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桃代李僵
熱門推薦:、 、 、 、 、 、 、
得到了趙永忠的保證,一家人安心地上了路。不多會兒就過了小橋,走到了村裡的打穀場。
打穀場那邊的老槐樹下如同往日一般,聚集了一群媳婦兒,她們正津津有味地聊著家常。
若是之前剛出里正家大門那會兒,趙四娘肯定會想方設法去老槐樹那兒宣揚一番老趙家的惡行。可這會兒趙四娘很高興她爹能夠給出她想要的承諾,看在她爹的份上,她決定放趙喬氏他們一馬,拉住有些蠢蠢欲動的趙三娘,跟在她爹身後接著往前走。
可趙喬氏這幾日實在是鬧騰得太凶了,老趙家一下子成了村子里關注的焦點。這會兒那些媳婦兒就在談論著趙永忠一家,忽然看到當事人出現在面前,哪裡肯放過他們,忙把他們團團圍住,不住詢問。
趙三娘在眾人七嘴八舌的問話中,間接得知了趙喬氏這幾日的所作所為,登時氣得不輕。她哪裡還會客氣,先是澄清了事實,緊接著又把老趙家的醜惡嘴臉曆數了一番,這才肯乖乖隨著趙永忠走。
走了一段路,趙永忠見四下無人,本想要說上二閨女幾句的,可話到嘴邊還是沒有開口,就連原本想要嘆口氣的,也忍住沒敢嘆。沒法子,自家的閨女一個比一個戰鬥力強,他實在不是她們的對手呀!
眼看就快到老趙家了,一家人沒有忙著往裡走,而是先去了趟隔壁的趙永芳家。
雖說趙永芳這會兒不在家,可趙永芳的媳婦兒劉氏最是個熱情好客的。見他們一家人登門拜訪,二話不說忙拉他們進堂屋坐下。
一家人先是把五串錢如數還給了劉氏,還送了兩條大魚。兩包紅糖,兩包大棗和一塊尺頭做謝禮。
劉氏驚訝不已,忙詢問起一家人的近況,想知道這些錢和物是從哪兒來的。
姜氏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聽見老趙家的院子里傳來一陣哭嚎聲,一家人登時面面相覷。他們剛才在打穀場那兒聽說了,趙喬氏這幾天時不時地會在家裡哭天搶地。有時候覺得不過癮,還特地跑到門外去大罵他們這群不孝子孫,發話要和他們斷絕關係。這會兒趙喬氏又要開唱了嗎?
不要說趙四娘他們很快就鎮定下來。只作未聞,就連這幾日聽厭了的劉氏心裡也不以為然,繼續拉著一家人說話。
可趙永忠和姜氏臉上掛不住,有些坐不下去。打算立刻告辭回家。
於是夫婦倆忙拉著兒女們向劉氏再次致謝。婉拒了劉氏的再三挽留,匆匆向老趙家趕去。
可奇怪的是,臨近老趙家的大門,反而聽不到趙喬氏的嚎叫聲了。
趙四娘心裡嘀咕道:咦?難道是哭不動了,這會兒在中場休息嗎?不過她可是聽廣大的人民群眾反應,趙喬氏每天至少會哭上三趟,每趟至少要哭上半個時辰,而且中氣十足的她中間都不帶停頓的。這才多大一會兒功夫。咋就哭不動啦?這不科學!
孝順的趙永忠生怕她娘哭出個好歹來,忙衝進了家門。緊隨其後的趙四娘卻細心地發現老趙家屋檐下拴著一頭毛驢。隨即明了估計是家中來了客人,趙喬氏才捨得不哭的。
果然走到堂屋一看,剛才還大吵大鬧的趙喬氏這會兒居然安安靜靜地坐在趙老爺子身邊陪客,一臉慈愛和藹的表情。而尖酸刻薄的趙成青則裝模作樣地擺出一副小媳婦兒樣,低眉順眼地擺弄著手上的帕子。
趙永忠進了堂屋后見他娘好端端地坐著,這才鬆了一口氣。這會兒他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屋子裡還坐著一個約莫四十歲出頭的婦人。
「爹,娘,咱們回來了!這位是……」趙永忠問道。
那婦人說得唾沫橫飛,正當興頭上,忽然被人打斷,心下登時不悅。她扭頭一看,只見趙永忠他們個個都穿著粗布衣裳,上面還有些油膩膩的,很是瞧不起他們。
「老姐姐,這些人都是誰呀?」那婦人一臉輕蔑地問道。
趙喬氏看見趙永忠一家居然回來了,還回來得很不是時候,登時就要發作。不過顧及到那婦人的存在,硬是把即將出口的叫罵聲咽了下去。
趙喬氏調整好表情,一臉諂媚地朝那婦人笑道:「這是我那不成器的老三一家。不過您儘管讓溫家放心,他們已經從咱們家分出去了,跟咱們家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了。」
那婦人點頭道:「那就好!其實人家溫家家大業大的,拿幾個錢接濟接濟窮親戚也沒什麼。只是有些上不得檯面的,知道溫家發達了,老是覥著臉上門借錢,弄得人家煩不勝煩。這才讓我打聽清楚了,你們家有沒有這麼一號人。」
別人倒還罷了,趙三娘聽得勃然大怒,就要衝上前去理論,趙四娘見狀忙攔住了她。
這婦人雖然穿著一身綢布衣裳,顯得頗為體面,可是顏色搭配得甚是脫跳,頭上還帶著一朵大紅色的絹花。再觀察她的神情舉止,怎麼也不像安分的良家婦女。登時「媒婆」兩個字閃現在趙四娘眼前。
常言道:「十個媒人九個說」。這會兒出言頂撞,這媒婆要是懷恨在心,誰知道會用她那三寸不爛之舌在外頭散布些什麼謠言。雖然趙三娘今年才十三歲,可她總要定親的,逞一時口舌之快,耽誤了一生幸福就不值得了。
於是趙四娘笑道:「咱奶說得對,咱們確實和老趙家沒有任何關係了,今兒回來就是收拾東西搬走的。所以大娘您只管放心,咱們絕對不會去高攀溫家的。」
那婦人見這幫窮鬼這般識趣,滿意地笑了。
趙喬氏和趙成青瞧見那婦人的表情,也滿意地笑了。
只有趙老爺子聽說三房要搬走。登時生出一絲不舍之情。
雖說趙老爺子默許了趙喬氏的連番鬧騰,可那是因為家裡確實沒有多少現錢了,為了趙大郎的前程。才不得不捨棄他們三房。可是如今靜海縣城數一數二的溫家看上了他的小閨女,趙大郎的前程有了保障,那五貫錢更加算不得什麼了。於是趙老爺子就尋思著,讓趙永忠一家重回老趙家。
「老三呀……」
趙喬氏和趙老爺子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一看他的表情就能猜出他在想些啥,忙打斷道:「老頭子,孩子們翅膀硬了。想要飛了,既然他們堅持要走那就讓他們走唄!這強扭的瓜不甜,把他們硬留下來。對誰都沒好處!」
趙老爺子心中暗罵:你這老太婆,就是假精明!知道你是捨不得那五貫錢,可咱家馬上就會有大筆聘禮進賬,拿點兒給三房還了債。讓他們留下來更划算呀!你好好算算。三房他們雖然孩子多,可人都勤快能幹,留他們在家干一年活兒就能把五貫錢給賺回來了。再者他們人回來了,分家時不得已分給他們的那四畝地也就跟著回來了,不說那塊地本身就遠不止值五貫錢,它一年的產出也不是個小數目呀!
可當著其他人的面,趙老爺子不好多說什麼,只得說道:「搬家這事兒還要從長計較。你們先不要忙著……」
「爹!」趙成青撅著嘴喊道。
這回一直在旁邊裝淑女的趙成青不依了。人家溫家都說不要窮親戚了,這會兒把三哥一家留下。那王媒婆回去一說,溫家不肯和她家結親了可怎麼辦?
脾氣不太好的趙三娘看到老趙家這些人的嘴臉,心中很是不耐煩,暗道:誰還想賴在這兒不走了?你們就算跪下來求我留下,我還不答應呢!
趙三娘似笑非笑道:「爺,您的好意咱們心領了!只是奶和小姑都巴不得咱們早點兒走呢!咱們留下來也沒啥意思,反而弄得大家都不痛快。」
趙四娘笑吟吟地介面道:「爺,搬家是咱們一家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結果,您就不用挽留了。對了,既然您家有貴客在,咱們也不好意思再留在這兒耽誤您待客了。」說到這兒,趙四娘拉了拉趙永忠的衣袖,催促道:「爹,時辰不早了,咱們趕緊下去收拾屋子吧!」
說罷,趙四娘就朝趙三郎使了個眼色,兄妹倆合力拉著趙永忠下去了。
姜氏和趙四郎見了,也跟著出去了。
只有趙三娘留在原地沒動,問道:「爺,說好給咱們置辦一套農具和鍋碗瓢盆的,咱都出去三四天了,都備好了嗎?」
趙老爺子一陣尷尬,他也就是當著里正他們的面嘴上說說而已,早就忘了還有這麼一回事兒了。可當著王媒婆的面兒又不好說沒有置辦,剛要先應承下來說辦好了,誰想趙三娘下一句話就堵住了他的嘴。
「備好了的話,我這就去看看。嗯,咱爺親自給咱家辦的,肯定合用!」趙三娘滿臉信任地說道。
趙喬氏母女見趙三娘一點兒都不識相,就為了幾個破碗爛碟杵在這兒不肯走,耽誤她們接待貴客,心裡是又氣又急。
「好了,好了!待會兒你們直接去咱家雜貨鋪領好了!」趙喬氏揮了揮手,像打發乞丐般一臉不耐煩地說道。
趙三娘可不是這麼好打發的,繼續問道:「奶,空口無憑,到時候咱二伯不肯給怎麼辦?」
倒不是趙三娘故意在這兒磨嘰,實在是趙永年把鋪子里的東西都捏得緊緊的,全都視作自個兒的私有財產,連一塊糖都不願意給自家侄女。就憑著趙喬氏這句口信,他肯乖乖交出東西來才怪呢!
「你、你到底想怎麼樣?」趙成青氣急敗壞地問道。
「要麼麻煩咱爺寫張字條,要麼直接給咱們現錢!」趙三娘淡定地答道。
趙喬氏母女倆哪裡有空去等研磨寫字條,都巴不得她立刻滾蛋。於是趙喬氏忙跑回房去取了五串錢,打發她走路。
五串錢雖然不多,但勉強也能夠置辦齊一套下等的傢伙事兒。趙三娘知道這回完全是借了那婦人的東風,刻薄成性的趙喬氏才不得不這麼大方。想到這會兒趙喬氏心裡八成在滴血,趙三娘就覺得解氣。
於是得了錢的趙三娘溫良地笑了笑,很有講禮數地同眾人一一打完招呼,這才施施然退下。
出了堂屋,趙三娘剛要往東廂房走,就被趙四娘悄悄攔了下來,招呼她一塊兒躲到屋外的窗子那兒偷聽。
只聽堂屋裡趙喬氏先是數落了趙永忠一家人一番,王媒婆不以為意地說窮人都是這個德行。然後王媒婆從剛才被打斷的地方接著說,繼續狠狠地讚揚趙成青。
稱讚趙成青的容貌倒還罷了,雖然她的容貌沒有王媒婆嘴上說的那樣天上有地上無的,但也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美人。可當趙四娘聽到王媒婆誇讚趙成青「溫良敦厚」,差點兒沒有笑出聲來,心道:這媒婆一張嘴,真能把死人也說活呀!
不過趙四娘站在窗外聽了好一會兒,總算是把這樁親事聽出了個子丑寅卯。原來在靜海縣城有頭有臉的溫家二公子看上了趙成青,特地派這個王媒婆上門來提親,想要儘快把趙成青給「娶」回家。
其實說「娶」有些勉強,人家溫二公子可是有正妻的。雖說這正妻不會生養,而且還病入膏肓了,但人家畢竟還沒斷氣,還佔著正室的名分。儘管溫二公子答應派花轎來迎娶趙成青,可細細講究起來,只能算是納妾。
趙喬氏母女倆才不管是不是去做妾,都一千個一萬個願意。至於趙老爺子他雖然也希望攀上溫家這門親事,可心裡還是有點兒疙瘩。畢竟他是一心希望趙大郎走上仕途的,要是讓人家知道趙大郎有個給人做妾的小姑,怕是會影響趙大郎的名聲。
聽到這兒,趙四娘便拉著趙三娘躡手躡腳地離開了。
到了東廂房,趙永忠他們已經把所有的東西都收拾利落,正等著她們回來。倒不是他們的動作有多麼神速,實在是屋子裡加起來也沒幾件家當,隨便一裝就成了,方便快捷,一了百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