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沒有一寸國土是多餘的
眼下重要的還是關於鮮卑利亞邊疆的信息。
坐在書桌前,易之擺好稿紙,手握鋼筆,重新取出那張紙,定睛往上看去。
上面的字跡有好幾種。最開始寫在上面的是黑色的,細密而極度簡略的小字。
「帝封鮮,軍進,蠶,年,橫亘」
單看這些詞句,易之只是迷糊,然而旁邊還有色澤稍淡的文字註解了這一行文字。
「羅斯國皇帝冊封鮮卑利亞大公,並調集軍隊向鮮卑利亞地區靠近,意圖採用蠶食戰略,在不引起我方注意的情況下以年為單位,逐漸侵佔橫亘山地區。」
然後是紅色的小字,在註解的更旁邊一點:
「英宗末期,羅斯曾冊封鮮卑利亞大公,此人後被大明所俘。橫亘山由此一戰為大明邊防。由天氣苦寒,至今人口不繁。雖有橫亘山天塹,仍需小心。羅斯靠近橫亘山地區住戶已被羅斯巡查軍隊驅離,氛圍緊張。」
下面,有著類似的好幾條情報。每一條情報,都這樣由三個部分組成,寫著羅斯對大明的諸多謀划和細微的動作。靠著後面的解釋和註解,易之算是把事情稍稍弄清楚,心裡慢慢燃起一層火來。
他不是大明人,卻也是大明人。對於這片土地,他是有對故鄉一樣難以言說的情感的。一個人怎麼愛自己的故鄉呢?看見這樣針對這個國家這片土地的東西,易之自然會有憤怒與怨憎的情緒。
易之是真心覺得,只要把這樣的信息直接披露在報紙上,想要達到宋謙士鼓動民眾的目的,就已經足夠了,根本就不必到宋謙士所說的準備做點不打自招的安排這樣的地步。他們的觀點終究還是不一樣。但其中的暗示易之也懂,這一份情報,是不可以披露的。
誰知道那些獲取了情報,冒著巨大的危險將它送出來的人們是不是安全呢?如果羅斯國的情報部門因為這些信息發現了那些人,就是巨大的損失了。
宋謙士把這一份情報的原件丟給自己,不過是猜中了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也是可以被煽動的人罷了。而易之現在真真切切地被煽動了,他覺得自己有很多話想說,付諸筆尖,就是宋謙士要的東西。
一聲嘆氣,易之最終還是落下了筆尖。
一邊寫,他還想起了這篇文章之外,間諜小說的事情。和這出於義憤的文章相比,007是不現實的,然而易之對007的興趣遠比那被迫要撰寫的煽動性文章大多了。畢竟這是他想要寫的東西。
只是在宋謙士這樣的人看來,只會去考慮是否會對大明情報機關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吧?
不能說他是錯的,只是易之和他原來就是站在不同立場的人。很多時候不過是抱著求同存異的心思才能抹平溝壑,但不同,終究是不同。
站在現代白話文文學的開端,向未來眺望,易之能夠看見諸多的道路。各種各樣不同的題材,他都可以去開啟大門。如今大明波譎雲詭,間諜題材,恐怕還真會受到歡迎。只是選擇這個題材,也有說道。
同樣是間諜題材,007的風格是肆意的,在人看來是香車美人瀟洒度日,卻也有伯恩系列更加真實,充滿刺激的風格。會更加為大眾所喜愛的風格,自然是007這樣滿足人們幻想的內容,然而想起那張滿是痕迹寫著情報的紙,易之無法把很多事情輕描淡寫地帶過去。
所以,兩者還需要結合一番。
或許,他會為這個故事裡的主角設定過一個苦大仇深的上司,就姓宋?
……
易之的多少心緒,恐怕並沒有足夠多的人來關心。只是在這大明國內氣氛頗有些詭怪的時刻,作為異軍突起的一大民間領袖,他依舊是會被人關注的。
比方說,被那位易之其實不願意再度相見的皇帝。
或者說,本來就是朱鼎鈞交代了宋謙士,讓他去找易之達成煽動民眾情緒的目的的。
「陛下。」深夜復命,宋謙士畢恭畢敬,「陛下交代的那份情報,已經交到了易之手中。他許諾明日中午之前就會把文稿給出。」
雖是深夜,雖坐的是無法倚靠的雕龍榻,朱鼎鈞看起來依舊精力十足,背脊更是挺直。他畢竟是這個帝國到如今唯一一個幾乎沒有嘗過任何卑躬屈膝滋味的人,沒有多少需要彎曲背脊的經驗。
「這就好。」他這麼說,「我大明自英宗便知海疆之貴,可鮮卑利亞卻不被人放在眼中,這著實是個難題。海疆有顧帥照料,朕也是放心的,也只有羅斯那邊了……」
聽見朱鼎鈞竟和其他人一樣叫了顧斯一聲「顧帥」的時候,宋謙士不自覺地一眨眼,其他的表情沒有半個,順著朱鼎鈞的話往下說:「旁人不知,然我大明從來天子守國門,決計不可讓祖宗基業喪失。」
朱鼎鈞輕輕勾了勾嘴角,像是一個笑容。
天子守國門?
宋謙士再忠誠,也不是皇室嫡系,不會知道這句傳自那位傳奇親王的話還有下半句,聽起來卻不怎麼美妙。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不吉利,卻是先輩對後人的寄望。大明傳至如今,天下大勢早已不是英宗時候的模樣了,說不準有一天,這句話還真要應驗在他這個皇帝身上。
那位親王,一生神話,讓大明知道了海疆之重,奪下了鮮卑利亞大片土地,囑咐後人好好珍惜,數百年之後,猶有智慧讓人捉摸不透,只有事後方才察覺其中神奇。然而他偏偏沒有如同對海疆一樣給鮮卑利亞一個讓人無法不去固守的緣由。他這後人做起來,多有困惑無奈。
只是祖訓代代相傳,鮮卑利亞必須保住。
那就看看……易之先生,會拿出如何的文章吧。
想起那次在宮內的見面,那張面孔下隱約不願彎曲肢體的憤慨,朱鼎鈞有遺憾和無奈。
這就是他和顧斯最大的不同,和最大的劣勢。他畢竟是大明的皇帝,也被大明流傳下來的太多東西束縛。規矩或者祖訓,都是一樣的。
易之會寫出什麼樣的東西,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或許是個迷。然而若是有和易之類似的成長環境,僅僅是在看到這篇文稿的標題的時候,就會懂了。
《華夏雖大,卻沒有一寸國土是多餘的!》
多番忖度,易之才用了華夏這個字眼。畢竟大明和以往已經不是一個朝代了,而中華民族,卻依舊是那個中華民族。用國土而非土地,則是為了囊括海上國土。
如果一篇文章,連易之自己都無法說服無法打動的話,他還寫來做什麼?將對曾經歷史上一切無法接受,不能滿意的情緒投射到大明身上,易之就有了許多話想要說。
「華夏雖大,卻沒有一寸國土是多餘的。
不因其他,只因每一寸國土,都是染血的。
我們的父輩,祖輩,上溯至遠古、太古,將血脈傳給我們的那些人,就在華夏的國土上生老病死。最開始是荒原和山林,華夏一族與猛獸、火災、地震、旱澇搏鬥,靠著石頭打造的粗劣武器和短暫的壽命,讓荒原和山林變成家。變得稍微安全一點,能夠暫時棲身。為了生存的一次狩獵,就會有先民為之而死。突如其來的一場災害,就會有部族徹底覆滅。
後來,為了保護這片土地上的家,為了耕地的母親,飢餓的孩子,我們的祖先學會了守衛我們的土地。他們和其他人戰鬥,有時贏,有時輸,每一次,都有人去死,把血落在我們所守衛的土地上。
我們的血脈,不僅流淌在身上,更浸潤了土地。
……」
沒有多炫技的文字,易之原原本本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用真心來表達。他用白話文,就能夠把信息傳遞給更多人,淺顯已經足夠。他也沒有提起鮮卑利亞的故事,直到寫到最後——
「蘇洵《六國論》有言:『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鮮卑利亞本為華夏故土,如今,羅斯屢有異動,窺探祖先血脈浸染之地。卻聽聞,有人將鮮卑利亞視為多餘,半點沒有保全國土之意!
只是我只覺,華夏雖大,卻沒有一寸國土是多餘的!」
這就是朱鼎鈞和宋謙士想要的,充滿了煽動力的文章。更是潛藏著易之為何對這個大明產生認同的深層次原因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被報紙刊載之前,朱鼎鈞就已將這些文字過目。
「易之,果然是人才。」他這麼感慨,先前的許多迷茫情緒,在讀過這篇文章之後竟然一掃而空。朱鼎鈞知道沒有易之自己也能做到這一點,但是能夠短短時間點醒他的,同樣難得。
「只是可惜了……」易之不會如同宋謙士一樣為他所用,更遑論忠誠。他雖然有時候也難以接受宋謙士過度甚至是自我的忠誠,然而遇到一位他所認可的人才,卻因為諸多原因無法真正交心,沮喪的情緒,終究是有的。
到底,他是這個國家的君主。承擔整個國家,不就是他的責任嗎?不論易之是如何看他個人的,只要是對大明有幫助的,他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從洪武帝一掃寰宇,立下開國基業,大明皇帝就註定要承擔這國度的一切,即使是為之犧牲,也是理所當然。
朱鼎鈞打從內心這麼想,心下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