再看策問二,卻是要考生論述法度的張弛分寸,策問三則是錢糧戶籍問題,他想想後漢時期戶籍統計確實是一團糟,想必朝廷定是一個頭兩個大了。幾個制策都是要討論具體問題,顯然朝廷對國家的前途極度憂慮。


  承遠心中一陣陣衝動,他開始嘗試著思考。


  「如果我真的寫一篇自己的東西,又當如何?畢竟隋唐的貢試不是明清的八股文,假如是八股文的話……」承遠心道,「若使我作八股,則破題當然不難,假如叫我在作弊的情況下身邊擺著幾本書,那也最多拼湊到起講、入手之初,起束股間每股都要兩組對偶排比緊扣主題,且不能脫離四書章句集注。這樣寫到束股時要融會貫通,實在太難了。」


  他又想:「但隋唐的制策文沒有種種的束縛,索性我把自己的油水都倒出來,不論水平如何,出來的成品好歹是篇結構完整的東西。」


  這一下計議已定,承遠將兩條腿分別伸開休息了一下——他雖然在鄧州練習過多日的跪坐,但堅持五六個時辰畢竟還是從未有過,而後閉上眼回憶了一下寫文章時抬格的格式要求,然後開始構思了起來。


  「申時已至了……」


  時間離酉時末還有四個小時,剛剛那年輕官員轉了一小圈,此時已然又繞了回來,及至承遠身邊時,他見承遠如此快速的寫完了詩賦和經義,不由再次停了下來。


  「臣對:」


  承遠在制策一旁端端正正的寫下開頭這兩個字。


  然而剛剛寫了四五行,承遠忽覺自己身邊之人喘息的速度變得快了起來,他忍不住抬頭看了一眼,只見眼前之人盯著自己卷頭的姓名(注1)。


  忽然那青年官員竟伸出一隻手,翻開了案角的家碟,裡面的三代名諱果然皆盡空置。


  承遠想不到考場里的人竟然會直接下手,還是略有吃驚,那年輕官員又口中念念有詞,顯然在小聲念他寫出的幾行策論。


  「哼!」


  那人出了這一聲,又手指承遠的鼻子道:「好!好!好得很!」


  承遠正覺莫名其妙,那人已經轉過了身子,拂袖而去……


  ……………………………………


  此時禮部貢院的後院,一個五間歇山頂大屋裡,最右間暗房的房門鎖著。裡面幾個官員正在緊靠山牆的一邊正襟危坐。中間之人身著二品官員服飾,他此時抿著嘴,看錶情真是一臉的忐忑緊張。


  這個人,便是知貢舉的主考官王仁裕。


  畢竟能當省試主考是人一生所最為榮耀的事情,王仁裕知道,自己當初先事梁主,又被前蜀王家的政權擄至cd不得已做了貳臣。再之後前蜀滅亡孟蜀繼起,他又再次回到中原,最終成為了所謂的「叄臣」。


  王仁裕終究不似馮道那般雖事多主而心寬體胖,他羞愧了半生,卻又實在不捨得拋棄自己的仕途真去「歸隱山林」。


  因此,晚年的他身為「叄臣」而被後漢王朝委以科場主官身份,不由得心靈感到寬慰。他感激朝廷對自己的信任,以及上蒼賜與的幸運。


  然則,王仁裕清楚地知道皇上尚未真正的親政,而只是「參政」,雖然主考的提名人是年輕的皇帝,但真正首肯自己的,乃是先帝欽命的四大顧命,尤其是郭威。


  他知道,這一屆戊申科的貢試,幾乎是自己一生蓋棺論定的關鍵,他既要不辱朝廷的使命,卻又不得不照顧將門和四大顧命的背後利益。此時進士科的考場即將結束,只要沒有大亂子,自己便可鬆一口氣了。


  可惜,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房門的鎖忽然被打開了,貢舉開考前主考官要暫時被封閉在貢院的後院,這明明是本朝的規矩,今天又是怎麼了?他感到微微有些心慌,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門開了,一個黑衣年輕人匆匆步入,正是剛剛在承遠身邊觀看他答題的那個人。


  王仁裕等一眾考官一見此人大驚失色,眾人連忙雙膝跪地。


  「臣王仁裕,恭請陛下聖體金安!」


  剛剛承遠其實猜對了,這個年輕的官家果然是一位「靠爸一族」……


  注1:五代時沒有糊名制,考生姓名都大剌剌的公開示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