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討個公道
過了些天,那些還留在府城裡養傷的重傷患者傷情稍有好轉,便紛紛提出要離開。
府城裡頭啥啥都要錢,啥啥都死貴,就算花的是趙四娘家的錢,不是他們自個兒的錢,他們也心疼呀!再說了,趙四娘家為了營救他們又是出錢又是出力,已經為他們付出太多了,他們實在不好意一直賴著不走。
鄉親們執意要走,趙永忠自然不好強留。可他問過錢志新了,他們中還有不少人的傷口沒有完全癒合,此時還不宜移動,趙家村據此甚遠,途中又多有顛簸,就這麼讓他們回去,很可能會加重他們的傷勢。
於是,趙永忠便苦勸他們安心留下,過些日子再走。
卻不想那些鄉親認死理,說什麼都要立刻就走。
趙永忠認真想了想,正色道:「當初咱在姜家灘開鋪子,生意做得好好的。忽然有一天,咱家四娘要咱們全家搬去府城,去那兒做生意。當時我和孩子他娘都是不同意的,家裡鋪子的進項夠咱一家人花銷的了,幹啥要背井離鄉,跑去府城折騰呢?
「當時咱家四娘就說了:『之所以去府城,就是為了賺大錢。為啥小富即安不行,非得要賺大錢?就是為了在幽州拚命置地買房。等到哪一天,家鄉的父老鄉親遇上難事了,咱能給他們一個投奔的地方。』聽了這話,我和孩子他娘再沒吱聲。
「鄉親們,你們就安安心心地在這兒養傷。等傷好之後,想要回家的我雇車送你們回家,再在趙家村附近多置辦些族田,讓你們的日子過得鬆快些;願意留下的我就安排你們進咱家鋪子,工錢絕不虧待,他日干順手了想要自個兒開鋪子,我也會鼎力支持。」
趙永忠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鄉親們再不好犟著要走,不少鄉親眼裡含著淚水,暗暗記下了趙四娘家的這份情。
數月之後,徹底痊癒的趙家村的村民中,一部分人重回趙家村,一部分人則留在府城幫助趙四娘家做生意。
由於連鎖經營中頻繁出現問題,趙三娘決定不再搞連鎖。如果已經簽下連鎖協議,那沒法子,就只能捏著鼻子認了,但在合約到期后,肯定不會再續約了。從今往後,趙四娘家一門心思發展直營。
這樣一來,趙四娘家就需要很多的可靠人手。這世上還有比族人更可靠的嗎?那些留下來的族人正好可以放到直營店裡去。
多年之後,趙四娘家的直營店開遍全燕國,靜海趙氏善於經商的名聲也傳遍了全燕國,後來甚至有了「十個靜海趙氏九個商,還有一個打算盤」的說法。
當然那是后話了,當務之急是要給此次事件的死傷者討個公道。
按理說,趙永孝死了,還有那麼多前去服徭役的鄉親們或死或傷,如此重大的傷亡,就應該有人為此負責。
可事發至今,沒有任何人為這樁慘劇買單,就連必須付直接責任的靜海縣衙開始也一言不發,就跟不知道有這件事兒一樣。後來死傷者太多,事情鬧大了,靜海縣衙不得不發聲,說此次事故純屬偶然,與任何人無關,官府對此概不負責。
靜海縣衙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這次的事故怨不得別人,實在要怨就怨老天爺,就怨死了的人命不好,千萬別來找官府要說法,他們不管的啊。
別看趙三娘前些日子對趙永孝的印象極差,可一碼歸一碼,即便趙永孝的人品有待商榷,他的生命依然很珍貴,他才二十齣頭,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家中還有新婚不久的妻子,以及尚未出世的孩子,如此枉死趙三娘實在無法接受。既然靜海縣衙不肯給個公道,她就去為她叔叔討個公道。
於是她也不管什麼生意不生意了,將府城最好的狀師之一請了回來,請他幫忙出謀劃策。
那位狀師是個實幹型的,被趙三娘請回來后立刻去了一趟事發現場。他發現那個採石場新建不久,設在一座二三十丈高的石山下,依照官府指定的開採方式,出意外幾乎是必然的,不出意外才是偶然。
待得知趙四娘家背後有蘇家撐著,他建議趙三娘也不用去靜海縣衙扯皮了,直接一紙訴狀把靜海知縣告上府衙。
趙三娘深覺有理,她甚至覺得這樁慘劇其實是皮茂聲一手策劃的,為的就是報復老趙家。若非如此,官府幹啥要從老趙家抓四個成丁,又為啥塌方的地方正好是趙家村村民所在之處,一次或許還能算是巧合,巧合多了裡面就蘊含著必然。既然如此,甭管是真意外還是假意外,都該由皮茂聲承擔罪責,告他他絕不冤。
當時宋氏即將臨盆,姜荷蓮子正在家中全程守護,無心關注外面的事,得到的消息就有些滯后,還沒等她把這裡頭的官司搞清楚,性急的趙三娘就把狀紙給遞進了府衙。
姜荷蓮子也不知為何,就是有些怵知府王敏之,很不想和他打交道。可趙三娘的狀紙遞都遞了,她只得壓下滿心煩亂,想方設法幫著應對一二。畢竟蘇家再怎麼給力,殿下再怎麼照拂,趙四娘家也是民,自來民告官都很難得個好,必須打起十二分地精神小心應對才行。
誰知此時府衙傳來消息,說是王敏之病了,無法審理案件,趙三娘狀告皮茂聲一事暫不予以受理。
這於趙三娘自然是個壞消息,可於姜荷蓮子卻也不算是個好消息。
儘管姜荷蓮子不用去面對王敏之了,可她有些懷疑王敏之是否是真病。假如說他不是真病,是在裝病,那他為什麼要裝病呢?
姜荷蓮子幾乎忍不住要去請万俟弦幫她仔細調查一番王敏之,可轉念一想,如今正是殿下的關鍵時期,她實在不想為了自己心下莫名的懷疑,就讓万俟弦去動用寶貴的燕雲衛資源。最終,她還是按耐住,沒對任何人說出她對王敏之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