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宋好屠夫> 王稟於并州,孤軍糧絕,阻女真大軍八月有餘,父子皆亡

王稟於并州,孤軍糧絕,阻女真大軍八月有餘,父子皆亡

  以下來自百度:


  宣和七年,金兵分兩路南侵,西路軍由宗翰率領,出大同,沿朔、武直逼併州。宗翰派人向當時任河北河東宣撫使的童貫提出割讓河北河東的要求。童貫見勢不妙,有心棄城而逃,與知府張孝純、副總管王稟商議。張孝純斥曰:「身為國家重臣,不能以身排患難,一旦棄城而逃,將以何面目見天下乎。」童貫默然,當晚帶親隨逃離并州,星夜趕路,逃回汴京。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逼至并州城下。并州城內居民不足兩萬餘人,在張孝純、王稟率領下,在并州土城之內,築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戰壕,百姓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皆發給武器,分派地段,晝夜守城,城中存糧實行軍事管制,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北宋時由潘美修築的并州古城,周長僅十里,南北為雲路街至后小河,東西是橋頭街抵水西門。張孝純坐鎮府中,王稟每日在城牆上督率守城。


  宗翰率領金兵輪番攻城,當時攻城的雲梯、偏橋、拋石車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邊稍大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并州軍民擊退。宗翰無奈,只好將并州城團團圍困,城外構築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并州城圍的鐵桶一般,斷絕了并州城對外的所有通道。


  靖康元年二月,宋欽宗貪生怕死,應允金人要求,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與金人,和金兵議和。並派大臣路允迪到并州宣諭。路允迪到太原城后,宗翰讓出一條通道,送其到城下,王稟派人用吊籃將路吊入城中。在城南的開遠門上,路對太守張孝純、總管王稟及守城軍民宣讀聖旨,王稟立即仗劍而起:「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并州軍民以大宋國為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并州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城上軍民皆手握兵器,振臂高呼:「我們願隨王總管堅守并州,與城共存,決不退卻!」怒視路允迪及隨從,路羞愧滿面,縋城而下。


  賊兵日滋,太原城已經被宗翰的西路軍圍困了八個月。王稟與子王荀率領軍民堅決抵抗,誓死保衛太原城。王稟身先士卒,在城牆上每日往來馳驅,凡是告急之處,王稟均親臨支援,并州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總管英名。


  王稟率太原軍民堅守,自春初至夏、又從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後九次攻城,九次都被王稟擊退。但終不見朝廷援兵,也不見糧食接濟,城中存糧斷絕,守軍飢餓得有扶不住兵器的。城中牛馬驢騾全部食盡,后又將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燉煮充饑。城中所有樹上的綠葉,糧庫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漸連樹皮草茭也作為口糧(史書《靖康要錄》均有記載)。一日,王稟命部下宰殺自己戰馬為守城軍民充饑,衛士們勸阻說:「大人每日馳驅,無坐騎,如何迎敵。」王稟仰天長嘆:「守不住并州城,我縱有萬貫家產,又復何用。」未幾日,城中馬匹及馬鞍上的皮革都被食盡。


  并州城軍民堅守至靖康元年九月,已達二百五十餘天,并州糧斷、絕援,城中軍民已傷亡十之八九。九月十三日,王稟率眾在城南城牆上巡邏,金兵不斷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衝殺入城中。信號傳來,王稟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報信,張知府被俘,王稟率僅百人的隊伍向知府衙門奔去。金兵已衝殺而來,與王稟率領的守軍正面相逢,王稟率眾與金兵展開巷戰。幾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攙扶,身上破舊的衣袍被血幾乎染紅,有的掉了一隻胳臂,有的斷了一條腿,仍用兵器撐著,隨王稟在街巷裡一步步的與金兵拚搏……衛士見金兵援軍麇集,退敵無望,苦勸王稟火速退走,王稟斥曰:「并州軍民全無貪生怕死之輩,我為并州總管,豈能棄父老鄉親而去。」這支疲憊的決死之軍,從城中一直殺到了城南的開遠門。王稟身中刀槍數十處,仍揮劍率眾苦戰。


  宗翰調集的精兵從城外馳入開遠門,將王稟眾人團團圍住。宗翰在陣中,派通事(翻譯)對王稟喊話,勸其投降。王稟看看身邊數十名血跡滿身的軍民,慢慢說道:「我為國已盡忠,為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復有何求。「於是轉身站立,撩起滿是鮮血的戰袍,擦了擦已有些卷刃的劍后舉起直指宗翰大呼:「粘罕(當時他還不知道對方漢名叫「宗翰「)蠻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後變厲鬼也要索你性命。「隨後把寶劍橫於項上,猛力一抹……數十名隨王稟苦戰的太原軍民,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盡於陣前,無一人偷生。宗翰驚呆之餘,惱羞成怒,拍馬踐踏王稟屍身,並命令士兵將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殘暴,令人髮指。


  歷史上對王稟的死還有一種說法:他率領飢餓的士兵進行巷戰,身中數十槍,最後背負著供奉於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趙光義的畫像和他的兒子王荀投汾河而死。總之,英雄死得很壯烈。當夜,王稟屍身被太原軍民盜出城外,金兵發覺后追來,太原軍民忙將王稟屍身藏匿於城南一小村中,數日後,將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稟屍身的小村,後人稱為王村。


  時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馬帥王稟終年五十九歲;先鋒王荀時年僅三十五歲。時王稟之孫王沆尚年幼,幸賴王府忠厚老僕從山東青州銅川撫孤乞討南下,棲居於臨安鹽官縣長平鄉,結草為廬(今海寧市伊橋「草舍里」),苦耕勤讀,刻苦自勵。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嘉其忠節,追封王稟為安化郡王,謚忠壯;子王荀勅贈右武大夫、恩州剌史;召其孫王沆襲封安化郡王,賜第鹽官(今海寧市鹽官鎮安化坊)。王沆襲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橋草所移居鹽官,為海寧安化王氏始祖。傳至南遷十四世王信於明代成化年間自三官墩遷硤石。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孫。


  老祝再補充幾句:

  王稟困守太原,种師中也率軍奔往太原解圍,三路援軍,唯有种師中去救太原,其餘兩路皆是不戰而逃。种師中一路援軍,面對無數金兵,五戰三勝,依舊無人來助。种師中最近只離太原十里,最後在山西壽陽兵敗,身邊只餘一百多人,身受四處重傷,奮戰而亡。種家名將,可敬!


  王稟孤軍於太原苦戰,之後宋廷為議和,已然把太原割讓給了女真。派欽差去太原幫助女真人勸降王稟,王稟依舊不降,整個大宋再無一人談論太原之事。坐看王稟孤戰致死。


  這些故事,可歌可泣,太悲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