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涼漢騎> 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者之事

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者之事

  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長安城矗立於此,已經四百多年了。作為首都的長安城,面積約36平方公里,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它見證了整個中國中古社會的興衰演變,更有無數傳奇在此依次上演。


  長安城的興造源於西漢,在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他又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


  不過,長安城起初是沒有城牆的,一直到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時,才開始修築起城牆。等到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徵發了14萬人築牆,最後在五年秋(前190年)建成。後來,漢武帝繼位,又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終於始告齊備。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后,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也都將首都設在這裡······

  此時的未央宮內,劉曜見到了從秦州被星夜押解回朝的呼延寔。同時,派去吐谷渾的信使帶回了消息,說談判很不順利。


  吐谷渾人先是質疑漢國是否能真正派出兵馬幫助他們,然後又認為漢國所言涼州中軍西巡要攻打他們的情報不實。


  呼延寔跪在地上,等信使退下后,斟酌著語言道:「陛下,罪臣有一言不知該不該說······」


  劉曜坐在龍椅上,看著這個曾經自己倚為臂膀的重臣,緩緩開口:「有話就說。」


  呼延寔稍稍挺了挺脊背,徑直說道:「吐谷渾人的理由不過是借口,實則是見風使舵之輩,見涼州小勝,便向涼州靠攏。」


  劉曜冷哼一聲:「還不是喪師失地!」


  呼延寔拜道:「臣自知罪無可恕,唯求將功贖罪,為陛下盡犬馬之勞。」


  劉曜嘆了一聲,說:「朝中欲斬你的呼聲很高,朕也不能違逆所有朝臣的意見。若是兵敗如此都可以免罪,那大漢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呼延寔心如刀割,這次的失敗可以說是非戰之罪,敵人應用了許多聞所未聞的利器,換成是誰都會慘敗,只能怨自己運氣不好。


  他叩首道:「臣死罪。不過涼州逆軍之戰法前所未有,臣敗過一次,就不會失敗第二次。求陛下再給臣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哪怕是戰死沙場,也算死得其所······」


  「大漢北有羯族覬覦,西有涼州頻繁侵擾,諸如仇池、成國也時降時叛,晉殘更是常常號召北伐;此乃生死存亡之秋,陛下不可不防。」


  劉曜聞言,深以為然,嘆息道:「終究還是大漢勢微,威信下降了。否則跳樑小丑,安敢犯邊?」


  呼延寔進言道:「此時涼州似有振作之意,其少將軍張駿者,頗有帥才。他們一心向東,目標又是咱們大漢,所以才不會對吐谷渾逼迫太甚。此時要說服吐谷渾起兵攻涼恐怕不易,不如改變方略,約他們在涼軍無暇西顧時向涼州擴張地盤,咱們大漢願意許諾鼎力相助······只要陛下的西征開始,他們至少能牽制涼軍,起碼是有利無害之舉。」


  劉曜捏了捏拳頭,一種無力感湧上心頭,似乎當年率領鐵騎縱橫天下的力量正在漸漸流逝。他道:「此計甚妙,朕立刻叫人儘快趕往吐谷渾。還要叮囑使臣,提醒吐延看明白,一旦涼州張氏騰出手來,根本不會信任他們,讓他把目光看遠一些!」


  緊接著,劉曜欲言又止,看著跪在階下的呼延寔,終於忍不住道:「愛卿對大漢忠心耿耿,朕知矣。唯兵敗事大,不得不對天下臣民有所交代······「


  呼延寔誠懇地叩首,激動道:「陛下以大局為重,臣死不足惜!」


  劉曜站起身,來回踱了幾步,下決定道:「愛卿有大功於朝廷,朕不能負你。你暫且為前軍將軍,隨朕西征。若能立功,便官復原職。」


  「至於秦州刺史一職,就交由南安郡刺史陳安暫任。」


  「罪臣領旨······」呼延寔道。


  ······················································

  青海高原之上,吐延回到自己的軍中,雖然張駿提了過分的要求,但好歹不需要斌戎相見了,由於天色已晚,於是雙方約定各自後退十里地紮營,明日繼續談。


  等看到龍驤軍整齊劃一的後退陣列時,吐延真的是驚出一身冷汗。如此嚴整的軍隊,他從沒見過。反觀自己的部下們,則是亂鬨哄一片地後撤,倘若這時候兩軍突然發起衝鋒,那吐谷渾恐怕要就此亡國了!

  所以吐延更是下定了和談的決心,哪怕真的吃點虧也無妨。


  其實租地這事兒叫吐延十分頭痛,雖然有租金、表面上也不是很丟人,但說到底是在自己的手裡個讓出這麼大一片地方,其中還不乏水草豐茂之地,否則湟水部也不會在此定居。


  不過,再想到張駿所說的另外兩個提議,吐延又覺得可以接受。


  一是茶奴互市,二是聯姻。


  吐谷渾內存在大量的過剩奴隸,這些牲畜一樣的存在有的是來自於各個部落之間相互吞併的戰爭,有的是來自於和西域諸部作戰時的俘虜。


  他們數量眾多,除了少部分是用來幹活,其他的大部分人都是直接殺掉,或用於祭祀、或用於取樂。而廣武郡到處都在施工建設,急需大量人口。所以張駿乾脆對吐延提議:以涼州之茶換吐谷渾之奴。


  此舉是雙方各取所需,對吐谷渾而言反倒是減輕了負擔,所以張駿不怕吐延不答應。


  第二件事,明月郡主本就到了出閣的年齡,嫁給大涼的少將軍似乎也無不妥,總比那個羌人部族的野小子強吧?此時吐延可以一言而決,並無和朝臣商議的必要。


  吐谷渾的中軍之內,吐延當即召集王室親戚、各部貴族商議租地和茶奴互市之事······

  因不久前見過匈奴人,匈奴信使提醒吐谷渾,涼州和大漢的戰事一旦緩和,就會騰出手對付青海地區;這些年吐谷渾雖然名義上還尊奉大晉,但自從晉室南遷后就斷絕往來許久了,著實十分獨立,就差一個名分而已······

  於是有貴族認為應該聯盟匈奴,讓大漢國重新冊封吐延為王,甚至可以把涼州之地也划給吐谷渾做牧場。


  一個貴族便直言不諱道:「所謂茶奴互市,涼州就是想要奴隸嘛。若是答應他們,漢兒將來會有更多的戰士來對付咱們。」


  姜聰卻道:「就算咱們吐谷渾不加入互市,涼州張氏也能從西域等地換取奴隸。」


  剛才那人道:「咱們什麼都不缺,卻要損失人口。中原的茶葉雖好,卻對增強吐谷渾的軍力毫無用處。」


  姜聰道:「我看涼軍披掛的那種盔甲卻是不錯,據說可以刀槍不入。咱們倒是可以試試用奴隸換盔甲。」


  「都是你的好兒子招惹是非,若不是涼軍找上門來興師問罪,何必這麼麻煩?」


  姜聰怒道:「大王還沒定我的罪,你有什麼資格大言不慚!」


  他說罷對坐在主位上一言不發的吐延執禮,進言道:「北有涼人,南有中原,我吐谷渾人僅在青海之地容身,王上為族人長久之計,萬望慎重;吾觀涼軍並不似傳言中那般弱,反倒是戰力很強,他們敢與漢國正面角逐,甚至於主動進攻,絕非咱們可敵,切不可輕易與之翻臉。」


  李彝殷點頭稱是,張駿麾下的龍驤軍確實讓他印象深刻。同時他內心也認為吐谷渾脫離大晉的名分獨自立國壯大的時機還不到。大晉雖然南遷,但依然佔據著天下一多半的土地和絕大部分人口,不能小覷。大勢不樂觀,沒必要急著站隊。


  其實這些年吐谷渾不斷壯大,已不受中原節制,但只要名義上朝奉中原,中原也厚恩封賞。實在不必要鋌而走險。


  吐延一面琢磨,一面伸手摸著自己的鬢髮和臉頰,入手處的皺紋溝壑提醒他,歲數不饒人了。心中的大業抱負,恐怕得交給子孫後代去完成······


  現在,若能為後人留下比較寬鬆的形勢、養精蓄銳的機遇,便是力所能及的事兒了。


  他不禁看向站在下首的女兒明月這個丫頭從小就當做男兒教育,雖不期待他能接受王位但至少不能讓女婿的勢力竊奪吐谷渾的國祚。看來是應該給她尋個如意郎君了,那個張駿似乎就不錯。漢兒上不了高原,所以不用擔心涼州會攻佔青海,反而能作為強援鞏固女兒的地位。


  想到這裡,吐延終於開口道:「匈奴人不過是信口雌黃,本王觀之,涼州的少將軍對吐谷渾還是頗有誠心。可派人前去姑臧同其叔父商議此事。」


  姜聰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媳婦已經沒有了,還一心一意的提議道:「可提出互市換盔甲,然後咱們答應和睦來往······至於租地嘛,先拖著再說。等他們走了,難道還能再回來不成?要知道,高原是咱們的天下,漢兒就是想占,也站不住腳的。」


  一個貴族道:「我們不要茶葉,要盔甲,會引起涼州張氏的猜忌。」


  姜聰不以為然道:「吐谷渾四面都是威脅,我們何必掩飾尚武之風?涼人實在要猜忌,也無辦法。」


  吐延不置可否,只宣布散會,說他自己要再考慮一番。


  ps:書寫到這裡已經過了五十萬了,其實說實話,一開始只是抱著是一時的態度,根本就沒想過能堅持這麼久。在這裡要感謝師父「七月新番」,是他把我領進寫小說的這個行業中,不厭其煩的幫我改小說的開頭,幫我改大綱,甚至一開始我的作品每寫完一章都要讓其審閱。「七月新番」為我做了很多,也更體現出學生時代的同窗之誼比走入社會後要純潔的多。


  上個月發了稿費,貌似還沒請師父好好吃一頓,略感愧疚。另外,此書的撲街也很對不起「七月新番」的付出。總說第一次寫書、經驗不足之類的借口搪塞,其實歸根到底還是玉米太懶惰。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怎麼能去期待小說火起來呢?


  玉米知道這本書的節奏很爛,爽點也沒突出,基本上屬於不討喜的類型,再加上寫得完全是一個許多人聞所未聞的時代和王朝,不撲街才怪。沒有撲到下水道里,玉米已經要燒高香了。唯一覺得歉疚的,就是對不起一路走來的書友們,沒有你們每天的投票、打賞和評論鼓勵,玉米可能早就放棄了。這本書走到現在,有你們百分之其實的功勞,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才是玉米的。


  身邊人曾勸我放棄過,包括也有書友說寫這麼多很不容易了,放棄吧。但是玉米總覺得就這樣放手太可惜了,也不是我的做事風格,既然決定要寫小說,那就該有始有終,最起碼弄一個完整的故事出來,否則無法向自己交代。何況有好多書友在打賞,如果沒有結局,實在對不起大家。


  唉唉,其實是今天從早上到現在一直在喝酒、吃飯、擼串、喝酒、ktv,玉米再一次宿醉了,發點感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