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人不風流只為貧
柱子被問懵了,因為他覺得這本來不是問題。
「你說你的父親不喜歡你和別人接觸?他一直讓你生活在孤獨中?」
「嗯,我爸爸是這樣的,他不喜歡我太多話,也不喜歡我和別人接觸太多。他要我學會藏拙。他說要等到15歲以後,才能「行欲」,我不懂他是什麼意思?」
魏老太爺沉默了好一會,才又說了一句:「清心寡欲,深藏守拙,這不就是『道』的境界嗎?」
這話好像是在自言自語。
柱子沒有聽懂,也就沒有吭聲。
說到這,魏老太爺突然不說了。他將師父的畫像重新放好,又點燃幾根檀香,拜了拜。然後對柱子說:「我沒有本事當你的師傅,只希望,以後我們能時時見面,相互切磋。我想師傅應該會喜歡你的,你如果願意,不妨來磕幾個頭。」
柱子只覺得,魏老太爺的師傅和自己的爸爸有幾分相像,也不多想,走到供案前就磕頭,一連磕了八個,才被魏老爺子拉住。他站起來轉過身,卻看見魏蠻子、李大鎚、曹大虎都站起來向他施禮,口中叫道:「見過小師叔。」
柱子慌了,連忙擺手,連話都不會說了,只結結巴巴地喊:「魏、魏、爺,李、李、爺……」
魏老太爺笑了,他把手一揮說:「咱們習武之人不拘俗禮,你們還是照舊稱呼吧,別讓你小師叔彆扭。」
第四天天亮的時候,秋荷遠遠看見二哥回來了。
她高興地喊:「二哥回來了,二哥回來了。」然後向柱子奔去。
柱子不再叫柱子,在黑水,人們要麼叫他愚二爺,要麼叫他愚二。
自從愚二回來以後,龐有計的日子開始有了些得意。因為魏蠻子和李大鎚子經常來找愚二,所以張義也經常來。愚二是個無趣的人,只和魏蠻子和李大鎚子研究武藝。
龐有計卻是個有趣的人,魏蠻子和李大鎚子和愚二練完武,就會帶著他出入各類場所。有時,張義也會帶他去。魏蠻子和李大鎚子帶他去聽大戲喝花酒,張義卻愛帶他去逛窯子聽曲子。
秋荷也有些得意。
有了青幫的大樹遮陰,他們終於蓋起了屬於自己的寬敞房子,小廟拆掉了,那裡現在是他們的菜園。
最妙的是,他們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明天。
三哥在青幫碼頭上謀了份差事,管著一個倉庫的貨物進出。四哥在街面上經營起雜貨。老六、老七兩邊幫手。有了錢,大哥整天只顧著和人應酬,花天酒地,沒時間管雜事。而二哥從魏家回來之後,更不愛說話了,也不愛幹活了。不是練武,就是捧著《增廣賢文》讀個不停。於是,負責在家中料理的她,成了大內總管。所有的錢財都交由她手,雖然二哥交代過她,除了日常用度,其餘的都要交給大哥,可她不傻。十個裡面最多上繳三個,倒不是貪錢,而是覺得大哥靠不住。一個家,總要有些積蓄,誰知道什麼時候要派什麼用場?
愚二掉進了「氣」的迷霧中。魏老爺子講給愚二的話,深深刺激著愚二。父親教自己練過氣嗎?印象里明明是沒有啊。可如果父親沒教過,那為什麼父親又讓自己熟背了中華心法?為什麼魏老爺子說的「道」和「氣」自己這麼熟悉?為什麼自己能這麼清晰地感受到殺氣呢?
關於幫忙報仇的事情,魏老太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愚二,並派出了專人前往盤水和雲南打探消息。只囑咐愚二安心練武。他告訴愚二,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遇佛殺佛,遇鬼殺鬼,才能有仇必報。
愚二有了時間,便一心想要解開練「氣」之謎。愚二練功的時候想,吃飯的時候想,甚至睡覺的時候也在想,但還是想不明白。
回憶起和父親相處的歲月,愚二突然覺得父親有些神神叨叨,比如他常對愚二說:越是微小的東西,越是精之神的所在;雖然世上未必有鬼神,但精之神一定是有的;人和人之間可以通過精之神溝通……這精之神是什麼?是練氣的法門嗎?是所謂的「道」嗎?父親為什麼不讓自己進學堂讀書?為什麼只讓自己看《增廣賢文》?秘密藏在這本書里嗎?
愚二把《增廣賢文》又讀了好幾遍,也沒看出所以然來。這本書,愚二已經很熟悉了,他覺得書里的話有的很有道理,有的看不太懂,有的自相矛盾。
他去找大哥請教,龐有計沒有立刻回答他,只是在一天晚上扔給了他一本書,書名叫《道德經》。龐有計又留下一句話:「想要讀懂你父親,先從這本書里搞懂『藏拙』和『守拙』的關係。」說完,就揚長而去。
愚二抱著那本書讀了半天,一句也沒讀懂,居然捧著書睡著了。
第二天,魏蠻子來接他去魏公館,他向魏老爺子說起了這本書。魏老爺子一愣說,這書是他們道家的寶典,還有一本叫《南華經》。寫《道德經》的是老子,寫《南華經》是老子的學生叫莊子。
他的師父也很推崇「拙」字,認為呆呆傻傻是道家的一種境界。魏老爺子只喜歡練武,不喜歡讀經,也和愚二一樣,搞不清為什麼呆呆傻傻是一種境界。
一本《道德經》,愚二翻了很多天,只記住了這半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愚二不明白,一又不是老母雞,怎麼會生出二來。二難道是個女的嗎?否則怎麼會生出三來?三就厲害嘍,居然生了萬物出來。但人有人他媽,雞有雞他媽,跟三有什麼關係?」
秋荷發現大哥瘋魔了,以前還是跟著別人去喝花酒逛窯子,現在自己一個人也去,還常常整夜不回。秋荷立刻覺得沒有把錢都交給大哥,是多麼地明智。
秋荷去找二哥告狀,卻發現二哥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喝花酒狂窯子。她只好紅著臉告訴二哥:「大哥花錢去看女人。」