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四十一章 日本走勢
第二天一大早,葉參謀長就帶著我氣走了,王龍還派了一個營的特種團士兵跟著,也好隨時保護葉參謀長的安全,等到葉參謀長到總部以後,特種團的士兵在回來。
葉參謀長走的時候,還不忘囑咐王龍,讓他小心。
說實在的,不感動那是假的,王龍忙點頭說知道了。
等到葉參謀長走了以後,王龍可是閑暇來了。
軍團的大部分事情王龍都管不到,只有有重要的戰事的時候,王龍才做一些發言,不然王龍就自己訓練,和在指揮部研究當前周圍的情形,還有敵我的態勢。
就這樣過了,大約10多天,王龍收到了駐紮在豐鎮鬼子的來信,說要和王龍進行第一次交易。
「軍團長,剛剛得到消息,鬼子派了人過來,馬上就要到我們接頭的地方了,你看怎麼辦!」玄一走到王龍跟前,小聲的和王龍說道。
「哦,來的挺早啊!」王龍聽到了,這才多少天,鬼子就找自己了,看來這些鬼子是很缺錢啊!
「玄一,你說,這些鬼子是不是缺錢卻瘋了,啊!這才多少,他們就要找我們交易了。」王龍向玄一問道。
「呵呵,軍團長,第四師團的鬼子你還不知道嗎?在他們眼裡,有錢就是爺啊!在說現在我們和日本正在打仗,這就促使兩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改變。
鬼子現在雖然說是在戰場上站著優勢,但是鬼子也有他們的弱勢,那就是他們的人口,鬼子的人口才多少,面積多大,而鬼子有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鬼子國內就要大量的徵兵,而徵收士兵,又全部都是青壯年,這樣就導致日本國內的經濟衰退,物價上漲。
而第四師團的士兵又全部都是日本大阪的,而大阪又是有名的商業重地,在日本大阪,幾乎每個人都會做生意,這是和他們從小到大經歷是離不開的。
在說在當時的日本,商人本來就被看作低賤的職業,從而日本的天皇和內閣就又給商人加上了重稅,讓這些人苦不堪言,所以在大阪幾乎全是反對內閣還有上層人士的,跟不要說什麼天皇為重了,說句不好聽的,只要現在你有前,你讓他們把日本天皇給買了,他們都會做的。」玄一慢慢的說道。
「是啊!」王龍有點感嘆的說道。
「軍團長,鬼子這麼著急和我們做交易,說明鬼子國內現在物價又上漲了,所以才會這麼著急的。」玄一分析道。
「嗯,有可能,走吧,玄一,我們去看看。」王龍向玄一說道。
兩人就往和鬼子交易的地方趕去了。
而玄一的分析雖然不全對,但是也差不多,日本國內由於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的開始,從半戰爭狀態改編為全面戰爭狀態。
雖然說鬼子從中國掠去大量的資源,但是,由於勞動力的,青年勞動力的漸少,使得日本不得不讓少年、婦女、老年人去工作,這就促使一些和戰爭有關的物品飛速生產,而民用的生活物品大大的減少,是的民用物品比軍用物品還要貴。
在日本金屬物資、光學、工程、造船、車輛和化學工業部列為資本貨物工業,加上部分重工業(即生鐵和粗鋼),1937年整個製造業產量中資本貨物部分所佔份額,大體上是德國51%,美國48%,英國44%,日本40%,蘇聯39%,法國和義大利37%。
從1938年上半年開始,日本當局提出在華「以戰養戰」,即就地掠奪解決軍資,然而正面戰場的***軍一直在打僵持戰,日軍後方又燃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火焰,其交通線到處遭到破壞,掠奪計劃大多不能實現。
下半年開始,日本經濟開始下滑,掠奪已彌補不了消耗。侵華戰爭又使日本出口大受影響,1938年貿易額下降了四分之一,這對依賴外來資源的經濟自然形成打擊。
按後來日本經濟界計算,1938年日本實際產值達到了太平洋戰爭前的頂峰,隨之便逐年下降,表面上的產值增長主要是軍工業增長所致,民用工業已處於停滯下降狀態。
全面侵華戰爭只打了大半年,1938年4月28日日本政府便以發布《國民精神總動員基本方針》為開端,開始實施消費品配給。
日本在進一步壓縮民用,集中財力發展軍工,當時強調的「非常時期國民生活方式」,還對居民特別提出幾點強制要求:禁止人們相互送禮;禁止舉行私務宴會;禁止穿奢華服裝;禁止亂浪費,提倡國民將余錢用於儲蓄。
而此時日本政府對居民每日配給的主食大米、大麥只有330克,普通人靠薯類等雜糧補充才避免挨餓,一些人已開始進入營養不良狀態。
日本經濟日益下滑,又進一步強調「節儉奉公」壓縮民用經濟。政府還以節省燃料為名,不許在家裡洗澡,而只許到澡堂泡大池子。
為搜集金屬,日本街頭的鐵質路燈座大都拆除換上木杆,警察還到各戶搜羅鐵質門把手一類,甚至每家只許留一口鍋和一個鐵桶。
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日本居民每日口糧配給降至300克,又降低20%,雜糧也難以搞到,黑市的食品價格又奇貴,普通日本人就此嘗到了飢餓的滋味。日本當局以法西斯式手段勒緊老百姓褲腰帶,民間怨聲載道便壓倒了歡呼之聲。
日本本土軍民雖在廣播中只聽到「赫赫戰功」,看到的卻是「戰歿通知書」和歸來傷兵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苦。
日軍的供應也越來越差,海外部隊大都奉命「自活」,即自己解決給養。戰後據日本老兵回憶中國戰場後期的情況:在外打仗的部隊因能就地搶掠老百姓還大多能吃飽,後方醫院得不到多少供應就只能喝稀粥,藥品也沒有多少,傷病兵進去大多是等死。
據很多人講,日軍醫院中的死亡數已超過戰場陣亡數,導致部隊中的輕傷兵和病號大都不願住院而硬要跟著行動,這樣靠戰友照顧還能有東西吃。
據中國的抗戰老兵回憶,抗戰初期,戰場上的日軍屍體腳上還有牛皮鞋,背囊中還會有中國兵少見的糖果、肉罐頭、鹹魚干、壓縮餅乾和「戰力麵包」等。
到了抗戰末期,戰場上的鬼子屍體腳上穿的就是破膠鞋,背囊中只有就地搶來的乾糧。日本進行持久的侵華戰爭,不得不一再擴編軍隊,人力的損耗也日益嚴重。
戰時日本農業生產還主要靠手工勞動,工業自動化水平也低,生產同量的工業品和糧食需要大量人手。日本人力資源雖不算少,戰爭開始后卻感到兵源不足,主要是原因是對關鍵性崗位的技術人員不能徵用,戰場上損失也越來越大。
這些說明日本的現狀,而在39年以後,日本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隨著戰爭的推移,日軍總數增加到380萬人,因不能徵召技術工人,所以這一年就開始強征僅17歲的中學生。日本為「本土決戰」進行總動員,徵兵年限進一步放寬至16歲到45歲,身高要求降到1.46米。
到了戰爭末期,日本軍部不但進行了徹頭徹尾的動員,還將沒有服役的全體國民都當成了戰鬥人員,包括從15至60歲的男人和17至45歲的女人共2800萬人都編入「國民義勇戰鬥隊」。日本軍部公然提出「一億總玉碎」的口號,表示「決戰」失敗就要本土的7000萬日本人和殖民統治下的3000萬朝鮮人、中國台灣人一起去死。
看到這一喪心病狂又愚蠢透頂的口號,就連被稱為「陰謀將軍」、臭名昭著的田中隆吉少將都譏諷軍部首腦說,查世界歷史,從未有戰至最後一人的民族。
物力和人力的巨大消滅,使日本在戰爭後期已經達到了國家破產的地步。1944年日本軍費達到了全國國民收入的98.5%,從字面統計看等於把全國的收入都拿來打仗,若真是如此,政府官員和老百姓都只能喝西北風了!
進入1945年,日本政府軍費支出預算超過800億日元,已多於國民產值1倍。事實上,任何政府都不可能付出這麼大比例的軍費開支,因為畢竟國內還要維持軍工和最低限度的生活,解決的辦法只能靠舉債或濫發鈔票。
進入1944年以後,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已經沒有什麼人購買,因為民眾剩餘的積蓄要用於到黑市採購緊缺物資。
於是,日本當局除在佔領區大肆掠奪,又採取通貨膨脹解決財政支出,如1944年國內通貨膨脹率已達125%以上,在佔領區更是發行毫無信用的「軍用票」。
戰時日本職工工資又處於凍結狀態,1944年的購買力只相當三年前的40%。進入1945年,日本通貨膨脹率更急劇增長,更嚴重的問題是民眾拿錢也買不到東西,生活用品的配給又嚴重不足,過去人稱「金票」的日元進入狂貶期。
日本投降后,美國佔領軍規定的匯率是300日元兌換1美元,貶值到戰前的1/100,政府卻只按原幣值歸還公債,多數日本人一時幾乎都成為赤貧,深深的嘗到了侵略戰爭的苦果。
日本戰敗前夕,其國內大多數工廠因原料供應中斷而停工,產量達不到正常需求的40%。管財政的官員稱,如果再熬一個冬天,「國內只會剩下兩種人——死人和瀕死的人。『一億總玉碎』真要實現了!」天皇也清楚這一狀況,在後來《終戰詔書》中公開承認「若繼續戰爭,勢必造成我民族之毀滅。」靠戰爭掠奪起家的日本最終被打敗,是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努力的結果,不過縱觀其走向衰落的節點,恰恰始自於在中國戰場上陷入持久戰的泥潭。
歷史證明,中國這樣的弱國對抗強敵,以堅持抗戰拖住對手,把敵人最後拖得燈枯油盡,是高明的戰略。中國的持久抗戰同國際反法西斯盟國的作戰相互配合,使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終無力再打下去,只能接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