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考察
農田大約有十畝,這個地方本來農田就少,有個十畝良田已經算不錯了。
農田的西麵是一大片開闊地,開闊地後便是高山。
東邊,也就是他們現在站的地方,是條小路,可以直通他們現在住的宅子,再順著這條路,便上了官道。
農田與草場相臨,隻是草場是在一片山坡上,而農田的地勢更低些。
在這些低窪處,零星地坐著幾間農舍。
田地的北側便是那條東西向的小河。
小河把這片田和草場與外界隔離開來。
老天爺真是鬼斧神弓,居然能隔出這麽一塊天然寶地。
沿著小河一直往西走,就聽三說道:
“姑娘,咱們安嶺郡位於大順的最西端,再往西就是群山,過了群山便是出了大順,到了西淩國。”
原來這裏是邊境線了,安嶺郡田地少,估計以前這裏窮鄉僻壤,皇上便把這裏給了雲郡王。
如今能發展成這番景象,也著實不易了。
小河是從山上流下來的,這裏算是源頭,水麵上的冰比上次見到時化了更多,潺潺流水清澈見底,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山泉水呀。
穿過農田,來到那片開闊處。這片地占地很大,腳下是沙石地,雖離著小河不遠,卻地麵幹旱,沒有一棵植物,連根小草都沒有。
沈晴步測了下麵積,差不多有個足球場那麽大了,好好規劃下,完全可以滿足她的需求。
又走到草場,在周圍看了看。這次的細致查看,跟上次莫桓帶她草草地看了一遍感覺不一樣。
上次隻是覺得這裏很漂亮,山好水好空氣好,但對具體的方位和麵積大小卻沒有什麽概念。
這次細細看過後,沈晴心中了解,回去後可以好好整理下圖紙,一下步就可以開工建廠了。
“咱們回去吧,吃完飯,下午我還有些事情。”
沈晴帶著他們一邊往馬車方向走,一邊安排接下來的事情。
“三,你下午叫上沈六,再帶著柳青去趟人牙子那裏,我要挑些人。挑幾個能踏實幹活的,以後放在加工廠那邊,拖家帶口也沒事,隻要全家人看著老實就行。再挑幾個看家護院的,另外,讓柳青挑幾個精明能幹的使喚丫頭。”
沈晴一邊盤算著一邊交待著。她發現,自己需要的人手還真多。
這幾個在旁邊聽得激動不已。
小時候是被人牙子賣來賣去,到了主子那裏後,凡事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再把自己又給賣回去。
如果卻要去人牙子那裏買人,這感覺,真是當家農奴把身翻。
下午,沈晴開始設計她的加工廠。
前不久畫過一個,隻是現在再根據現場的麵積,需要重新調整一下便可。
傍晚,晚飯前,柳青、沈六和三還著一群人,烏泱泱地來到了沈晴的院子。
這些都是他們剛從牙子處買來的。
最先入眼的是兩個漂亮大姑娘,大約都在十五六歲的樣子,細問下得知,她們一個是從外地來的,母親去世,父親再娶,新媽容不下她,便將她給賣了,後輾轉至此。
另一個是本地的,但從小便沒了父母,一直與奶奶相依為命,如今奶奶過世,她便自賣身,也是為了得些銀子好葬掉奶奶。都是可憐的孩子。
在她倆旁邊,是個大家子。年紀大些的是奶奶,看上去有五十多歲,但沈晴發現,很多窮苦人家的百姓,往往看上去更顯老,可能是被生活被累。
奶奶旁邊有對夫妻,夫妻兩人帶著個八九歲的孩子。
“你們看上去身體健康,為何要賣身?”
沈晴對於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的來主動賣身,感動特不可理解。
“回姑娘,”那個老婆婆開了口,“我有兩個兒子,這是大兒子和大兒媳。我這兒子天生小兒麻痹,走路不太好,沒有地方願意讓他做工。我家裏還有一個小兒子,現在也十八了,小時候得過一場病,燒壞了腦子,我們花盡了家裏的錢財也沒能把他治好。自打我家老頭子去了,沒人能上山打獵,也沒有銀子可用了,可小兒子的藥不能斷呀。”
她說著說著,便抹起了眼淚。沈晴也被感動,這滿滿的都是慈母愛呀。
不過拉著兒媳婦和孫子一起賣身,真的好嗎?
沈晴問向婆婆的媳婦:“你可願意賣身到我這裏?”
這位婦人被問到,先是一個激靈,明顯的膽子小,後又看了看還在抹淚的婆婆,小聲說話:
“我家男人去哪,我就去哪。要不是我家男人當年救下我,我早被我爹賣進了窖子。如今隻是換個地方住,沒啥。”
多淳樸呀,多知道感恩呀!
沈晴想了想,轉頭對柳青說道:
“我聽說賣身為奴的孩子以後不能考科舉,把這個孩子的賣身契拿去官府銷毀,讓他以後跟石頭一起作伴去讀書吧。”
老婆婆曆經一世,能看明白很多事情,一聽沈晴如此說,馬上跪在地上,哭著說話:
“謝謝姑娘,謝謝姑娘給我孫兒一條出路!”說完,還拉著兒子媳婦讓他們一起跪下。
那個男子果然不利於行,跛了兩步,費力的跪了下來,而那個媳婦,似乎反應有些遲頓,也或者也沒過世見,被這樣的場麵給嚇倒了,老婆婆拉了好幾下,她才反應過來,也跟著跪了下來。
“謝姑娘,謝姑娘收留我全家老小,我胡奇雖然走路有些跛,但會認字,能算帳,我做牛做馬也會報答姑娘的。”
那個婆子的兒子突然開口說話。
沈晴一怔,沒想到呀,會認字,會算帳。
看來他家以前也算是富足人家了,否則是供不起一個未來考不了科舉的孩子讀書的。
隻是事事難料,在沒有全民醫療保險的年代,一場大病就能讓一個小康家庭傾家蕩產。
剩下的那些人,有幾個體格健碩的,應該就是護院,還有幾個年輕小夥,應該就是沈六挑來留在店中的。
“沈一,把他們都帶下去安置吧,該教的教一教,該囑咐的要囑咐。另外,把老婦人的二兒子也接來吧,方便他們家人照顧。”沈晴淡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