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逍遙江山> 3143章:待到龍心奉還日

3143章:待到龍心奉還日

  「於老爺,咱們去了哪兒?」轎夫陪著小心問。


  于謙揉了揉額頭,猛地抬頭看了一眼前方,沉聲道:「去翰林院。」


  「好咧,大人您坐好了!」轎夫說完,四個人各自喊了聲口號,那轎子便穩穩噹噹地被抬了起來,沿著寬闊的青石官道往翰林院走了去。


  翰林院一早就接到了于謙的命令,除了幾個洋老師回去休息了外,其他的學生差不多都到了,這倒不是說他們對這事兒多麼的積極,最主要的還是楊崢的魅力大,院里的大大小小官員可都知道,如今的這位首輔大人可是翰林院走出來的,當年跟著他的幾個翰林學生,那個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遠的不說就說那曾鶴齡,人家可是鐵板釘釘上的戶部尚書了,還有曹鼐從楊大人坐上了內閣首輔后,這位仁兄的官位就好比坐了一匹快馬,才幾年的功夫就坐上了旁人一輩子都想的經筵講官,這不,剛有消息傳來,這位仁兄已經撰成《宣宗實錄》,可謂是功德圓滿,今年年初,楊大人多次推薦,終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


  這樣的好運,那個不想沾一點。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楊大人用人唯親,曾鶴齡、曹鼐等人的才能那是有口皆碑的,入內閣當值,那也是應該,其實這幫學生最大的願望說到底還是想見見楊大人,哪怕當面叮囑幾句,那也是好的。


  只可惜,這一場願望是要徹底的落空了。


  自從在皇宮裡與小皇帝談了那番掏心窩子的話,楊崢也看出來了小皇帝是徹底的不想做這個皇帝。


  對於小皇帝的這份肺腑之言,楊崢或多或少也能理解一點,從開國皇帝朱元璋算,大明的皇帝本就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小皇帝九歲登基,尚未來得及品嘗人間的歡樂,就被一幫大臣推上了皇位。


  那個人世間權勢最大,地位最好的座椅坐上去其實並不是那麼的舒坦。


  你必須得心懷天下,還得合乎規矩,從坐姿到說話都得有帝王的氣勢,一個成年人尚且受不了這些,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可以說,至高無上的皇位帶個一個九歲的孩子更多的是痛苦。


  每天看著父皇留下的一幫老臣在自己的面前爭來爭去,看著一些言官吹毛求疵的要求他這樣那樣,沒有孩子願意看到這一切,沒有那個孩子對這一切不會心生反感。


  這份厭惡的心情在尚不能自主的時候,小皇帝能做的唯有克制,一臉不情願的看著一幫老臣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


  這種不好的畫面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內心深處的反彈也就越來越深。


  厭惡情緒一旦釋放了出來,那麼勢必引起了就是君臣互相對峙,加上大明的臣子沒有一個是善茬,他們可以在外面貪贓枉法,為所欲為,卻獨獨要求皇帝必須一板一眼。


  這種不平等的局面一旦在皇帝掌權,忠臣年邁的,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而這時就是奸臣趁機為所欲為的時候,縱觀整個明朝,似乎奸臣出現的畫面多半是君臣關係不可調和的時候,王振是,劉謹是,嚴嵩是,魏忠賢是,奸臣一旦興風作浪,這些罪責固然會算在奸臣的頭上,但對於皇上誰有沒點意見。


  鑒於前朝歷史,這股時候大臣對皇帝的要求也就會再一次提高,如此一來,弄得皇上身邊連半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徹底的成了孤家寡人。


  人一旦寂寞,就會無比地想改變局面。


  小皇帝就是這個心思,作為皇帝,他算不上昏君,但要說他是個好皇帝也算不上。


  這種介於好與昏之間的皇帝其實最難做,做好了沒人說好,做得不好,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昏君了。


  小皇帝固然不算個好皇帝,但並不傻。


  王振所釀成的苦果,北京保衛戰百姓的態度,以及群臣對他的期望,絕對是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份重責如果是放在朱元璋,朱棣的身上,沒準兒是一種動力。


  可放在能力一般,性子柔弱,對權勢慾望並不強烈的小皇帝的身上,那就是一道囚籠。


  想到自己今後的幾十年的人生里,還要被這三道無形的大山壓著,被幾百個,幾千個官員指著臉說三道四,被千千萬萬的百姓指著鼻子埋怨,心頭沒扭曲就算不錯。


  既毫無生趣,何不放手。


  楊崢相信,這一刻這九個字才是小皇帝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至於以後會不會再懷念紫禁城的歲月他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皇帝有心,群臣有意,他這個首輔自是樂得順水推舟了。


  但要做好這一切,還需點手段,至少在面子上,得讓這一切看起來是和諧的。


  為此,他沒等天亮就讓人把于謙給叫來了,作為楊崢親手調教的接班人,于謙無疑是合格的,保衛戰結束后,楊崢賦予了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的權利,不少人對此有意見,御史顧曜就是最顯著的的代表,多次說于謙太專權,干預六部的大事奏請實行,好像他就是內閣一樣。對於這幫老傢伙的心思,楊崢自是一清二楚,除了加以安撫之外,並沒有對於謙的權利多加限制。


  非常之時,自然用非常手段。


  況且楊崢也想看看自己親手挑選的接班人有沒有能力應付這一切。


  事實證明,他的眼光還不錯。


  于謙匆匆趕來,楊崢吩咐了一番后,又悄悄把幾個負責寫大明早報的翰林學士尋到了家裡。


  楊崢此番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藉助輿論的力量導演這場退幕大戲。


  之所以如此謹慎,除了對小皇帝還有一份歉意外,也不是一點擔心也沒有。


  古今帝王,那個原意拋開這一切落入紅塵,就算小皇帝身心疲憊有這個想法,誰也保不準睡一覺起來給忘了。


  皇帝說話不算話的事情,古往今來多了去了,朱家在這方面可算是獨樹一幟了。


  當年朱元璋給李善長免死金牌說是不殺人家,結果如何,不過是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殺起來人好不手軟,什麼免死金牌,什麼金口玉言,全都忘了乾乾淨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