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明星音樂家> 第1140章 悲劇

第1140章 悲劇

  秦放歌在拿出這《梁祝》來的時候,就是直奔民樂交響曲而去的。 要不然,他完全可以弄出小提琴協奏曲,或者是二胡協奏曲這樣的形式。原來的時空,類似的改編可是不少,還有古箏版,揚琴版,琵琶版等等,並不是所有改編都很成功。


  在整樂曲的主旋律上,他並沒有做什麼改動,也不需要。這些旋律,是經過時間和觀眾檢驗的經典,他還不至於蠢到取其糟粕,拋棄精華的地步。而那些改編版本,基本也就是用其他樂器來代替小提琴而已,對整體的和聲和結構,並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改編,這難度並不亞於重新創作一類似的音樂作品。


  在普通觀眾聽來,可能並沒什麼變化,反正只聽個旋律就行。


  但在行家耳中,就不僅僅這樣簡單,和聲走向,節奏變化,以及曲式結構的構成,都是特別值得探討的。


  而這一刻,滕舒婷領銜錦瑟華年樂團的演出,非常出色的完成了秦放歌的想法。不光奏出的旋律優美動人,直擊心扉,在其他音樂性上,也都相當出彩。尤其她們這樂團,中西結合,除了各種民樂器外,還有電子鍵盤、吉他、架子鼓。如何將這些個性強烈的樂器,完美的組合在一起,就讓無數民族音樂的作曲家們傷透腦筋。


  先前秦放歌拿出來,給她們演奏的那些作品,說是小打小鬧,實驗性的也一點都不為過。


  但這《梁祝》,給業內人士的感覺,完全是成熟的音樂作品,在民族音樂和聲上,更是走出了一條創造性的道路。


  坐在音樂廳前排,全國音樂協會的副會長甄向明在仔細聆聽的時候,就不由自主的思量起這事來。越聽到後面,他越是覺得,秦放歌這天才之名當真是名副其實,而舞台上這些演奏的女生,雖然在演奏技巧經驗等各方面還比不上那些成名已久的民樂大家,但在這曲子的造詣上,卻是非常高的。不用想也知道,其中秦放歌這個作者,肯定給了特別多的指導。


  和普通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浪漫迷人的旋律下不同,甄向明更在意的是,這音樂作品,對民族音樂未來出路的導向作用。除了作曲上的獨樹一幟外,在演奏技法上,這些年輕的女大學生們,也做出了相當的示範作用。


  從事古箏演奏三十多年的尹夢雪,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她們的演奏上。她也特別佩服這群女生,在音準上,基本做到了無可挑剔。演奏出來的音色,也特別有中國風味,在不同的樂章,也都有不同的變化。


  比如呈示部的愛情主題時,不管是琵琶還是古箏,二胡亦或是揚琴,都非常好的把裝飾音、抹音和滑音處理得特別完美。轉變后的樂風活潑輕快,時而熱情奔放,時而溫柔幸福,讓人眼前彷彿看到了梁祝兩人在學院里同窗的生活場景。兩人共寢共眠,朝夕相處,歡歌笑語、徹夜長談。只是此時的梁山伯,完全不知道英台已經對他暗生情愫,更不知道英台是女兒身。因此,也有人據此推斷說梁山伯其實是gay,也是挺扯的。


  而到後面,歡悅之後,樂風又有了改變,變得低沉陰鬱起來。


  按照梁祝的劇情,觀眾都猜想差不多到了兩人分開的時候。


  尤其二胡和低音提琴所演奏出來的音樂,憂傷而孤獨,也預示著悲劇的到來。


  祝英台接到家父來信要她返鄉愁眉不展,輾轉反側,不知如何是好,告訴梁山伯自己對他的感情?他會怎樣的反應?這些,都通過憂傷悱惻的音樂,給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


  隨後一段簡短的**旋律,似乎在描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十八里長亭分別。儘管祝英台一再暗示,可木訥的山伯始終猜不透她的心思。兩人之間複雜交錯的情感,在這一段也得到集中的體現。英台無奈只好告訴山伯,家中有一個妹妹和自己長相一致,讓他來提親。


  有心的觀眾,在聽音樂會之前,都會提前做好功課。尤其是關注秦放歌新作《梁祝》的,最起碼,會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傳說故事,熟悉一遍。相關的文學影視以及戲曲作品可不少,但不管是那種形式,歸納起來,也就是相識,結拜,同窗,相送,惜別,抗婚,投墳,最後雙雙化蝶。


  像是甄向明以及尹夢雪這樣有著相當高民族音樂水準,以及傳統文化造詣的觀眾,更是最演出之前,就對秦放歌的這作品,有了初步的猜想,他或許會怎樣作曲,用怎樣的技法和形式等等。


  到舞台上的音樂表現特別激烈的時候,個子雖小但吹出來的嗩吶聲卻不小,讓人驚艷叫絕的是,她的嗩吶在表現這樣憂傷悲情的情緒時,同樣相當出彩。嗩吶如此,更別提那些中低音部的樂器了,四把二胡,低音提琴還有滕舒婷的鍵盤,左書琴的古典吉他,潘琳娜的架子鼓聲,更是聲聲敲進了觀眾的心中。把那種壓迫到近乎陰森恐怖的氣氛,成功的營造了出來。


  肖靜茹的笛聲,李若離的笙聲都也沒先前那樣悠揚婉轉,都處在緊張痛苦,惶恐不安之中。但在這一片壓抑中,也是有力量和信念的存在,古琴,揚琴,琵琶,中阮就是不屈不撓的象徵。


  而後的**樂章,也正是這段抗婚的頂點,就像是祝英台對梁山伯那壓抑不住的思念。


  有張有弛,隨後音樂的節奏就慢了下來,但也越加深了悲劇的意味。兩人雖然對得以在樓台相會,思念交織,互訴衷腸,千言萬語,但悲劇的命運已經註定,對家族的決定,不管是梁山伯還是祝英台的反抗,都顯得特別無力。低聲交織,纏綿悱惻的音樂,也都暗示著這點。


  正如梁山伯寫,「萬丈情思寸寸碎,尚以何言對故人。」祝英台回以:「一場好夢匆匆醒,心已碎,意難伸,從此不到錢塘路,怕見鴛鴦作對飛。」


  樓台會,終以傷心分手而告一段落,一如這裡的音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