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第188章 不簡單的《論語》題
三篇四書文,事關紀寧最後能否秋闈桂榜高中,也是這九天考試中最重要的三篇文章。
《論語》題,出的很簡單,讓人一看便覺得這應是道很容易的題目:「天喪予。」
《孟子》的題目,是:「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最後一篇《中庸》的題目,但也是三道題中比較特殊的一題:「國無道至死不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道題乍一看,紀寧必當覺得第三道題最難,因為第三題是截搭題,前半段出自《中庸》,而後半段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出自《論語》,在封建科舉中最難的題目,恰恰就是這種斷句式之後的截搭題,因為本身就不是出自一句話,所論述的內容都不同,要理順思路來作文,很容易會發生偏頗。
但紀寧仔細看過是那道題目之中,卻發覺第三道題目反而是最簡單的,而最難的,卻是只有三個字的第一題論語題。
第一題,「天喪予」,語出《論語?先進篇》,是孔子自己發出的感慨,予通余,也就是我,解釋這三個字的意思,孔子發感慨說,「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是什麼原因讓大聖人孔子都會如此怨天尤人?通過這句話的上下文就能得知一二,在《論語?先進篇》中也點明,「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
顏回,字子淵,十四歲就拜在孔子名下,是孔子一生中認為最得意的門生,沒有之一。在《論語?雍也篇》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在描述顏回如何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非常的勤奮好學,為人謙遜,「不遷怒,不貳過」,意思是從不遷怒於人,同樣的錯誤不會犯兩次,所以孔子才會在顏回死之後,發出了「天喪予」的感慨。
顏回曆來是公認的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居首的人物,在紀寧所熟悉的那個時空中,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但在這時代中,顏回因為死的早,世人一向功利,顏回在孔子這麼多弟子中就顯得不顯山不露水。
有這背景來,考生看到題目后仔細盤算后,必然會把議論的方向凝聚在探討「對顏回之死看法」上來,論述孔子為什麼會發出「天喪予」的感慨,會把顏回的生平事迹總結一下,表達一下對聖人愛惜弟子的感慨,這篇題目就算完成。
但紀寧卻意識到,題目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這麼簡單。
在紀寧記憶中,孔子之所以如此推崇顏回,完全在於孔子很推崇顏回的「仁」,而顏回很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禮樂」的標準。連在《論語?先進篇》的開篇,上來就點名了開篇的題旨:「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先學習禮樂后做官的人,是平民;先做官後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問我要先用哪種人才,我會先用「先進於禮樂」的「野人」。
是什麼原因,讓孔子會覺得用人要先用「野人」,就是因為「野人」是先學了禮樂才做了官,這跟封建科舉的模式很相似,都是平民百姓,先學習了儒家的思想,再學習了禮樂,再通過科舉做官,這在孔子看來是人才。而那些先做官後學習禮樂的人,也就是世襲的王公貴胄,他們是先有官職而後學習禮樂的,在孔子看來,這些人就算是「翩翩君子」,也不能委以大任。
而顏回,就是一個從來沒做過官,只是跟隨孔子孜孜不倦求學,而立於「仁禮」的一個「野人」。
那麼回到這問題上來,孔子之所以對顏回的死如此悲慟,是因為他覺得失去了一個立身於「仁禮」的人才,他在發表「天要亡我」,其實也是在發表說,這是天要亡我魯國。我培養了這樣一個優秀的弟子,還沒來得及當官,人就已經死了,我就算是聖人也要感慨一番。
那第一篇的題目主旨,變成了「論述仁和禮在孔子治學以及治國之道中的意義」。
這題目,就是普通考生關於主旨理解為「對顏回之死看法」的升華版,只有能理解了孔子所崇尚的治學和治國的心態,才能感受到孔子為什麼會對顏回之死感覺到如此悲慟。
想到這一點,紀寧要下筆便容易許多,他開始在草稿紙上擬出自己的文章開篇:「仁之禮樂在於應天,道之仁孝致於安邦。治國之道,在於禮樂仁孝……」
紀寧心中有丘壑,當他明白了題目主旨之後,下筆也分外有神,一篇文章也是寫的有理有據,全文侃侃而談,不知覺就已經到了三百字左右,需要收尾,其實也是對文章的一次總結。紀寧寫道:「聖之嗟於失以仁人,國之嘆於禮樂不興。」
意思是,聖人的悲嗟在於失去了仁義之人,而國家如果亡了就要嘆於國家內禮樂不能興旺。既點名了題目原文的「天喪予」,又表達了紀寧對於治國需要用禮樂仁孝的觀點。
寫完之後,他長嘆一口氣,這篇文章也是寫的他很拘謹,畢竟是鄉試的第一篇文章,寫完之後要先查錯別字和避諱,不能犯禁,稍作修改之後,他的《論語》題也就算完成。這也是在紀寧看來,三篇題目中最難的一篇,寫完之後也能稍微放鬆,此時也不過才剛開考半個時辰左右,他就已經完成一題。
此時他把心放在了第二道《孟子》題上,這在紀寧看來,應該算是沒有什麼出彩的一篇題目。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語出《孟子?盡心下》,這句話或許不太有名,但這句話的前一句則是令人耳熟能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此來帶出題目中的一句話,意思是:「所以說得到百姓擁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諸侯國的國君,得到諸侯國國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主論調,也就在「民貴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