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三郎四郎
直到宋家人歸來,姜荷蓮子偶然從宋老爺子口中得知,宋知言這個不學無術的,正經的四書五經不好好看,就愛看些才子佳人的惡俗小說。
姜荷蓮子覺得,喜歡看的話那肯定會深知這些小說里的套路,宋知言還讀過近十年的書,說不定也能夠寫呢。於是,她就私下裡把宋知言找來,讓他寫兩回試試。
宋知言這個一身懶筋的傢伙,一開始還不樂意接這活兒,一個勁兒的推脫。待得姜荷蓮子承諾,要是寫的符合要求,每回給他一貫錢,他這才一口應承了下來。後來看到了趙四娘寫下來的原稿,甭看字裡行間全是些沒有內涵的大白話,粗糙得很,可故事講得實在太精彩,自詡閱書無數的他都看得入迷了,甚至表示不拿錢也願意寫。
這已經是一兩個月前的事兒了,其間宋知言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卻總覺得不滿意,深感自己寫的話本對不起精彩絕倫的原稿,遲遲不肯交稿。還是在姜荷蓮子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在昨天把幾經修改的話本交了出來。
一聽說有話本,而且還是關於楊家將的,趙三娘便迫不及待地問道:「當真?在哪兒呢,在哪兒呢?趕緊拿來我看看!」
別看趙四娘講楊家將的故事時,趙三娘一臉不屑,直說一般般。其實,那時她在和趙四娘較勁,為了不輸陣,就故意貶低了這個故事。事實上,在她心裡是很認可這個故事的。
聽說這個故事居然改編成了話本,這可是趙三娘最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她立刻就來了興趣。
姜荷蓮子逗她,兩手一攤:「咱們是來喝喜酒的,誰還把話本揣在身上?」
趙三娘大失所望,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姜荷蓮子笑道:「瞧你急的那樣兒!放心吧,既然你這麼想看,一回府城我就給你送去。」
趙三娘問道:「阿荷姐你肯定看過了吧?你覺得怎樣?」
姜荷蓮子點頭道:「挺好的。」
豈止是挺好,姜荷蓮子非常滿意。
別看宋知言正經的策論總寫不好,科舉估計是此生無望了。可寫起話本來,那叫一個流暢,可以說是妙筆生花。昨晚姜荷蓮子仔細看過之後,當即決定把另一本《大漠英雄傳》也讓他寫,打算一回府城就把該書的原稿給他送去。
趙三娘聽說這話本寫得挺好,哪裡還能坐得住?性急的她丟下姜荷蓮子,直接衝進船艙,拉著宋知言就讓他講話本里都寫了些什麼。
別看宋知言行事拖沓,時不時消極怠工,可面對趙三娘這種俏麗的小姑娘時,他做事兒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了起來。
他也不墨跡了,張口就講起了《楊家將》的第一回。
起初,他還算矜持,只是站著乾巴巴地講著。後來越說越興奮,一時興起居然拖來一套桌椅,學著某些說書先生的樣子往椅子里一倒,然後翹起二郎腿,搖頭晃腦地說起書來。
他講得那是叫個眉飛色舞,口沫橫飛,儼然就是一位老道的說書先生,手裡就差一把扇子和一塊驚堂木。說到精彩之處,沒扇子可搖,也沒驚堂木可拍,他便拍手拍桌子拍大腿,那動靜不要太大。
剛開始就只有趙三娘姐弟幾個和兩個鏢師在捧場,後來宋老爺子他們幾個大老爺們見宋知言說得熱鬧,也跑過來聽了一耳朵。船將抵岸的時候,包括姜氏和宋母在內,所有人都圍著宋知言在聽他說書。要不是急著趕路,眾人都想讓他一直講下去,講到大結局為止。
下船之後,由於他們一行人數眾多,不得不雇兩輛車分開坐。大伙兒都爭著搶著要和宋知言同乘,就連宋老爺子也不例外。
宋知言心裡那個得意啊,他阿爺從來就嫌棄他得很,每次看他都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這會兒居然上趕著要來聽他講故事,嘿嘿,他老人家也有今天啊!
宋知言這個二愣子,不曉得利用這個機會在他阿爺面前刷刷好感度,反倒拿起喬來了,借口自個兒話說多了嗓子疼,還不樂意講了。
好不容易和宋知言擠上一輛車的人都大失所望,一時全都無精打採的。不過一會兒車裡又熱鬧了起來,原來大伙兒開始討論起剛剛聽來的故事情節。
聽大伙兒討論得熱烈,宋知言完全忘了自個兒的嗓子應該還在疼,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其中。深知劇情的他還時不時劇透一部分,好來博取大家的關注。
眾人聽得都很高興,唯有趙四郎很不樂意。他連最喜歡的小貓都不抱了,靠在車廂上生悶氣,小嘴撅得老高。
原來楊家滿門忠烈,個個都是忠肝義膽,捨身報國。唯有楊四郎被敵國俘虜后,不想方設法逃回,居然還和敵國的公主成了親,未免有失氣節。
偏偏這個有失氣節的楊家兒郎行四,和趙四郎一樣。想多了的趙四郎自然高興不起來了。
宋知言瞅見趙四郎那小樣兒,再次劇透道:「楊四郎現在是留在了敵國不錯,可十五年後,他還會回來的,那時候他立下了大功。論功勛,他一點兒不比他那幾個兄弟差。」
趙三郎輕拍了弟弟的腦門兒一下,笑道:「人家是楊四郎,你是趙四郎,雖然都是四郎,可壓根兒就不是一回事兒嘛!你不高興個啥勁兒呀!一個故事罷了,你也太較真兒了。」
趙四郎捂著腦袋,撇嘴道:「那行,既然大哥你不較真兒,我就讓之言哥把三郎和四郎的事迹對調一下,安排楊三郎去娶鐵鏡公主好了。反正《楊家將》還沒正式在茶樓里說,裡面稍微修改一下也是不礙的。」
這下子,輪到趙三郎不樂意了,死活不讓宋知言改劇本。
兄弟倆人,一個拚命要改,一個堅決不讓改,就差沒有打起架來了。
一車子的人都被這對活寶兄弟逗得呵呵大笑。
在一陣歡聲笑語中,一行人抵達了姜家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