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一步先,步步先
他們幾個吃完中飯就乘鳳凰號飛離成都,龍建華則留下來參加明天的飛機交貨儀式,不過那不是全部。
下午,他要去重世成都研究院視察。上次來成都,他沒去視察,如果那次是因私而來的話,這次則是因公而來,不去視察會讓他們覺得不重視。
晚上和一位京都來官員的約會。這位官員是老熟人,就是張晟他老爸,現在已經身居副國的高官。
儀式結束后,有一個大規模的招待酒會,參加對象覆蓋中外,有官員,有商人……
季達誠還是研究院內地總院院長,他和辦公室主任陳友希以及成都院的院長鄒璇在兩點去飛機公司將龍建華接到研究院。
看到研究院內的一群人,他不經意地問了一句,「這麼多人,都是加班的?」
鄒璇連忙說,「不是。知道您過來,他們自己過來的。」
鄒璇是重世研究院唯一的女院長,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學歸來之博士。起先在大學教書,後來研究院做兼職研究員,再後來做專職研究員、兼職教授。說到底,還是因為這裡只看成果,經費充足,工作中沒那麼多彎彎繞繞。
接著笑道,「您是諾獎獲得者,我們都還沒見過諾獎獲得者,所以自發過來。通知的,只是一些所長和項目負責人。」
這話可信可不信,不過他還是信了,笑著說,「你們的意思,是我沒經常過來了?」
鄒璇嘻嘻笑道,「我們都知道您太忙。要求不高,您來成都的時候,抽空過來給我們講幾句,讓我們聽聽諾獎獲得者的聲音。我是每年12月都要去香島聽您講話,可我們這裡的人沒聽過。」
研究院會議,一般定在每年12月份的第二周。到時候,世界各國的研究院院長都要參與,一是相互認識,二是暢談未來一年的科技發展。
龍建華問道,「成都研究院現在有多少一線研究人員?」
她回應道,「526人,其中487人是博士,其餘39人是碩士。最高峰的時候,有733人,後來陸續去了別的研究院,導致我們這裡越來越少。」
「龍董,我要向您提個意見。雖然研究院內可以自由流動,可這流動也太自由了。相對京都、滬市、特區,我們這些研究院的地理劣勢很大,都想往那些地方走。」
「如果不是我們這些人不停地聯繫同學,請他們給我們推薦人,我們這個研究院現在不足400人。四年多時間,流出了362人。」
季達誠呵呵笑著接話,「就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條件,才能吸引到這麼多的人才。如果沒有這些條件,來研究院的會少很多;或者說,可能在這個地方干一段時間也會走。」
鄒璇笑道,「還是我們提供的薪酬太高,能滿足大家選擇生活地點的基本條件。像我剛回來的時候,那點工資能保證吃喝用度,但現在想買房子是不可能的。」
「這次集團的房子交工,我家一下子就提了五套。給我爹媽一套,我弟一套,我公公婆婆一套,我小叔子一套,都是三室兩廳的,準備過年住新房。」
龍建華很驚訝,「你把你家的房子都包了,今後會不會把他們的生活都包圓?」
她笑著說,「那不會。我騙了他們一下,這是我們集團的房地產公司,對我們這些管理人員有優惠,又可以享受折扣,還把幾個同事的指標給拿下了;我可以借款,今後通過扣工資和獎金去還。」
龍建華淡淡地說,「你這是撒一個謊,用三個謊去圓。累嗎?」
她嘆道,「累啊。龍董,這工資太高,有錢不敢花,怕引起別人的眼紅。我現在對親戚們說,每月工資5000,年底還可以拿點獎金。我沒講5000美刀,即使5000人民幣,現在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
她現在年薪60萬美刀,這三年的項目分紅都在20萬美刀左右,在內地,是很高收入的人群了。
陳友希呵呵笑道,「鄒院長,如果不是這麼高的薪酬,還有那麼些激勵措施,你想買這麼多房子,不可能吧?」
鄒璇嘿嘿一笑,「所以我很糾結。錢少了,買不起房子,即使買得起也要借外債;錢多了,那些同事只想去外面那些地方,導致我們這裡的人越來越少。」
龍建華搖搖頭,「這是地域差別,你沒辦法解決的。除非上有老下有小,離不開的,拿著這些收入,在這裡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不過,國家在快速發展,今後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很多人又會回來,享受這慵懶的生活。」
鄒璇微笑著點頭,「確實。我到特區和香島,看到那邊的生活節奏比這裡快很多。說實話,我從米國回來的時候,很不習慣大學的那種生活,如果不是有重世研究院,說不定我也離開了這裡。」
陳友希問道,「鄒院長,你是怎麼進的研究院?」
鄒璇笑笑,「我在米國留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重世研究院,但孩子在這裡,所以我回來了。後來有同學告訴我,成都有一個重世研究院,建議我來試試,然後就進來了。」
「最早是兼職研究員。在裡面工作半年以後,覺得這裡很人性化,尤其是科研經費充足,只要有可行的項目,就可以申請到經費,所以我下定決心從學校辭職,做一個專職的研究員。」
「那所大學見我要離開,答應分配給我兩室一廳的房子,但我還是走了。那時,我老公在單位有一室一廳的老房子,一家三口可以擠得下。」
「其實,我是這麼想的。研究院給的工資這麼高,還有一室一廳的房子免費住,也不差那兩室一廳。現在看來,我這一步是絕對正確的,房改了,想買多少房子就可以買多少。」
季達誠笑道,「這叫做一步先,步步先。」
鄒璇點頭同意這個觀點,並補充道,「我發現一個問題。學識越高的,做事越不果斷,少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我們學校有個老師統計了一個數據,這二十年發家的,大都是高中畢業初中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